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及培养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阅读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课改实践中,虽然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各学校大量存在,但是多数学校教师没有开展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或走形式、走过场,或敷衍了事,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理解和吸收了课改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阅读教学实践能力不够,没能让新课改发挥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应有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中,还存在学生对阅读教学不感兴趣、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等问题。基于此,当前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听课期间,听了一些教师的优秀课并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结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调动学生课内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体裁较多,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可采用表演式,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练习和讨论,以体现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对于科学小品类的文章,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查找资料,然后由一个人上台摆擂等。
(二)通过引导想象和合理联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经常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如某位老师在教授《麻雀》一文时,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麻雀母子回到家后,让小麻雀的爸爸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小麻雀的爸爸将会怎样做呢?学生们会想象小麻雀的爸爸将心疼小麻雀,一家人会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课文重点在赞扬伟大的母爱,经过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又赞美了高尚的父爱,这不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更为最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的目的定得越合理、明确,就越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实践证明,阅读的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而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就能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进而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在学生问卷中出现“你是否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这一不端正的阅读动机问题时,居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肯定性的答案。可见,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上。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和早已了解的知识几乎不会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这类情况,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创造再创造。针对一些内容,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他们的成就动机得到了培养,让他们偿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慢慢就能让学生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由此产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施启发式教学。
(三)提供及时反馈信息,多正面表扬学生
在问到教师是否提供明确的、及时的阅读反馈问题时,选择了做到、有时做到和没做到的教师几乎各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一结果反映出,教师通过此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做的不好。反馈,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石沉大海没有反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希望,产生迷失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附属内驱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及时的反馈信息,不管是表揚还是批评,对学生都很有益。表扬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好了,并且期望以后能做的更好;批评则让他们认识到哪里没有做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及时的反馈信息还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的努力,进而增强信心,为以后继续努力学习留下契机。所以教师在及时进行反馈信息的同时,再运用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等手段,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培养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和理解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提升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课文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就会出现困难。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可能出现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草原的情况,因此就会出现对“洒脱”一词不太理解的局面。而有的学生见过草原则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像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受到警察的限制,但在草原可以自由自在行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意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进入第九个年头,语文课程和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期待本研究能对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余建华.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探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阅读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课改实践中,虽然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各学校大量存在,但是多数学校教师没有开展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或走形式、走过场,或敷衍了事,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理解和吸收了课改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阅读教学实践能力不够,没能让新课改发挥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应有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中,还存在学生对阅读教学不感兴趣、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等问题。基于此,当前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听课期间,听了一些教师的优秀课并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结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调动学生课内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体裁较多,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可采用表演式,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练习和讨论,以体现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对于科学小品类的文章,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查找资料,然后由一个人上台摆擂等。
(二)通过引导想象和合理联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经常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如某位老师在教授《麻雀》一文时,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麻雀母子回到家后,让小麻雀的爸爸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小麻雀的爸爸将会怎样做呢?学生们会想象小麻雀的爸爸将心疼小麻雀,一家人会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课文重点在赞扬伟大的母爱,经过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又赞美了高尚的父爱,这不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更为最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的目的定得越合理、明确,就越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实践证明,阅读的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而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就能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进而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在学生问卷中出现“你是否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这一不端正的阅读动机问题时,居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肯定性的答案。可见,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上。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和早已了解的知识几乎不会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这类情况,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创造再创造。针对一些内容,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他们的成就动机得到了培养,让他们偿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慢慢就能让学生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由此产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施启发式教学。
(三)提供及时反馈信息,多正面表扬学生
在问到教师是否提供明确的、及时的阅读反馈问题时,选择了做到、有时做到和没做到的教师几乎各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一结果反映出,教师通过此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做的不好。反馈,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石沉大海没有反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希望,产生迷失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附属内驱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及时的反馈信息,不管是表揚还是批评,对学生都很有益。表扬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好了,并且期望以后能做的更好;批评则让他们认识到哪里没有做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及时的反馈信息还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的努力,进而增强信心,为以后继续努力学习留下契机。所以教师在及时进行反馈信息的同时,再运用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等手段,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培养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和理解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提升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课文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就会出现困难。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可能出现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草原的情况,因此就会出现对“洒脱”一词不太理解的局面。而有的学生见过草原则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像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受到警察的限制,但在草原可以自由自在行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意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进入第九个年头,语文课程和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期待本研究能对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余建华.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探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