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病的流行病学:在中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zh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道毛滴虫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患者达1.8亿.然而该病的流行病学常被忽视,其自然史和危险因素知之甚少.作者在中国东南农村人群中开展了为期12年的前瞻性研究,调查阴道毛滴虫感染的发生率和流行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封闭性粉刺被认为是炎症性痤疮的“定时炸弹”,一旦粉刺内容物溢出,可使其周围的真皮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痤疮损害。痤疮发病机理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简称FFA)学说认为粉刺中的皮脂,特别是其中的FFA部分,是真皮中旨起炎症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期刊
本文研究在不同功率氦-氖激光和紫外激光辐射作用下皮肤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改变。用5至25毫瓦功率的氦-氖激光发生器产生6328长波连续相干性单色辐射;用100毫瓦功率的分子氮激光发生器产生3S71长波脉冲紫外相干性单色辐射。用98只豚鼠作实验。在每只豚鼠右大腿外表面皮肤上3周内照射14次。用氦-氖激光照射的豚鼠按剂量大小分为4组;用紫外激光照射的豚鼠按剂量大小分为3组,分别见表1及表2。另用10只豚
期刊
目前,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尚缺乏有效疗法。该文中,作者报告运用体外光化学疗法(ECP)治疗3例pS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3岁,Geppert分级均为2级,平均病程18月,既往曾用过青霉胺、皮质类固醇、灰黄霉素等,疗效欠佳。ECP治疗前数月,未接受任何治疗。
近年来,遇到一种发于新生婴儿的具有红斑性狼疮(以下简称LE)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儿的母亲有活动的或潜伏的结缔组织疾病。作者报告了4例新生儿LE,复习文献并探讨了其发病机理。
在各类型麻风中,无论其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或弱,其最初的症状之一为斑状色素减退。在强抵抗力的结核样型麻风,其色素减退清晰,而在早期瘤型麻风,则斑疹模糊不清。雪旺氏细胞和黑色素细胞,二者均起源于神经外胚层,都具有旺盛的多巴代谢。多巴对麻风杆菌的繁殖似乎是必需的。We-ddell等的研究认为雪旺氏细胞是麻风的靶细胞,所以在麻风的神经发病方面特别重要。基于这种密切关系,表皮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具有麻风杆菌宿
Bowen病的皮损形态常不规则,在覆着鳞屑、结痂的红色斑块或斑片之中或之间出现有外观正常的皮肤。此特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尚未引起重视,曾认为可能与不规则的离心性生长或几个皮损的融合有关。但该文作者提出这种形态特征应认为可能是Bowen病的部分自发消退。
期刊
作者统计分析了松立麻风院自1958年至1976年,18年来住院病人的虹膜睫状体炎和巩膜炎的患病人数和发病率,现将其发病情况及有关事项叙述如下。该院18年来由专职医生用裂隙灯对麻风性眼病进行诊查。日本各麻风院是从1949年开始用砜类药治疗麻风,证实砜类药对麻风有效。通过18年的观察,细菌阴转者逐年增多,治疗期较长的病人,病情多呈静止状态。但是,在瘤型病人中从眼科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在老瘤型病人中
期刊
众所周知,甲癣治疗相当困难。为寻找有效无痛之疗法,作者观察了局部使用10%碘、水杨酸、苯甲酸、二甲基亚砜硬膏的效果。
鉴于麻风病内脏损害中肝脏是最常受侵的器官,早期即可有改变,作者乃对76例各型麻风患者通过肝脏的组织学观察及肝功能试验,研究不同类型麻风患者肝脏的组织和功能复合改变。通过详细的临床及有关检查,按印度麻风分类法,其中瘤型37例、界线类10例、结核样型20例、斑疹麻木型6例、多发性神经炎型3例。
期刊
作者对10例(8例女性,2例男性)有典型活动性盘状红斑狼疮(DLE)皮损而无皮肤外器官受累的DLE患者,14例完全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均为女性),临床上7例活动,7例非活动。4例活动性患者平均每日用49毫克强的松龙治疗,4例非活动性患者平均每日用29毫克强的松龙治疗,还有未治疗的活动性及非活动性患者各3例,以及20名正常女性对照者,用免疫荧光法和与绵羊红细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