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庞朴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式解读

来源 :孔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为三”的哲学方法论在庞朴整个理论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一分为三”的关键是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即由对立之“二”通达辩证之“三”,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代表着中庸、圆融和动态平衡。庞朴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刻解读,对于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全部内涵、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之上的。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辩证系统中首次表明世界是一个持续运动的过程,并且世间万物,不论是社会还是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矛盾体系,世界的运动变化就是矛盾的运动变化。但是在黑格尔的论述中,社会、自然乃至于运动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运动也是绝对精神的运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并且将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区分开,同
五千年中华文明蕴含着医药学、工程学、天文学、数学、农学等丰富的科技思想与成就,墨子的科技思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然包括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思想的结合。墨子与恩格斯的科技思想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正义性、全面性、辩证性等共同特征,有着内在相通性契合性。比较墨子与恩格斯的科技思想,分析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思想相融相合的
创新思维同实践育人的统合既是时代的诉求,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起着价值定向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思维源于实践,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而创新思维作用下的实践育人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渗透,良性促动。探索创新思维培养和实践育人结合度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把握实践过程阶段性特征,给出切实可行的
目的 分析在为儿童缺铁性贫血(IDA)患儿实施营养干预的应用效果,为儿童IDA做好预防。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收治的48例儿童IDA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24例,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ID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浒苔(Ulva prolifera)不仅是绿潮暴发的主要生物种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碳汇生物。浒苔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多样、抗逆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生物量,本文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中国近海浒苔生物在生长和漂移过程中的固碳特点:浒苔具有独特的高pH诱导HCO3–利用机制,可提高HCO3–的吸收效率,并促进漂浮浒苔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同时,C4固碳途径增强了漂浮浒苔在高光辐射时的碳固定效率,这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以及新课改方针的不断推广,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步提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教育应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美术学科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的审美、道德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以多样的课程表现形式和有趣的课程设计,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活动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一、新课改下小
期刊
公共性是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指向,“法度”是其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在情法问题上,王安石主张以公义为准则,坚持“情法两伸而无所偏”。王安石推天道以明人道,为人道之公义法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以为民极”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以公义法度组织家国的立场。王安石的《周官新义》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制度典范,该书强调理财,主张创立法制、明确君臣职分,理财、变法、君臣构成了王安石公共性思想的基本内容。王安石的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学生,小学作为重要的奠基阶段,各门学科的学习尤为重要。美术作为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的学科,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行动能力与色彩感知的使命。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在掌握基础绘画能力的基础上,丰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作能力与欣赏能力,在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创造美,从而创建富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一、以学生为美术课堂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积
期刊
“五育”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主旨。但在学校德育实践工作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依托课堂,以理论、说教等教学方式开展德育,艰涩枯燥的理论缺失了“五育”的融合与渗透,致使学生无心又无趣,直接影响了“五育”教育的效果。主要对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以“五育”为基础,合理结合学校各项活动,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