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教学要有单元意识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ing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可是在一线的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以一篇课文为教学单位,忽略了整个单元。而学生的学也是满足于单一课文的学习,不关注甚至感觉不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知识、能力、情感等一
  系列学习目标得不到有效推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有效促进。
  
  二、策略探寻
  
  1.了解单元构成
  下表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六单元教材单元内容:
  从表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思维水平设计的目标范围。教材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涉及六大范畴: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也不难发现,教材全面贯彻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力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站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角度全面审视教材单元,教材的整体内容标准框架呈现出“本我(个人公民)——我与社会(社会公民)——我与国家(国家公民)——我与世界(世界公民)”的公民道德培养思路,最终指向是“培养合格公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社会知识,促进个人追求真善美的品格,促进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协作,提高运用知识和培养参与社会的技能。
  作为教师,要认清教材编写的这一思路,在组织教学时找准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融通之处。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聚沙成塔之获,在视野层面上有逐步开阔之感,在价值观上有循序渐进之思。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各自为营的“专课”形式,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成长提升。
  2.关注单元目标
  珍·亚历山大曾说“教孩子画画,就是教他看。教孩子音乐,就是教他聆听。教孩子跳舞,就是教他优雅地过一生。”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既要教孩子“画画”,也要教孩子“音乐”和“跳舞”的特别课程。然而,我们在常规的备课上课中,都会关注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成为井底之蛙,教给孩子的也只是井上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空。往往容易导致课与单元脱节、课与课之间联系疏远,学生品德的螺旋上升得不到最佳达成。
  其实,我们可以在备课时统观整个单元,站在单元的高度审视教材。思考这一单元的教学将对学生道德观的情感、态度上产生哪些影响,并且是如何逐步达成这些影响的。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首先要研读教材,清晰单元教材的内容,明确单元内的课目标、课重点、课之间联系;并将这一单元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区域、机构等课内外资料做个处理。其次要研究学生,向学生征询,抓住学生的学习期待感,思考教学形式与方法,让学生在“新”中学,在“乐”中学。这样一来,在无形中我们的心中就形成了一个单元目标思维螺旋阶梯。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便兼顾了教材文本“点”的指向性和单元目标“面”的指导性。
  3.设计单元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可见,活动是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最佳路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注意设计了相关的活动环节,但都是基于一课结束后或者针对于一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不曾考虑过课与课之间的活动内容是否因为重复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活动形式是否因为单一而缺乏蓬勃乐趣。学生的兴趣点、能力点、智慧点没有得到最佳开发。长此以往,活动便会演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此,教师可以在单元开始前设计導入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之中给学生触摸浅浅的哪怕是并不清晰的单元学习目标的意识,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欲望;在单元学完之后设计总结性的活动内容,既能和每一课的活动内容形成呼应,又能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进行考量,从而实现学生道德培养由“点”的零碎感向“面”的整体感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要求儿童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结构的综合参与。因此在设计单元活动时需讲究形式多样化,如“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析”“创造”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当然,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针对单元主题,以其中的核心价值为主,其他方面为辅。
  4.实行单元评价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课标为我们显现了评价的重要性和方向性。虽然课标对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建议,但是笔者经过充分调查发现,目前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随机性比较明显,缺乏有效的单元诊断性评价。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建立单元评价机制。
  (1)单元内容决定单元评价形式
  单元评价不是无章可循的,应当在教师研究单元教学内容后决定,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后发现,评价的形式应该与基于单元中的教材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密切关联的。如:以警示学生行为为主的单元,评价可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谈感受说思考;以升华学生情感为主的单元,可渗透在情境模拟中观察评价;以锻炼学生能力为主的单元,可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评价。
  (2)单元评价发展学生兴趣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中获得单元评价的启示:单元评价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多多体验成功感。一个单元教学下来,作为教师,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生机勃勃、灵感与热情膨胀,他们学得最好。作为教师,要留心这样的“兴趣点”,在单元评价中让孩子“乐梦重温”。孩子在这样的评价舞台上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展现他们的知识与热情。发展学生兴趣点,有利于学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3)单元评价促进学生生长点
  单元评价应当是客观的,敢于直视单元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对于单元中的重难点、学生掌握不好的教学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呈现“低迷”反应的教学环节等,都需要我们在单元评价时应当予以关注。因为这些其实是学生有待进一步浇灌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的 “生长点”。单元评价的内容与项目要有效针对这些“生长点”,对课堂教学有所补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过程中,可利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并将“不求人人冒尖,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追求的境界。
  但是,鉴于学科特点,不管哪种形式的单元评价,都应将教育的“无痕效应”作为自己的追求。让孩子在案例分析、游戏情境、竞赛活动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管晓成,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其他文献
王 湛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陈桂生 话说“班规”  张鲤鲤 构建“学习型江苏”:从理念到行动  李传江 关于“苏北地区贯彻实施《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陈金干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  束晓霞 走向优质均衡:“重点高中”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徐敏南 简论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  王 晋 在“经”与“权”之间  陈 敏 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价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全部教学的难点,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小学语文 古诗 应用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以及对进行语言的描绘,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创作主体的
受生活环境及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向来羞怯怕生,总是低声低气的,紧张得不知所措;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恨不能找个地洞钻下去。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语境,引起学生想说要说的欲望,激发他们敢说会说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起话来,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一、“玩”中提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生活的主题
为加快我市小学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全市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受江阴市教育局委托,我校于2008年9月举办了江阴市第三期小学名师基础工程培训班。两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扎根教育实践,研究教师发展,服务基层学校,促进专业成长”为宗旨,创新理念,勇于实践,真诚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各项目标要求。回顾两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承载使命:打造
关于高效课堂,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所切入的观察点不同,得出的定义或者进行的诠释就不尽相同,但指向都是相同的、明确的,这就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审视。高效课堂不是新生概念,因为教育一诞生,就自然有了效果、效率这些方面的思考,有了落实的具体措施,更有评估的策略。只是前几年,以中国教师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讨论,从而将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话题推到热点上了。我认为,高效课堂就
创意,指创造性的想法、意念,通过产品、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美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显现中,教学创意则一定会显现教学艺术的意味。语文教学创意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思想底色: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统一  教学创意和艺术,首先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那些意念、行为让人为之感动的,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一、教学创意应该基于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真
读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我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汩汩冒出的幽默,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如果分开,也许能在不少老师的课上看到;但合而融之,则是薛法根的课堂,这种种元素散发着,弥漫着,氤氲成薛法根独有的课堂文化的气息。  想起薛老师10年前的代表课《螳螂捕蝉》,里面的很多元素依然活跃在今天的《哪吒闹海》课堂上,《螳螂捕蝉》之后,还有《第八次》、《天鹅的故事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他们探究精神的源头是好奇心,无时不在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言语之中充满着创生和灵性。这种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了儿童就是一个哲学家。  嬗变:诗性智慧消失的考问  然而,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增加,我们的课堂不但没有成为滋养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了禁锢学生个体精神的枷锁,儿童诗性智慧的消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摘要: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规划、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力、整合力、开发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是学校领导文化转性的标志;是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的标志。课程文化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追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课程领导力;西庐文化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特色的重要,它是凝聚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学校办学的内在倾向和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横空出世”,更不是应景之作,它是贯穿学校发展生命历程的精气神,因而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以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文化发展为例,探究学校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  学校教育既有一般的、共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