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天然氨基酸及非天然蛋白合成的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加工过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天然氨基酸是天然氨基酸的衍生物,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功能.由非天然氨基酸合成的非天然蛋白同样具有特别的功能与活性.非天然氨基酸插入蛋白质中的研究为新型生物材料和蛋白质药物等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非天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方法,分析了非天然氨基酸生物合成目前存在的难点,总结了非天然氨基酸插入蛋白质中的方法,并分析了插入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本文概括了非天然蛋白质的应用领域,以期为非天然氨基酸的代谢工程和遗传密码工程的结合和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石羊河流域地处干旱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以1986、2000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南低北高的趋势.Ⅰ、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为石羊河流域的主要风险类型.(2)Ⅰ级景观生态风险在较高海拔、中坡度出现的频率高,Ⅱ级景观生态风险在高海拔、中坡度具有优势,Ⅲ级景观生态风险分布优势在高海拔、低坡度,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均在低海拔、低坡度出现的频率高.(
随着生态环境遭受越来越大的破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环境问题,缓解生态危机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特点,给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难度.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地区,是较强的经济带动增长极,如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2019年度为我国创造了高达75022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环境问题极容易显现.在生态环境遭到破环后,会极大地阻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以粤港澳大湾
硬化地表是定量描述城市地表物理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2017年高分2号卫星影像,反演提取了上海城市硬化地表信息,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域硬化地表分布格局及人居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城市硬化地表面积达2100 km2,硬化地表覆盖率为45%,中心城区高达84%,且连片分布特征明显.从行政区来看,静安区硬化地表比例最高(94%),且集中连片分布特征明显,金山区最低(30%),约2/3的行政区硬化地表覆盖率高于平均值(66%).城市硬化地表空间分布由内向外递减,内环线以里的硬化地表比例高达9
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着重于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即时性影响,而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或效应研究却十分缺乏.氮沉降的滞后性效应是其逐渐改变人工林生态功能的体现,而且滞后性影响机制与即时性影响完全不同.因此,以氮沉降对人工林的滞后性影响为主线,分别综述不同氮沉降浓度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氮沉降对不同林龄人工林的影响,不同管理模式下氮沉降对人工林的影响,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和即时性影响的区别.
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产业化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合成生物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为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吸引着青年科研工作者投身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为促进生物化工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5月7—9日在杭州顺利召开了“第四届生物化工青年学者论坛”.该论坛吸引了全国500多名学者参会.大会学术内容涉及生物化工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生物过程工程、生物炼制技术、工业微生物育种、生物催化与转化、
期刊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的大量排放是引起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同时,CO2也是大气中储量丰富、可再生的碳源,可以用于含碳燃料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因此,实现CO2的捕集及转化是缓解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启发,国内外研究者将半导体材料的高光电转换效率和微生物全细胞代谢途径的高选择性有机结合,构建光催化微生物耦合固碳体系,在高效固碳的同时合成生化产品.本文首先简述了光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现有的天然固碳途径,并分析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其次,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光催化微生物耦合固碳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团簇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分子内孔隙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和化学稳定性、可调控的孔隙以及多样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分子的装载尤其是酶的固定化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备MOFs以及MOFs基的复合材料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改进策略和应用,并对MOFs基固定化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氨基酸脱氨酶能催化系列氨基酸C—N裂解反应生成对应的α 酮酸和氨,是代谢途径及生物催化的重要酶.综述了近年来催化氨基酸C—N裂解反应的5\'磷酸吡哆醛介导的苏氨酸脱氨酶、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介导的L氨基酸脱氨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以及这些关键酶应用于多酶级联反应中以生产α 羟基酸、α 酮酸、D氨基酸等精细化学品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对该类反应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扩大其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范围.
萜烯是一类基于五碳单元类异戊二烯的天然化合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领域.传统萜类物质生产依赖于化学合成或植物组织提取,存在产率低、资源浪费的缺点.近年来,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微生物细胞工厂的高效构建,为化学品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选择.解脂耶氏酵母因前体甲羟戊酸途径的内源性、乙酰辅酶A供给的充足性以及底物利用的广谱性,被视为萜类化合物合成的重要底盘生物.本文总结了萜烯合成关键酶的挖掘与改造、代谢途径设计与优化、细胞器水平的区室化以及细胞整体水平调控等解脂耶氏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快速扩散和传播导致现有抗生素对耐药致病菌的疗效降低甚至失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然而,利用经典的筛选可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已难以获得新型抗生素.同时,新型抗生素的发掘不仅能为对抗耐药致病菌提供解决方案,还能为挖掘其他天然产物并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微生物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新型抗生素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应用微生物组学解析多种环境未培养微生物及其抗生素合成基因,挖掘特定环境中的新型抗生素合成基因簇,利用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和学习的循环方法在模式微生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