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拿、沙汉姆演奏《梁祝》之比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7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协奏曲,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创作至今已被多位小提琴家演奏。其中,中国小提琴家俞丽拿与以色列演奏家沙汉姆的演奏,深受众多听众喜爱,被誉为经典之作。本文就两人在不同时期所演奏的《梁祝》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两人不同演奏风格中的点睛之笔,以及对乐曲处理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提高自身在演奏《梁祝》过程中,对乐曲情感处理、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观点,能够与喜爱协奏曲《梁祝》的学习者、听众有所交流。
  【关键词】俞丽拿;沙汉姆;《梁祝》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梁祝》创作50多年来,盛演不衰,成为中国在国际音乐舞台最为活跃、最受青睐的经典曲目。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是演奏《梁祝》的第一人,盛中国、吕思清等都曾多次演奏过这首协奏曲并名声大噪,走向国际舞台。许多外国小提琴家也尤为喜爱这首作品,西崎崇子、玛丽安娜、沙汉姆等都曾演绎过这首经典之作。笔者通过反复聆听俞丽拿1959年首演版本和沙汉姆2007年的演奏版本,将两位的演奏风格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两人不同演奏风格中的点睛之笔,以及对乐曲处理的相同与不同。提高自己在演奏《梁祝》过程中,对乐曲情感处理、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观点,能够与喜爱协奏曲《梁祝》的学习者、听众有所交流。
  一、梁祝简介
  (一)《梁祝》简述
  梁祝的故事源于20世紀50年代,由上海越剧院创编的越剧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经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钢、何占豪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小提琴学生俞丽拿演奏,并一举成名,走向世界。五十多年来,《梁祝》传唱不歇,成为中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作品,是我国音乐历史上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一大胆的尝试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二)曲式结构
  曲式是指乐曲基本的结构形式,包括一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沿用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鸣曲式写作逻辑,它由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组成,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俞丽拿的演奏中,她将这一乐句中的滑音表现得更为明显、清晰,滑指的速度相对较慢,将每一个滑音都交代得很清楚,演奏手法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中的滑音技巧,将滑指的过程演奏得更加平稳,每一个滑音的演奏站住了脚跟,极具民族风格,柔弦缓慢柔和,音色明亮。而沙汉姆的滑音演奏则更为短而轻巧,每个滑音之间的联系都较为紧密,干净没有一点儿杂音与迟疑,将滑音表现得轻快,富有动感,连续轻巧的滑音干净而有律动,富有弹性,使音乐变得柔美轻快了许多。相对于俞丽拿的演奏,更多的像是一位中年成熟男人在诉说他人的故事,柔美温和,是中国民族风格与欧洲新音乐风格的创新结合。   2.情感处理比较(强弱、速度)
  俞丽拿的演奏中,乐曲柔美,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整体演奏速度比较慢,风格更倾向于表现一段凄美、令人惋惜、心痛的爱情故事,渲染一种悲伤凄凉的气氛,通过控制乐曲的速度表现乐曲的情感。在乐曲的强弱表现方面,她的演奏没有将两个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是统一为一个柔和完整的部分,做了一样的强弱处理,使两个有强弱对比的乐句融为一体,用两个乐句在诉说梁祝的爱情,乐曲演奏细腻,整体风格中正平和,具有女性柔美的一面,也表现出了对梁祝二人爱情的惋惜,与黑暗社会里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愤恨之情。而在沙汉姆的演奏中,他则将图示的乐句进行了明显的强弱对比,好像两个在诉说梁祝爱情故事的人彼此一问一答,犹如一个小女孩在轻声的问,一个男孩呼应回答,一弱一强,引出个人自由solo部分。两人在乐曲演奏上虽无大的不同,但是在细节部分对强弱的处理还是有所不同。沙汉姆演奏的《梁祝》整体演奏速度较俞丽拿的更快一些,化蝶部分中少了一些哀怨凄凉,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注重自我意识与情感的宣泄,音色优美,线条流畅,加之他过硬的技巧给人一种软中有硬,柔与刚相结合的感觉,百转千肠却不失其中的精气神。两乐句明显的强弱对比成为了点睛之笔。就笔者本人而言,这一部分更为欣赏沙汉姆的演奏,给听众一种注重自我情感表现的感觉。
  比较两位演奏家的演奏,各有千秋,都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经典演奏范本,被听众所喜爱,对乐曲的处理也极具个人风格,很多细节上都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对作品速度快慢、力度强弱方面虽有不同,但是作品整体所要表达的感情没有变,都是在对黑暗封建社会的控诉与愤恨,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感情而惋惜与心痛。演奏家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对乐曲的理解,用柔美动听的音乐将这段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通过对两人演奏的分析比较,就笔者本人更为欣赏沙汉姆的演奏,在他的演奏中,将祝英台塑造成为了一位大胆追求爱情、重注内心情感宣泄,勇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女汉子”形象。她豪迈的气概,外表柔弱却内心强大,让世人对这位充满个性、敢爱敢恨的小女子充满了敬佩与赞叹之情,注重祝英台内心由喜到悲的情感變化,为梁山伯对祝英台那份执着真挚的爱情而感叹,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作为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演奏家,沙汉姆能够演绎出这样一部作品,确实令人钦佩赞叹。
  三、学习借鉴
  俞丽拿与沙汉姆的演奏都堪称经典,被人们喜爱。两人对音乐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敬佩。俞丽拿作为演奏《梁祝》的第一人,是她将《梁祝》推出国门走向世界,她的演奏细腻柔美,将祝英台女性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沙汉姆在演奏《梁祝》时已步入中年,对乐曲的理解也较为深入,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完全融入到对《梁祝》的演绎中,乐曲刚柔并济,慷慨激昂,表现出了一个敢爱敢恨、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新女性形象。两人的演奏虽没有大的不同,但是受演奏者年龄、生活阅历、演奏水平、文化习俗甚至是男女力度、思想等因素影响,对乐曲的理解和诠释也有一些不同。沙汉姆和俞丽拿的演奏,分别有自己的点睛之处,将其演奏的精华部分整理出来,这将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认真的学习与对比,有利于《梁祝》热爱者对乐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笔者每一次听两位演奏家的演奏,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与感受,相信这有利于笔者在小提琴方面的学习,技艺的提高,对喜爱《梁祝》这首协奏曲的听众和演奏者都有一定的帮助。
  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产物,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将《梁祝》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宣传,给它更大的展示舞台,让《梁祝》同中国的文化一样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梁祝》,喜欢《梁祝》,让我们的民族乐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钢,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2.
  [2]汪继来.俞丽拿与“梁祝”[J].东方艺术,1997(11).
  [3]章梅.双星熠熠,相映成辉——听吉尔·沙汉姆、水蓝与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会[J].人民音乐,2008(2).
  作者简介:王琳(1993-),女,回族,宁夏,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指导教师:王建国(教授)。
其他文献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之其他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一、把Moodl
【摘要】廉县近云轩手工造纸有限公司位于康县周家坝镇李坝村社,公司拥有自主开发的手工纸制作技术和优秀的科研人员,并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从高校挖掘需求,深入研制开发以中央美术学院等定制纸品产品系列及其衍生品,形成以手工造宣纸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公司,填补艺术市场对古宣的需求,使康县造纸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手工纸;历程;工艺创新;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
【摘要】民间传统舞蹈套路的传承记录需要对动作进行命名,通过对当地湖南瑶族地区进行采风调查分析研究后,面对当地传承人总体趋于老龄化的现状,对于民间舞蹈动作的命名亟待引起文艺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以湖南江华瑶族六个乡镇(中央新村、水口镇、沱江镇、大圩镇新合村、大圩镇文明村、码市龙湾镇)当地八套独具典型风格特色的湖南瑶族长鼓舞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性研究,在学习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基础之上,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田野采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扁担舞原生态元素进行研究与创编。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对壮族扁担舞动作元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一方面,编排组合在教学中实施,另一方面,立足于民族原创作品。旨在“寻根传舞”,为广西壮族传统舞蹈非遗的提升和科学保护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遗;民族民间舞;原生态元素;创编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
【摘要】漳州非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漳州非遗民俗翻译做了简要的探析,以期在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漳州非遗民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翻译;非遗;漳州名俗文化;非遗民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08-
【摘要】音乐自然学说,是笔者从“万物本源论”这样更为宏观的体系中发掘出的观点。笔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它们既然可以共存于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承享着同一本源。而音乐也是万物中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将万物的本源称为“道”,而西方则称为“上帝”或者“神”,我以为叫什么不重要,是什么才重要。音
【摘要】在跨文化沟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失语危机,这与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密不可分。文化误读虽是哲学、文学、音乐学、戏剧学、翻译学、语言学各人文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误读并不意味着失去。本文从跨文化视域下的沟通、接受、理解等方面,分析多元文化与本体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现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文化误读、文化失语和文化再生,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及保护问题,对我国传统文化如何自立、如何与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到《到灯塔去》,曾写到:“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但是,中心是父亲的性格。”的确如此,《到灯塔去》全篇所有人物都几乎以拉姆齐为中心,他的一言一行牵涉着所有人的神经、目光。拉姆齐夫人在世时,他是夫人心中的焦点;夫人去世后,这种影响力依旧存在,此时,他又成为詹姆斯、凯姆、丽莉所关注的对象,并且直接影响大家的情绪、思维活动,整个故事在对拉姆
【摘要】非遗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学术高地,肩负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非遗临县伞头秧歌被引入高校专业舞蹈课堂,填补了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缺少国家级非遗舞蹈伞头秧歌的空白,对其展开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就为其科学传承创建了挖掘、创新、传承不断档的阵地,进而生动打造山西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生态形象新名片。本文从非遗伞头秧歌具备成为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质、创新教学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迭代与发展,电子产品及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手机摄影这项活动生动的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摄影器材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摄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从早期的机械胶片机、单反数码相机,再到移动通讯设备逐渐拥有数码摄像功能,到现如今已成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从摄影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摄影的应用设备、领域、人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