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清的红军路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国上将韦国清,广西东兰县人, 是人民军队著名将领之一:红军时期,在从广西到江西,又从江西到陕北的转战中,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特科团长;抗战时期,他先在八路军里办学育人, 后赴新四军中挥戈杀敌,他从随营学校校长变身为野战部队旅长、副师长;解放战场上,从白塔埠战役攻坚到孟良崮战役打援,从淮海战役牵敌到渡江战役主攻,他从纵队副司令员成长为兵团司令员。在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军事名家的历程中, 韦国清八载红军路至关重要, 因为这是他历经战火考验,不断学习提高,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不断结合的重要时期。
  从农家普通少年到红军优秀学员
  韦国清幼年不幸:仅仅7 岁时,母亲便积劳成疾,猝然与世长辞; 刚刚13 岁, 父亲投身革命,又命丧地主豪绅之手。这时,韦家房子被烧,田地被夺,继母无奈改嫁,幼妹被迫送人。
  韦国清忍无可忍,毅然走上反抗道路。1928 年夏天,他怀着满腔悲愤,告别家乡亲人,投奔壮族英雄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离家那天,他指天发誓:不报父仇,誓不还乡! 少年时代的韦国清,就这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 年6 月, 桂系左派将领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他们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同情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为巩固自身地位, 他们愿意与中共进行合作。中共中央、中共广东省委审时度势,派遣邓小平、张云逸等数十名军政干部到达广西,积极展开统战和兵运工作,恢复发展中共组织和工农运动。
  韦国清加入农民自卫军不久,就被调到总部直属队,经常跟随韦拔群行动, 担任警卫任务。经过对敌斗争的磨练,在韦拔群的教导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坚定勇敢的农民自卫军队员。
  1929 年11 月10 日, 韦国清参加了韦拔群领导的攻打东兰县城战斗, 一举攻克东兰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县政府。这次战斗的胜利,为随后举行的百色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9 年12 月11 日, 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组织发动百色起义,宣告成立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右江苏区,邓小平担任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军政委,张云逸担任军长, 下辖三个纵队。东兰、凤山农民自卫军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担任纵队长。韦国清追随韦拔群参加了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第三纵队的光荣战士, 开始了八载红军路。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加入红军队伍后,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初步学习,韦国清渐渐觉悟,他的仇人不只是某个或某几个凶手,也不只是家乡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而是骑在全体劳苦大众头上的剥削阶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仇恨是阶级的仇恨,只有推翻地主阶级和军阀统治,让天下的穷人都翻身解放,才算是为亲人报仇。
  红七军建立后,各纵队挑选有一定文化的优秀战士,分别成立宣传队。韦国清幼时读过私塾,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是战士中间的“秀才”,遂被选调到第三纵队宣传队。作为宣传队员,他认真学习《红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红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以及《右江日报》等文件书报,经常在街头路边刷大字标语,用壮语向父老乡亲宣传中共各项政策主张,以及红七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宗旨。日复一日的演讲宣传,逐渐锻炼了韦国清的工作能力,也促使他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1930 年4 月5 日, 邓小平来到东兰县武籇镇开展工作,韦国清有幸入选第三纵队手枪队,执行警卫任务,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邓小平。6 月,为培养基层指挥员,红七军在恩隆(今田东) 平马镇举办学兵教导队(第二期), 张云逸兼任队长,挑选连、排、班长和优秀士兵进行培训。韦国清“秀才”名声早已在外, 遂与第三纵队40 多名战友一起,被选送到教导队学习。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聆听了仰慕已久的邓小平讲话。
  韦国清来自农民自卫军,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教官便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韦国清十分珍惜教官给予的补课机会, 起早贪黑地在操场上训练,废寝忘食成为常事。由于训练强度大,天气又炎热,韦国清大腿内侧磨破, 伤口感染化脓,他在伤口处抹些茶油,忍痛坚持训练。学兵连连长章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非常欣赏韦国清训练的“狠劲”,觉得是棵好苗子,很有培养前途,遂反复点撥。
  韦国清对章健执礼甚恭, 视为“恩师”。这次教导队培训,是韦国清军旅生涯中第一次接受系统严格的军事教育。由于刻苦和坚韧, 加上章健的悉心指导,韦国清各科都取得优异成绩,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长征,大家都没试走过吧? 我可是试走过! ”
  1930 年5 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展开军阀混战,各地红军趁机发展壮大。这时,中共中央一些领导人片面夸大国内形势对革命有利的一面, 贸然制定了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指示各路大军向武汉进发,以求“会师武汉”“饮马长江”。10 月,红七军召开前委扩大会议, 被迫落实这一左倾冒险计划: 红七军离开右江苏区,“坚决地进攻敌人的柳州、桂林,向着广东的西、北江发展”,协同东江地区的红军进逼广州,牵制两广军阀北上,以保证主力红军夺取武汉。会后,红七军集结河池整编, 誓师东进。11 月9 日,红七军主力第十九、第二十师共7000 多健儿,斗志昂扬地离开河池, 踏上了艰苦悲壮的东进征程。韦国清仍在教导队学习, 跟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动。
  红七军沿龙江南岸向柳州进发,一路上恶仗不断。1930 年12 月15 日,韦国清随教导队参加攻打融安县长安镇战斗,第一次经受了打硬仗的锻炼。红军打了5 天,敌军死守,没有成功。这时,教导队半年学习结业,韦国清被分配到红十九师第五十六团(团长章健),担任警卫排副排长,负责恩师章健的警卫工作。
  1931 年1 月2 日, 红七军进占全州,稍事休整。这时,由于进军途中连战不利,部队已由出发时的7000 余人锐减到不足4000 人。加上远离苏区作战,筹饷困难,冬衣无着,队伍疲惫不堪,思想情绪低落。在严酷的现实下,前委研究决定放弃攻打柳州等计划,生存第一,改变前进方向, 先向湘粤边界地区转移,然后前往江西,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七军领导屡败不馁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韦国清,后来他回忆说:“他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范, 使我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1931 年1 月9 日, 红七军进占江华县城。部队打开国民党军仓库, 没收反动官僚财物,征用大商户的布料、棉花和成衣,终于解决了冬衣问题。后来,韦国清幽默回忆:“在江华县城,我才解决了‘温’的问题!‘饱’的问题,一路上都没有解决。”1931 年2 月1 日, 红七军进至湘粤边广东乳源县梅花村,立足未稳,即遭到敌军3 个主力团又3 个营地方民团夹攻。战火一开,章健立即指挥第一营担负坚守右侧高地任务,连续击退敌军5 次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部队伤亡很大。当敌军发起第6 次进攻时,章健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以反冲锋进行反击,韦国清带领全排紧随其左右,向敌军猛扑过去。只听“轰”的一声,一颗手榴弹在章健身边爆炸,他当即倒地。韦国清奋不顾身扑过去,背起章健迅速撤出火线。由于伤势过重,章健还是牺牲了! 韦国清怒不可遏,高呼“为团长报仇”,指挥全排扑向敌人。   经过5 个小时的激战,红七军连续打退敌军8 次冲锋,自身也遭受重大伤亡。为保存有生力量, 红七军前委决定撤出战斗,立即转移。由于韦国清在梅花村战斗中表现出色,战后升任第三连副连长。
  撤离梅花村后,红七军连夜向乐昌河(今武水)畔的杨溪口急进, 计划迅速渡过乐昌河,奔赴江西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韦国清所在连队渡河后,在邓小平亲自指挥下,过始兴、南雄,翻越大庾岭, 进入江西地界,2 月中旬进占江西崇义县城,随后北上遂川,到达湘赣苏区。此时正值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时,韦国清所在红七军先北进安福地区发展,再转战分宜、宜春地区,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保卫并扩大了湘赣苏区。6 月,韦国清升任第三连连长。
  1931 年7 月11 日,红七军告别湘赣苏区人民, 东渡赣水,奔赴中央苏区。7 月22 日,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编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战斗序列,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
  红七军长达8 个月的北征,先后辗转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行程7000 余里,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完成了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伟大历史使命。期间,韦国清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更加坚定了革命志向,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成长为一名红军基层指挥员。长征途中,他曾幽默地说过:“长征, 大家都没试走过吧?我可是试走过!这一试走,走了7000里! ”
  从红军学校到中央红军大学,韦国清总是学霸
  1931 年11 月,中革军委决定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红军学校), 韦国清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和战士被选送入校学习。
  学校设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经常来学校作报告。在校学习步兵知识两个多月,韦国清门门功课成绩优秀,非常引人注目。他良好的军人素质和组织才能,引起学校首长叶剑英的注意。学习结束时, 叶剑英决定让他留校工作,并在特科学习3 个月。在红军学校,韦国清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1932年2月1日,红军学校第二期开学,新任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到职。这时,红军学校按照专业将783 名学员分为步兵、政治和特科3 个科,韦国清担任特科工兵连连长兼教员。教学中,他认真执行刘伯承一切从红军实际情况出发、反对本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注意从红军的编制、武器装备、作战对象、学员文化程度出发,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缺少教学经验的韦国清,十分喜欢听刘伯承等领导人的讲课和报告,不仅注意研究他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连板书、手势等细节都十分留意。他边听课边思考:作为学员,如何才能把老师讲授的要点记住、理解、运用;作为教员,如何才能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准确通俗地表述出来;作为连长,如何组织好全连的教学活动,使全连学员共同进步。当时,刘伯承盛赞:“这个韦连长是个有心人! ”1933 年10 月,红军学校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特科学校, 由红军学校工兵连、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和装甲等四个学员连组建而成,设在瑞金城外武阳圩。韦国清仍任工兵连连长,是特科学校四个学员连之一的领导,所以学员们戏称他是“特科学校四大巨头”之一。
  特科学校成立时,正值红三军团进攻沙县县城。由于城墙高而坚固,攻城受阻,韦国清奉命派人对沙县城墙实施爆破,为部队胜利攻城打开了通道。在战后总结中,彭德怀有言:“特科学校还真有两下子! ”1934 年1 月, 韦国清被选调到中央红军大学第二期上级指挥科学习。上级指挥科是为培养营团干部开办的,分为政治班和军事班, 韦国清分在政治班,并任党支部书记。入学之后,韦国清学习、训练非常刻苦,每次考试均列政治班第一。5 月,学习圆满结束,他留校担任专职党总支书记。
  “从特科营长到特科营长, 你总离不开一个‘特’字! ”
  1934 年10 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战略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 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转移前,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大学等直属红军学校整编为军委干部团, 陈赓担任干部团团长, 宋任穷担任政治委员。军委干部团随军委纵队行动, 主要任务是警卫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 在长征途中培训储备干部, 必要时参加一些战斗。干部团下辖四个营和一个上级干部队, 韦国清担任特科营营长。长征途中,特科营担负架桥开路的特殊任务,多次参加或单独执行关系全军命运的重大战略行动。
  特科营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在江西贡水上架设浮桥,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过。10 月16 日,韦国清亲率特科营工兵连200余人沿贡水急进,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按时在雩都(今于都)和白鹅两处搭起浮桥。17 日,大部队开始踏桥过河。韦国清眼见人多、桥窄,便带领特科营涉水过河。
  11 月中旬,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而后西行转进至广西。25 日,陈赓、宋任穷紧急命令韦国清:于次日拂晓前,在湘江界首渡口架设浮桥,保障主力过江。韦国清又亲率工兵连急驰湘江,苦战一夜,成功将桥建成,保证大军如期涌过。1 月7 日,中央红军袭占遵义。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韦国清率领特科营全程参加警卫工作,为会议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驰骋川滇黔边,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南渡乌江,佯逼贵阳,虚攻昆明,北渡金沙,最终脱困。这期间,干部团直接参加了两次战斗,一次是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斗,一次是二渡赤水后的老鸦山战斗。土城战斗中,韦国清带领机枪连与迫击炮连,成功压制敌军火力, 掩护部队冲锋。老鸦山战斗中,韦国清带领机枪连与迫击炮连抢占有利地形,为主攻部隊夺取老鸦山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持。
  1935 年4 月29 日,中革军委发出速渡金沙江的指示。5 月2 日,干部团奉命抢占金沙江畔皎平渡。这是关系全军安危的重要行动,周恩来亲自到干部团布置具体任务。之后,干部团分成先遣营和后梯队向金沙江急进。   先遣营由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和宋任穷率领, 任务是抢占渡口,收集船只; 后梯队由陈赓指挥,任务是渡江后抢占渡口以北20公里的险要高地通安镇,掩护大部队渡江。先遣营伪装成国民党军部队, 大摇大摆直取皎平渡口。在陈赓指挥下,韦国清率领特科营随后梯队经两天强行军到达江边,用仅有的几只船分批抢渡。渡江后,后梯队沿着崎岖山间小路急袭通安镇, 与从西昌、会理方向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两个团相遇。激战中,韦国清指挥特科营集中重机枪、迫击炮火力, 给国民党援军以重大杀伤,对胜利占领通安镇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安镇战斗的胜利, 掩护、保障了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的安全,干部团因此受到中革军委通令嘉奖, 韦国清与有荣焉! 5月9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到达会理地区,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決定性意义的胜利。
  6 月12 日, 军委干部团开始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韦国清率领特科营一马当先,他一面以顽强毅力与风雪搏斗,同时鼓励全营指战员克服困难,成功征服了雪山。6 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革军委决定:军委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共同重组红军大学, 编有高级指挥科、上级指挥科、特科团。特科团主要由韦国清的特科营组建, 辖骑兵、工兵、炮兵和机关枪4 个科,各科骨干大部分是原特科营的,学员全部是红四方面军选调来的。韦国清担任特科团代团长,宋任穷担任政委。
  两个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随后,决定红军兵分两路北上。1935 年8 月下旬,韦国清、宋任穷率领特科团随右路军(中央红军主力及红四方面军一部)从毛儿盖出发,向班佑方向北上, 进入荒无人烟的松潘草原。过草地时,韦国清一直为全团的行军、宿营尤其是吃饭问题操心、忙碌。进入草地的第6 天,工兵连断炊,韦国清忍痛下令杀掉自己的战马, 送给部队充饥。经过7 天7 夜的艰难行军,韦国清、宋任穷带领着特科团终于走出了草地。
  9 月9 日,鉴于张国焘坚持“南下” 错误方针并企图危害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率中央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红军大学北上。这时,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提出,要带红军大学里红四方面军学员南下。为顾全大局,毛泽东表示同意,但特别强调特科团的干部要北上。红四方面军学员走后,韦国清、宋任穷带领特科团剩下的几十名干部,坚决跟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继续北上。
  1935 年9 月18 日,北上红军转战到哈达铺,并进行短暂休整,宣布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 个纵队,彭德怀担任司令员, 毛泽东担任政委。
  这时,特科团与红一军(原红一军团)教导营合编为中革军委直属随营学校, 陈奇涵担任校长,宋任穷担任政委,下辖上级干部队, 以及2 个军事连、1 个政治连、1 个特科营, 韦国清又任特科营营长。10 月19 日,韦国清带领特科营随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今吴起县城)。至此,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完成了战略大转移,韦国清也走完了自己的长征路。长征中,陈赓几乎一直是韦国清领导,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从特科营长到特科营长, 你总离不开一个‘特’字! ”
  “你一个营长竟然到‘抗大’第一科学习,是不是主席的意思? ”
  1935 年11 月,中共中央决定,中革军委直属随营学校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辖步兵营、特科营和地方干部营,周昆担任校长,宋任穷担任政委, 韦国清担任步兵营政委。12 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韦国清指挥步兵营担任会议警卫任务。
  1936 年2 月, 根据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中共中央决定把工农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5 月,又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扩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下辖3 个科,韦国清担任普通科第一营政委。6 月1 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正式开学。
  1936 年6 月21 日,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乘红军主力进行西征战役之机,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目标直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这时,瓦窑堡除1 个警卫连外,武装力量只有抗日红军大学的普通科。根据中革军委领导指示,韦国清指挥普通科第一营迅速出动迎战,掩护中央领导机关转移。激战中,他腰部中弹身负重伤, 但仍坚持指挥战斗, 直至中央领导机关安全转移。8 月,韦国清伤势好转要求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到抗日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第一科学员,几乎都是红军师以上干部,大名鼎鼎的有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张爱萍、彭雪枫、陈士榘、杨成武、谭政、王平、耿飚、苏振华、黄永胜等。组织上如此安排,是对时任营长韦国清革命功绩的一种认可。期间,陈赓遇到韦国清,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你一个营长竟然到‘抗大’第一科学习,是不是主席的意思? ”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1 月,中革军委决定,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两所红军大学合并到抗日红军大学,分设第一、第二校,韦国清升任第二校特科团团长。
  1937 年1 月, 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仍简称“抗大”),第二校迁至甘肃庆阳,改称抗大步兵学校(亦称“庆阳步兵学校”),韦国清仍任特科团团长。这时,“西安事变”爆发不久,学员思想比较活跃,一些人对放走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想不通。韦国清及时给学员上时事政治课,宣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联蒋抗日的道理,促进了学员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提高。
  1937 年7 月7 日, 日本军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 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庆阳步兵学校一部分改编为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下辖5 个学员队,共500余人, 韦国清担任随营学校校长, 告别了自己的八载红军路,踏上了抗日的新征程。
其他文献
1948年11月6日晚,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华野主力从山东临沂、梁邱、滕县一线向淮海铁路东段疾进,兵锋直扑黄百韬兵团驻守的新安镇08日上午,华野主力在新安镇发现黄百韬兵团西撤,迅疾调转方向,追击逃敌,于11日夜在距离新安镇60公里的碾庄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三日内,黄百韬兵团滞留碾庄举步不前,最终被华野合围而全军覆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是军史研究的谜团。  战
期刊
贺炳炎,1913年出生,湖北松滋人,开国上将;廖汉生,1911年出生,湖南桑植人,开国中将。1936年后,他俩曾4次搭档,在同一部队分别担任军事、政治主官,经历了长征、抗日、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带出了号称“天下第一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今第七十二集团军),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次搭档:一个当师长,一个当师政委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次年2
期刊
李先念出身贫寒,只念过3年私塾,是在革命斗争和丁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说:“我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什么工作方法,指挥水平,领导艺术,一切都是学来的。”“军事上是从徐向前那里学来的,经济上陈云是我的老师,外交上是周恩来直接指导的,毛泽东是我一辈子的导师。”“军事上是从徐向前那里学来的”  1909年6月,李先念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9岁人私塾读书,12岁因家贫辍学当
期刊
张爱萍是开国上将。他戎马一生,百战疆场,曾经参加创建人民海军,第一次指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胜利解放一江山岛,亲自指挥并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及“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创建了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第一”等辉煌业绩。张爱萍还有“儒将”的雅号,在军中获得了“马上诗人”的称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的诗词既是他人格魅力和领导风格的鲜明写照,也是他人生革命征程的历史见证。  “州
期刊
姚佐唐,1898 年生于安徽桐城。中共早期党员, 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革命烈士。姚佐唐出身工人家庭, 自幼跟随在江南造船厂工作的父亲生活在上海。姚家先祖姚鼐系清朝著名散文家、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侄孙姚莹在鸦片战争时曾在台湾任要职, 击败过英军的入侵,为保卫祖国的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少年时代的姚佐唐, 常听父辈们讲述先祖的轶闻逸事,从小就立志用功读书,准
期刊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和采用国产材料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梁。它酝酿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始建于经济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于1968年。在建设过程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工人阶级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建设南京大桥的提出  南京地处长江的下游。长江南京段江
期刊
在举国欢庆翻身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1949 年11 月27 日,一批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却在即将解放的重庆,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手,他们的名字永远定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其中,领导渣滓洞地下党组织的是一位女同志,她叫胡其芬,曾是《新华日报》英文翻译,是国统区中共地下党组织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坚强战士。  学生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  胡其芬,原名胡永萱,曾用名胡南、胡启芬,在渣滓洞监狱
期刊
台儿庄大捷,是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前线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战斗在隐蔽战线的中共地下党员积极努力的结果。当时就有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奋战在第五战区司令部,为战役决策出谋划策,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  李宗仁的机要秘书———夏次叔  台儿庄战役期间,夏次叔在第五战区任李宗仁机要秘书、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总动委) 常委兼组织部长,为李宗仁的智囊。他利用特殊身份
期刊
摘 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建党百年的重要实践成果,是迈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前提,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夯实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同时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育人材料,深化了思政課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应积极融入时代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脱贫攻坚精神,以其
期刊
彭雪枫,河南镇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从事学运、兵运工作,参与领导农民暴动, 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30 年,彭雪枫到中央苏区,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参加东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作战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9月,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后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