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无处不飞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徐沛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了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近千首。从时间上看,它们与改革开放同步,见证了中国社会物质世界与人文世界的重大变迁;从内容上看,它们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传递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意韵,极具研究价值。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徐沛东创作歌曲精选》,其中录入了他各个时期、各种主题和风格的优秀代表作品60首。本文特选取书中部分作品为例,试图从徐沛东音乐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出发,解析其中蕴含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
  一、徐沛东音乐创作中的当代中国
  人文精神表现
  任何艺术家都必然要在传统与时代的大文化环境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位与艺术表达方式,徐沛东也不例外。他通过音乐创作回顾过去、解读当下、展望未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讴歌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这正是他本身所承载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的自觉表现。
  (一)对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知,徐沛东在音乐创作中非常注重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和吸收,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不能这样活》、《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等歌曲中都有明显表现,然而,这只是一种有形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更内在的、更本质的原因在于那些藏在旋律深处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与文化魅力。将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艺术追求,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流露出来,成为他音乐创作激情与灵感的源头活水。
  第一,在个体自我价值层面,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中闪现着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与传统伦理美德的光辉。首先,将自然万物之美与个体人格操守的完美相结合。志存高洁,咏物言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特质。而徐沛东的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优美情感与高贵品格亦与传统情趣遥相呼应。他的大量作品诸如《大森林的早晨》、《我像雪花天上来》、《唱一曲大江东去》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艺术歌曲《清风白莲》尤为突出。歌曲以艺术化的形式结合江苏评弹的音调,旋律清新淡雅,柔美委婉。清风、白莲、君子,作品融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于一体,充满哲学情思和美学意韵。
  其次,徐沛东通过他的音乐作品表达人类最美好的人伦情怀,亲情的博大深沉,爱情的浪漫坚贞也是徐沛东作品中永远歌之不尽的主题。比如唱给妈妈的歌《我心中的故事》,歌曲节奏舒缓优美,一声声对“妈妈”的深情呼唤,时而高昂,时而轻柔,如倾如诉,是寒衣针线密的悠悠慈母心,也是暗中时滴思亲泪的拳拳游子情。《梅花引》,以高洁超逸的梅花象征少女情怀,赞美付出与奉献的爱情真谛。曲调古色古香,行云流水,气势如虹,尽显梅花踏雪清香透天的幽雅意境,又饱含一片冰心等君来的无限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徐沛东创作了许多歌唱爱情的歌曲像《半等情郎》、《爱相逢》等等,风格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表达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理想,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含蓄隽永,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执着的爱情信念。
  第二,在社会价值层面,徐沛东的音乐作品广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是传统人文精神中“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如《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通过融合北方空旷质朴而略带苍凉色彩的民间曲调,展现出当时还处于贫困境况下的农村生活面貌,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生活酸甜苦辣的人文关怀,这与“诗史”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情怀与忧患意识同出一辙。
  但徐沛东作品中生活的五味杂陈、命运的磨难坎坷与古代文人骚客诗词中描绘的民生景象在主题立意上又大不同。他的作品更注重传递一份苦中作乐、积极向上,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奋斗精神。电视剧农村改革三部曲之《古船女人和网》的主题曲《不白活一回》创作于1993年,曲调清亮,婉转动听,随着音调的节节攀高,农民们穷则思变,勇于改变窝囊落后的生活面貌,要活出尊严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群体层面,徐沛东的作品凸显了深厚的民族国家情感,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追求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升华。徐沛东创作的历史题材歌曲如《黎民百姓长久》、《得民心者得天下》、《曙色》等就很好地诠释了儒家传统的仁爱精神、忧患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终于翻过苦难深重的一页走到今天,迎来和平稳定繁荣的时代,人们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显然有了崭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本质仍是一致的。这一点,在徐沛东的音乐创作中首先表现为对家乡深沉的眷念,对祖国河川无限的热恋。《我热恋的故乡》、《乡音乡情》、《红土香》、《红月亮》、《漓江情》、《又唱江南》、《天下美凤凰》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些歌曲或优美或深沉,或清丽婉转,或高亢辽阔,但无不深藏真情饱含热泪,抒发着一方方水土养育下人民的最质朴心声。
  这种情感推而广之,进一步升华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祖国、对人民由衷的热爱与赞美。在国泰民安时它表现为热情似火的旋律,尽情欢唱出人们心中的无限豪迈与喜悦。如《天地喜洋洋》,歌曲大气雄壮,乐句铿锵有力,乾坤朗朗人爽朗的浩荡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作者又特别在伴奏中加入密集的鼓点,渲染出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生活氛围,是对今天幸福的加倍珍惜,也是对未来美好的无比自信。
  而在国家遭遇灾难,面对忧患之时,它又迅速凝聚为众志成城,举国同心共渡危难的最强音。如《风雨同舟》、《人在青山在》、《与你同在》、《国魂》等,一首首催人泪下,都是爱的音符,是危难时刻全国人民心与心的共鸣,传递着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力量。相比众多大而空的主旋律歌曲,徐沛东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旋律好听,其根本还在化于旋律之中无形的精神根基。
  (二)准确把握时代精神,高扬时代主旋律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其本质就是热切关注社会历史趋势和现实人生过程,体现该时代社会生活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品格。徐沛东一直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打造高度契合时代主题的新作品。他认为,“在每个时期、每个时代、每个作品都力求给听众新的感受。要有新的感受你就要不断的去创造新的风格,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是必须的。”①综观徐沛东的音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三方面特征:
  其一,表达人民普遍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们生活安定、愉悦,当曾经深重的灾难与忧伤渐渐远去,历经磨难的民族心灵对于幸福快乐有着格外强烈的感受与热爱,从而更加渴望通过文艺作品尤其音乐来直接而尽情地抒发心中奔涌的情感。1999年徐沛东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特别创作的主题曲《大地飞歌》敏锐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整首歌的旋律活泼欢畅,一气呵成,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作者在其中加上劳动号子的节奏,使歌曲更显简洁、大气、有力,使人们“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的幸福心态体验直飞云霄,这既是民族当下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坚定的生活信念。
  徐沛东创作的同类主题的歌曲还很多,如《踏歌起舞》、《辣妹子》、《走在幸福的路上》、《幸福花儿开》、《天蓝蓝》等等,都是有感于人们“言之不足,歌之,舞之,蹈之”的幸福体验。
  其二,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自古危难兴邦,而当国家处于相对宽松稳定的环境下,少了内忧外患的现实急迫感,就必须依赖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精神来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凝聚人心、保持民族奋发昂扬的精神活力。歌曲《爱我中华》出现在中国逐渐和平崛起之时,全曲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唱响人们心底对祖国共同的热爱与自豪,唱响整个民族希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
  其三,表达改革创新的时代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源于不断地吐故纳新。徐沛东也多次谈到:“创作一定要紧跟时代,随着时代变迁和年龄增长,我一直不断在学习、在创新。创新虽然很难,但它是创作者的生命,不创新很快就会被淘汰。”②比如农村题材的作品,施光南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如何用音乐来表现当今新农村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是当代作曲家的难题。徐沛东创作《田野的春天》则完全用时尚的观念、管弦乐的手法,描写了一幅新农村图景,准确而生动,一时间在农村广为流传。
  (三)贴近生活,服务人民,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不论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还是对时代人文精神的把握,人的情感总是音乐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人民是文艺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③徐沛东在音乐创作中尤其注重贴近群众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表达人民群众的最真实的情感。
  第一,真正深入生活实际。徐沛东不但自己每到一个地方就注意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为音协党组书记,他积极推动中国音协定期组织艺术家进行全国各地的采风活动。近年音协先后组织数百人次的采风活动,赴黑龙江、宁夏、云南、福建、江苏、山东、浙江、青海、陕西等地,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第一线,体验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了解各层面民众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精神需求,通过这样的实地积累与实践,使自己的创作与群众保持最直接的联系。
  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徐沛东写的表现乡音乡情的歌、表现百姓生活情景的歌、表现群众生活经历与人生期盼的歌,在旋律节奏和音乐韵味上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比如《红月亮》和《漓江情》,两首歌同是写家乡的美,前一首曲调活泼热情,轻快跳跃,展现出西南少数民族的热情大方又好客的人文特性;后一首则悠扬、舒缓、大气,一咏三叹,表现出典型的水乡人文情态。
  第二,以人为本,以人民大众是否喜爱作为一首歌曲好坏的标准。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④,这也是徐沛东评判自己作品的标准,在乎大众的感受,写人民喜爱的歌。他认为“音乐受众面越大、越广,留给人们的时间最长,那么这首歌就是成功的。”⑤徐沛东很注重扩大自己的受众面,常常说“不要把自己架起来,老是觉得自己很高深。人民大众的需求,才是艺术家应该追求的”。⑥在他的推动下,国家级政府音乐大奖金钟奖不断改革,单独设立流行音乐和合唱音乐奖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音乐创作上,徐沛东反对过分烗耀技巧和包装,主张多创作简单好记、朗朗上口的歌曲,使音乐作品真正转化为人民大众口头的歌。比如《辣妹子》,整首歌只集中在6(la)和3(mi)两个音,却听起来很新鲜、很有个性。⑦当然,越简单越难写,因为简单不等于简陋,要通过简单的音符传递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艰难而痛苦的创作历程。
  第三,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乐记》认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而“乐”是情深、气盛、和顺集中的感性表现,“唯乐不可以为伪”。尽管徐沛东在他的音乐创作之路上一直追求发展与创新,研究一切新动态,了解新需求。但他始终不变的是找准自己的创作定位,不浮夸矫饰,在音乐创作中忠于自己的情感。
  徐沛东说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在他所创作的《雍正王朝》、《和平年代》、《五月槐花香》、《我这一辈子》等等影视歌曲当中都有很多是他自己的东西,“我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⑧。再如他在电视剧《孙武》主题曲《唱一曲大江东去》中,运用了大量古典音乐艺术元素,以古朴豪放的曲调,在剑气书声之中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命情趣图。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有嵇康手挥五弦之曲,“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自在,更有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
  二、徐沛东音乐活动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价值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⑨,这是党中央正视现实、顺应民意、强力整治的坚强决心。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对社会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面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浮杂之风,徐沛东始终坚守自我,坚守着民族的、时代的人文精神高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坚持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坚持高尚审美情趣的音乐艺术品格,抵制不正之风。他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有良心,要对时代、对人民负责。”爱情歌曲、小情小调的题材,徐沛东也会写,但他从不由着个人喜好随心所欲地写,他所坚持的创作信念是“我的作品一定要有震撼力,应能激起听众的民族精神来。”⑩
  徐沛东担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以来,他在深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中国音协在弘扬主旋律,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7年中国音协召开座谈会,徐沛东与阎肃等四十多位词曲作家、歌唱家一起联名发起《抵制网络恶俗之见,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仪书,倡导“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创作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歌曲,用健康向上的歌曲作品占领网络空间”。2009年音协组织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徐沛东专门撰文《关于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思考》,进行总结研究,谈收获得失,谈问题解决之道,对流行音乐的引导重视可见一斑。由中国音协和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自第六届以来单独设立流行音乐赛事,努力打造国际化流行音乐平台,带动原创音乐创作群体的发展,以具有“真善美”的核心人文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引导流行音乐的创作。此外,中国音协参与《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开展全国少儿歌曲创作大赛和演唱大赛,徐沛东指出要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文化大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乐坛环境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中国音协还积极举办、承办国际音乐会议,扩大对外民间音乐交流活动,徐沛东代表国家多次参加国际音乐节,带队出国表演,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高雅的音乐艺术文化,并努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通过对徐沛东音乐作品及其音乐活动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从最初学习模仿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到逐渐会意音乐元素背后的文化精神,与时代色彩融会贯通,臻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音乐化境。今天,我们从他的音乐作品中或许已经看不出具体而明显的某个民族的音乐特性,但一定是具备典型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充满着参与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品质、把握文化主导权的自觉意识。期待有更多徐沛东这样的艺术家涌现,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力量的全面崛起,在世界文化
  多元化格局中绽放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①⑤⑧新华网,新华访谈,www.xinhuanet.com/xhft/20070323b/wzsl.htm 2007-3-23。
  ②⑥徐沛东《流行歌曲应该写百姓听得懂的》,http://ent.1ting.com/Star/2009-2-18/092185072168.html
  ③④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⑦巨星推手徐沛东《每次创新一点点》,http://www.dayoo.com2009-11-25。
  ⑨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3日电《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
  ⑩《徐沛东流着泪水创作》,人民日报网络版,1999-6-4,http?押//web.peopledaily.com.cn/zdxw/15/19990604/990604155.html。
  
  罗浩 长沙广电总局副书记、副局长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报在京联合召开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座谈会。  近年来网络歌曲在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传唱普遍,影响甚大,并形成了产业化发展趋势。然而,目前有不少网络歌曲格调低俗、歌词怪异,甚至以哗众取宠、打情色擦边球等做法来吸引人。为落实中央关于警惕网络歌曲恶俗之风蔓延的批示,中国音协立即联合中国艺术报组织邀请部分在京的音乐界知名人士和网络及平面媒
近年来,鄂州市精心探索,通过举办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孜孜学习;通过开展精准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提升新时代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探寻良方。  开好竞赛的“处方”,淋漓尽致发挥其激发功能。各类竞赛活动,主办方精心组织,教师全员参与。2017年的技能比武活动,全市9880名教师都参加了校级举行的粉笔字、钢笔字、美文诵读、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和课堂实录等七项比赛。经过层层选拔,优胜者才能参加市
2007年12月在意大利举办的第38届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爆出黑马,我国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红星一举夺魁,成为在该项国际声乐赛事中取得最高成绩的亚洲歌唱家。此次比赛是“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有史以来设置奖项最少的赛事,比赛难度大,竞争激烈。据悉,参加初赛的各国选手有400多人,经过全世界分赛区初赛的严格遴选,共有12个国家的45名选手进入复赛,在为期7天的激烈角逐中,19名选手进入决赛。在激烈的决赛竞争
李曙明先生在1984年发表的《音心对映论——“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及其后续文章,其最初出发点在于通过对《乐记》一书音乐美学思想的解读,提出“和律论”的美学思想,并由此涉及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文献的读解以及音乐美学研究中的诸多理论命题。此后由该文引发的一系列学术争鸣活动,则进一步将论题引向深入,应该说对整个音乐美学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当我们返观这一场曾引起几位学者共同参与和音乐美学
世纪80年代?熏现代音乐创作(特指以借鉴西方现代技法的专业音乐创作)成为我国的作曲界、理论界那一时期最为热点的问题②,现代音乐创作所获得的远不是众口一词的认同③。当时的这种不同认识不仅来自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变革、传统与现代的更迭交替,也来自作曲家创作自身的局限,即有的作曲家、理论家误将音乐艺术比之科学或其他文化形式,这样就带来了与初衷相悖的结果?熏“因为艺术比之科学,比之其他文化形式,具有
2009年10月15日晚,“杨立青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这是去年“第二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中的一台“驻节作曲大师”专场音乐会。当晚演出的8首室内乐作品,横跨了杨立青教授40余年的作曲生涯,有创作于60年代的钢琴独奏《前奏曲》、《小奏鸣曲》、《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于80年代的钢琴四手联弹《山歌与号子》、室内乐《唐诗四首》和《洛尔迦诗三首》,作于90年
10年12月22日晚,寒冷的冬天虽已来临,但北京音乐厅内却充满了春天般的温暖,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市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青少年题材)征集评选颁奖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是第二次举行了,但专门限定为“青少年题材”的作品征集,尚属首次。朴东生会长曾解读这次活动的主旨说:“当前民族器乐的发展,创作是重要的
2007年7月,回中国,在一个书店的静静的角落里,我找到了吴文光先生出版的《吴文光古琴精选》(以下简称《精选》)。两盒共四张DVD(ISBN 7-88394-862-8,ISBN 7-88394-872-5 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制作)。带回美国细听,有一些个人的心得和感触。据说,这四张DVD是文光先生自己用家里的录音录像设备制成的。虽然没有专业录制的那样精致,但其历史、艺术和教学价值极高,是文光先生三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8日在金陵古都南京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音乐出版及媒体传播机构等上百名代表参会并在此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60余篇。他们集中就音乐傳播的形势与特征研究、音乐传播学的理论探讨与文化发展策略、音乐传播与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来,一个谱写“八荣八耻”歌曲的浪潮在全国部分地区兴起。许多文艺类、音乐类报刊纷纷动用大量版面刊登“八荣八耻”歌,其中不少是直接为“八荣八耻”原话谱写的“语录歌”。有些省市还专门组织音乐家深入生活,举办“八荣八耻”歌曲征集、评奖活动。有些电视台聘请明星、“大腕”录制“八荣八耻”歌曲的“MTV”,在黄金时间天天播放。有的地方组织小学、部队、退休职工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