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矛盾与法律秩序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d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需要正确认识、对待社会矛盾,迎接秩序好转的到来。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矛盾;法律秩序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与量为过程。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重组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并滋生社会风险。需要准确认识转型期的社会秩序,掌握社会风险,以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良性动行。
  一、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开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入的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
  1、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博弈
  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就是经济利益的分化加剧。如私人企业主群体、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经及城市中的房产主阶层的利益群体等,这些群体之间的分配诉求、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2、党和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因为受体制性因素影响,我们社会三大部门结构还不完善,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还不能各司其职、功能互补,政府还在某种程度上集裁决员与运动员、调节员和经营者角色于一身,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因而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3、越来越借助于高技术和网络
  现在矛盾冲突的双方往往都采取高新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员、通过网络进行联络,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彼的息,有的还通过虚拟世界同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为矛盾冲突推波助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群众。
  (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性质
  1、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社会变迁,由于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型,其内容涵盖了结构转变、机制转变、利益调整和观念更新在内的全方位转换,而且转型的速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加快,这就必然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2、转型期社会矛盾主要是利益矛盾,属人民内部矛盾
  资料显示,在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征地、拆迁、农民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原因,这些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基本上都是因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是属于人民内部范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矛盾,而基于利益的冲突往往是理性的冲突、不是对抗性的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一般可以通过谈判、妥协等理性方式解决,其中能够造成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因素相对比较少。
  3、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矛盾也有可能转化
  从总体上看,我国尽管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比如腐败、贫富差距等,但酿成大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决不是说,社会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转化。如果我们的领导层对复杂的社会矛盾长期视而不见,不去积极地化解调处,一旦问题出来又处置不当,那严重的社会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我們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加大化解、调处社会矛盾的。
  (三)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成因
  1、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中
  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其他大部分后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还面临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独特的艰巨任务。巨量的事情,造成了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2、发展的极不平衡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了一种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出现。
  3、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迅速被中国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可,这对民众影响巨大。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但在近期内客观上势必造成某些纠纷和抗争的行为。
  4、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两重性
  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中国推动型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两重属性,除了其积极作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负面隐患,这就是公权容易扩张,腐败容易形成等等,这些隐患进而会同民众形成抵触。
  二、社会秩序好转的标志——“拐点”出现
  秩序好转的标志:从恶化到步入良性状态的“秩序拐点”的出现。
  从理论上说,秩序拐点的出现取决于两方面情况。一种情况是,在防范性治理的力度及治理成效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矛盾问题本身的下降,致使社会秩序好转的拐点,即“绝对拐点”。另一种情况是,在社会改革进程的速度相对不变、对问题源头的治理力度与进度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问题的产生与防范性治理仍然均呈现上升状态,但后者大于(高于)前者,即“相对拐点”。
  第一个因素,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实现了在倒U形曲线上从“左侧”向“右侧”的转移,以此判断社会贫富分化状态是否得到改善,以及社会公正的实现状况。所以,贫富分化严重状态的改善程度,与社会秩序从恶化到良性状态的“绝对拐点”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个因素,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加速”状态变为逐渐“减速”状态。中国目前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的大致完成,至少是城市化速度的从“加速”到“减速”过程的出现,是影响和制约和谐社会秩序“拐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个因素,相关人口压力的缓和。有专家提出,未来20年到30年内,中国将先后迎来“五大人口高峰”。一个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人口剧增、社会福利负担加重和公共卫生面临持续危机的时期,正在向中国走来。
  第四个因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入良性状态,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向和谐方向扭转,生态恶化状态得到普遍改善。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治理情况看,由于社会及法律治理的力度远不及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环保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与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差异主要在于制度的实施。美国在制定了一个制度以后,企业一般不敢轻易违反,因为违法的代价非常之高,而我国的立法在惩罚的力度上远远低于美国,所以就很难促使企业严格地遵守法律”。1
  考虑到上述即将面临的种种压力与危机,中国领导层提出“未来的20年是我们国家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这显然是寓意深刻的。上述各种因素的时间表都大致指向2010年至2030年,可以这样判断,顺利渡过未来二、三十年,和谐的法律秩序就有望形成,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成功在望。就本文关心的问题来说,如果情况顺利的话,中国从矛盾纷杂、动荡不安的转型阶段步入和谐社会的“拐点区间”应该就在未来二、三十年。
  注释:
  1 参见王京.解读“守法吃亏”的环保困局[EB/OL].中国环境生态网:www. eedu. org. cn。
  作者简介:于莉莉,现在哈尔滨市结核病防治所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中,尽管两大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各有不同的特点,却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分析逻辑。大陆法系重点解决的是结果责任的归属问题。英美法系则把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考查,动态分析了刑法因果关系所要最终解决的问题——结果责任的归属。  【关键词】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法律原因理论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体制更新,带来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急遽变化,中国日益显现现代化的
期刊
【摘 要】财产权是与人身权对应的概念,是民事权利的核心。中国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日益加大,《宪法》、《物权法》都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关键词】民事权利;财产权;征收补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导致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度发达的网络,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不同的文明的融合和碰撞日益频繁。人权、人本主义的精神与
期刊
【摘 要】政府公开是民主化、法制化民展的客观趋势,是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志。用法律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法治政府民主进程的客观力量,是实行法治国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关键词】行政公开;法治政府  十八大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期刊
【摘 要】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其显明的特点:虚拟的集体所有权、模糊的使用权、模糊的转让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积极意义,分析了私有产权与配置效率。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私有产权;配置效率  一、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特点  1、虚拟的集体所有权  中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都规定了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究竟是谁,立法和实践中都不甚明确。  
期刊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化、法制化民展的客观趋势,是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行政公开制度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关键词】信息公开;法治政府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行政公开制度,但不无遗憾的是,对比国外行政公开制度的发展,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面临着巨大困境。  一、行政公开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是改革开放后通过中央的
期刊
【摘 要】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地以文本的形式自我授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关键词】宪法;法律效力  一、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表现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期刊
【摘 要】欧盟先后发布了《关于废弃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RoHS)指令和《关于制定耗能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EUP)指令,极大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  【关键词】WEEE指令;RoHS指令;EUP指令  欧盟于2003年2月13日发布了《关于废弃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Ro
期刊
【摘 要】法律通过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制度来保证经济效率,通过解决市场失灵来提高经济效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率。效率反作用于法律;公平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没有效率的正义本身就是非正义。  【关键词】效率;法律;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Efficiency)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个概念一般指不浪费,或尽可能好地应用可用资源。” 1这里的“资源”,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入手,简要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与城市房屋征收制度。  【关键词】征收制度;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城市房屋征收  一、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制度  土地的征收是指政府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购买、回赎的行为。土地的征收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强制购买(俗称征地),二是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强制回赎(
期刊
【摘 要】中国的疆域辽阔,地区间差距巨大,转型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状态并非一成不变,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过程。它们彼此之间都会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关键词】土地产权;土地权利配置;土地产权政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需要,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构建一系列新的制度,土地权利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在土地制度的相关领域,人们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最为迫切。土地权利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直接触及了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