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语态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不对称现象,指出其存在形式不对称和语义不对称等关系。希望能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促进语言语态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被动语态;主动语态;不对称
对称与不对称,原本是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基础概念,现在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多个学科当中,并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英语中,存在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而这两种语态之间又有着不对称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语态的含义分析
所谓语态,就是指对句子或是结构进行语法描述的范畴,并和动词密切相关,能够改变句中主语及宾语之间的关系,但是又不会转变句子的意思。这里的“态”可以分为动态与被动态两种,比如“The cat bit the dog”和“The dog was bitten by the cat”,前一句是主动语态,后一句是被动语态。这两个句子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其所突出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说话者的选择。在主动语态当中,主语是动作的行使方,一般代表着主动含义。而在被动语态当中,主语则是动作的承受方,代表着被动含义。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述同一个事件,并且能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这样的转换一般只是对语句的重点和表述风格进行改变,却不会影响到句子的实际含义。如:“I broke the window”和“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e”,都是讲的“我打破了窗子”,但前者是主动语态,后者是被动语态。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两种语态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不及物动词,那就没有被动语态。大多数及物动词都可以用被动语态表达,而还有的及物动词只能用在被动语态中,比如有些表达状态而非行为动作的动词。也有的动词既有主动语态,也有被动语态,但如果转变其语态,会发现语义产生了明显变化。有些动词的两种语态只能分别运用不同的时态来表示,还有一部分主动结构不能转变为被动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当中的主动和被动语态在语义及形式方面都存有一定不对称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2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不对称研究
2.1 形式不对称
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属于不及物动词,那么其主动语态就无法变为被动语态。由于动词后未接宾语,因此就不存在将宾语放到句首的情况,所以没有被动式。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从形式角度看是不对称的,即便从理论方面讲,及物动词作谓语时后面接宾语,因此存在两种语态。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主谓宾”结构的语句都可以转化成被动,所以这两种语态仍然存在形式不对称的现象。例如:“He got cold twice last month.”在这一句子中,get是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cold。但在实际语言运用时,并不存在“Cold was got by him”这样的语态。这种表达不仅不符合人们的表述习惯,同时听起来也让人感到别扭。因此,虽说大多数“主谓宾”结构的语句在理论上讲都能够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表达,但如果把句子运用到交际范畴中,变成实实在在的话语后,语态就不能随意选择了。其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比如语式、语场等。
2.2 语义不对称
有些“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虽说可以转换为被动语态,但其含义也产生了改变。比如:“We made the train just now.”“The train was made by us just now.”前一句的意思是“我们刚才赶上了火车。”后一句的意思是“火车刚刚被我们制造出来了。”在主动语态中,make可以表示“赶上”的意思,但却不存在“火车被赶上”这样的说法。因此,在被动语态当中,make只能理解为“制造”。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主动和被动语态在语义方面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语态不相同的两个句子会产生语义的转变,这是由于词语的义项发生了交叉。在英语中,多义词的义项选择是根据有关词汇的同现而确定的,这就是常说的“投射”效应。即便两个句子结构基本一致,而同一个词汇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而在下面的句子中,和make有关的主动及被动语态表达,就没有产生语义方面的变化:“We made a model just now.”“A model was made by us just now.”这两句话中的“made”都是制作的意思,从意义上看是对称的。
由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理论可知,所有的语句、短语或是词汇,都有着自己的深层结构或表层结构形态。前者属于人们内心的认知,是脑海中的概念结构。后者则属于具象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实际运用的语句。深层结构可以决定一个句子的含义,而表层结构决定的则是句子的形式。此二者并非长期保持一致,其也会产生各种差异和不对称现象。主动与被动两种语态的表层结构是大体类似的,但其属于不相同的深层结构,表意有所差别。所以,从语法的角度看,这两种语态或者可以说是对称、等值的关系,但从语义角度看却不是这样的。将主语及宾语的位置转变后就能看出,得到的句子有可能符合语法规范,但其含义却不一定合乎逻辑,所以也存在不成立的可能性。
3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经常用到。而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又存在着不对称的关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综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找到语态的正确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芳芝.被动语态和主動语态的元功能差异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01):87-89.
[2]金欣.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比较[J].价值工程,2012,29(24):201.
[3]牟章.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不对称现象[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23-125.
【关键词】被动语态;主动语态;不对称
对称与不对称,原本是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基础概念,现在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多个学科当中,并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英语中,存在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而这两种语态之间又有着不对称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语态的含义分析
所谓语态,就是指对句子或是结构进行语法描述的范畴,并和动词密切相关,能够改变句中主语及宾语之间的关系,但是又不会转变句子的意思。这里的“态”可以分为动态与被动态两种,比如“The cat bit the dog”和“The dog was bitten by the cat”,前一句是主动语态,后一句是被动语态。这两个句子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其所突出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说话者的选择。在主动语态当中,主语是动作的行使方,一般代表着主动含义。而在被动语态当中,主语则是动作的承受方,代表着被动含义。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述同一个事件,并且能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这样的转换一般只是对语句的重点和表述风格进行改变,却不会影响到句子的实际含义。如:“I broke the window”和“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e”,都是讲的“我打破了窗子”,但前者是主动语态,后者是被动语态。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两种语态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不及物动词,那就没有被动语态。大多数及物动词都可以用被动语态表达,而还有的及物动词只能用在被动语态中,比如有些表达状态而非行为动作的动词。也有的动词既有主动语态,也有被动语态,但如果转变其语态,会发现语义产生了明显变化。有些动词的两种语态只能分别运用不同的时态来表示,还有一部分主动结构不能转变为被动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当中的主动和被动语态在语义及形式方面都存有一定不对称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2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不对称研究
2.1 形式不对称
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属于不及物动词,那么其主动语态就无法变为被动语态。由于动词后未接宾语,因此就不存在将宾语放到句首的情况,所以没有被动式。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从形式角度看是不对称的,即便从理论方面讲,及物动词作谓语时后面接宾语,因此存在两种语态。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主谓宾”结构的语句都可以转化成被动,所以这两种语态仍然存在形式不对称的现象。例如:“He got cold twice last month.”在这一句子中,get是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cold。但在实际语言运用时,并不存在“Cold was got by him”这样的语态。这种表达不仅不符合人们的表述习惯,同时听起来也让人感到别扭。因此,虽说大多数“主谓宾”结构的语句在理论上讲都能够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表达,但如果把句子运用到交际范畴中,变成实实在在的话语后,语态就不能随意选择了。其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比如语式、语场等。
2.2 语义不对称
有些“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虽说可以转换为被动语态,但其含义也产生了改变。比如:“We made the train just now.”“The train was made by us just now.”前一句的意思是“我们刚才赶上了火车。”后一句的意思是“火车刚刚被我们制造出来了。”在主动语态中,make可以表示“赶上”的意思,但却不存在“火车被赶上”这样的说法。因此,在被动语态当中,make只能理解为“制造”。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主动和被动语态在语义方面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语态不相同的两个句子会产生语义的转变,这是由于词语的义项发生了交叉。在英语中,多义词的义项选择是根据有关词汇的同现而确定的,这就是常说的“投射”效应。即便两个句子结构基本一致,而同一个词汇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而在下面的句子中,和make有关的主动及被动语态表达,就没有产生语义方面的变化:“We made a model just now.”“A model was made by us just now.”这两句话中的“made”都是制作的意思,从意义上看是对称的。
由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理论可知,所有的语句、短语或是词汇,都有着自己的深层结构或表层结构形态。前者属于人们内心的认知,是脑海中的概念结构。后者则属于具象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实际运用的语句。深层结构可以决定一个句子的含义,而表层结构决定的则是句子的形式。此二者并非长期保持一致,其也会产生各种差异和不对称现象。主动与被动两种语态的表层结构是大体类似的,但其属于不相同的深层结构,表意有所差别。所以,从语法的角度看,这两种语态或者可以说是对称、等值的关系,但从语义角度看却不是这样的。将主语及宾语的位置转变后就能看出,得到的句子有可能符合语法规范,但其含义却不一定合乎逻辑,所以也存在不成立的可能性。
3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经常用到。而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又存在着不对称的关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综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找到语态的正确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芳芝.被动语态和主動语态的元功能差异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01):87-89.
[2]金欣.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比较[J].价值工程,2012,29(24):201.
[3]牟章.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不对称现象[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