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鸡毛蒜皮”游戏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班的特色游戏区是孩子们的最爱,“下四顶”、“挑棍棍”、“憋牛”、“鸡毛蒜皮”几种游戏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今天的区角活动刚一开始,孩子们迅速地找到自己爱玩的游戏。我远远地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依依和轩轩在语言区挑选故事书;月月在做小娃娃;颖颖和思琪在表演区打扮化妆。忽然我听见两个特别响亮的声音传来,“你先下!”“不,你先下!”“你先下!你先下!”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陈佳龙和鞠世轩两个小朋友在下“鸡毛蒜皮”棋,两个人谁也不肯先下,都让对方先下,我听了暗暗高兴,谁说孩子不懂事,瞧!这些孩子也懂得互相谦让了。可是,两个人继续争执,谁也不先下,都有些急了,我看着好像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我走过去轻轻地问:“你们为什么都不肯先下?”世轩扬起头说:“老师,你不知道吗,谁先下谁输。”“对,谁先下谁输。”陈佳龙也斩钉截铁地说,好像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了,我怎么不知道呢?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相信。“你是怎么知道的?”“本来就是这样。”“好吧!”我说:“那我来试试,陈佳龙,你先下。”果然,陈佳龙输了,也许是他棋艺太差。我还是不相信:“来,让我和鞠世轩玩一盘,我先下,看鞠世轩能不能赢我。”信心十足的我一心要证明给大家看并不是谁先下就会输。可是,我还是输了,再来,我又输了。这下,我有些半信半疑了,难道真的谁先下谁会输吗?
  反思:虽然老师教会了孩子玩“鸡毛蒜皮”游戏,可是老师并不经常玩,而孩子们在长期的游戏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这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时观察幼儿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发现、探索,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我又询问了班里另外两位老师,郭老师说:“真的是这样,先下的人输的机会占百分之九十多吧,因为受棋盘限制,下的时候又都是说一个字走一步,一共走四步,除非两人水平相差很远。”我想,在游戏前就知道了谁输谁赢,那不是少了很多乐趣?
  我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从谁先下开始,请小朋友想办法,家锐说:“老师,可以‘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先下。”文浩说:“可以出‘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先下。”我回应说:“小朋友想的这些办法都很好,这样很公平。可是,有没有办法让先下的小朋友也不一定输呢?”大家都沉默了。
  我在黑板上画出“鸡毛蒜皮”的棋盘,提醒大家:“小朋友都很聪明,这个棋太简单,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棋盘,让它变得难一点,更有趣一点呢?”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明轩说:“可以在这边加上一条线,把这儿堵起来。”“也可以在那边加一条线。”“老师,可以在中间打一个叉”。我把大家商量的棋盘画出来,“棋盘变大了,棋子是不是也应该增加呢?”最后,决定把棋子加成每人六个。“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发明了一种好玩的棋呢!”孩子们很兴奋,跃跃欲试,想玩玩新的“鸡毛蒜皮”游戏。
  反思: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幼儿从中得到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个小小的发现,大做文章,引出了我们对传统游戏的创新和改编。孩子们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对这个自己发明的小游戏更加感兴趣了。
  实验了两天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棋盘变大了,双方只剩下最后的一枚棋子时,躲来躲去,怎么也走不完,形成了僵局。
  怎样才能让这个游戏进行下去,又不失趣味性呢?
  一次,我教小朋友学古诗《绝句》,忽然灵机一动,可以让小朋友下棋时说古诗或者成语。通过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已掌握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古诗有七言和五言,说一个字走一步,知识积累多的孩子很快能吃掉对方。我把这个方法教给小朋友,并演示了一下,大家很快就学会了。
  这个游戏依然叫“鸡毛蒜皮”,可却是一个全新的“鸡毛蒜皮”游戏。
  反思:改变传统游戏中的规则,只要是孩子能想到的诗句,可以是走七步,也可以是走五步、走三步,灵活机动。这样的改变不仅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这起到了温习旧的知识,激励孩子学习新知识的作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一、儿童观的基本形态及历史演变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儿童观会呈现出一定的基本形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一个缓慢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在每个时代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儿童观的核心就是人们对儿童相关问题的总体看法的把握,它呈现三种基本形态:其一,国家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它具有国家法制强制效应,并通过法律传播的形式呈现,以宪法法规等方式从不同层面诠释了儿童观,具有一种潜在的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其二,学
设计意图:  幼儿喜欢游戏,是因为他们容易进入一个想象的情景,把假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事情,把自己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觉得任何物体都有生命,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伴。这次活动我就是通过边讲故事边作画的形式,把孩子带进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幼儿通过想象,把已了解的故事情节,用表演、模仿等形式,表现它们的形象,最后用画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样的练习,幼儿觉得生动有趣,容易接受。  活动目
在活动区活动中,我们也许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班的幼儿对烧饭、喂饭、看病等个人游戏情有独钟;中班的幼儿对扮演家庭角色,妈妈生孩子、照顾孩子、上班等有一定互动的生活情境游戏有所偏爱;而大班幼儿有时会处于仅仅对扮演角色有分工而后就乱玩一气或畏惧的状况,游戏甚至不如中班幼儿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假假玩不好玩”  理发区刚创设时,老师准备了梳子、剪刀、围脖、几瓶洗发水,把这些东西一摆,再
一、设计意图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怎样利用班级的整体环境格局进行有效划分?对班级整体的环境设计和颜色的使用,如何加以统一?这是幼儿教师们费尽心思的事情。我们这款室内环境创设主要充分利用班级横梁纵横的格局,布置成钢琴的琴键样式,以音符点缀,配以相应的吊饰和墙饰就会显得匠心独具。  二、材料准备  黑色即时贴、白色即时贴、蓝白相间的土花布、黑色记号笔、卡纸、双面胶、鱼线、针等。  三、制作方法  1.
背景与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灶区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区组成。目前认为缺血中心区的神经元死亡形式是坏死,神经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而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是凋亡,在一定条件下,神经细胞的死亡是可逆的,因此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区濒临凋亡的神经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体的一种转录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