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步骤、题型、解题技巧,意在培养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探索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表达技巧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于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总之,古典诗歌应从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去鉴赏,树立题型意识,从考题出发,提高解题能力,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其他文献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就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作文。这样的评价过程,学生没能参与,学生赏析作文的能力当然也得不到提高;评价单一,作文变成由老师根据自己的鉴赏水平与判断力而进行的“一锤定音”式评价。因此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累坏了老师,又磨灭了孩子的兴趣,使作文教学总摆脱不了低效、繁重的包袱。我们的作文评价能从这里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进行民主开放式的作文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积极参与作文评价,让作
期刊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物学教学的课堂引入也是如此。好的开始,可以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在学习的开始,神经往往处于“惰性”状态,要想进行高效率的教学,首先应做好开始的调节,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学生引入一个较高的兴奋点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  一、让老师牵引学生走进生物世界——兴趣  说到科学,给人的感觉便是高深难懂
期刊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难事。尤其是像我们学校班容量大(每班都在70人左右)。要对每个同学的作文都做到详阅详批,并非易事。而所有作文都去略批,却又达不到作文教学的目的,难免误人子弟。因此在作文批改时,我就尝试了多方面、多角度;因人而异,因文而变;有的祥批,有的略评;有的重在眉批,有的功在总评……等等多种形式的批改方法。  为了了解我这样批改的效果,获取
期刊
数学分析用极限方法研究函数,从方法论来说,这是数学分析区别于初等数学的显著标志,数学分析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限。因此,极限理论是数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其中数列(有的也称序列)的极限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列,运用几种常见的方法,解决数列极限求法的问题。
期刊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教授叶澜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写好教后记养成反思习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教学反思”思什么?  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去反思。  1.从学生层面来写教学后记  (1)课堂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一次电解质溶液习题处理
期刊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更是荡涤着我的心怀。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实践着,求索着,如何使每个孩子每一步走得更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体现这一教育艺术的最佳手段。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这块试验田里,我们不要做别人,要甘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勇于创新。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萌生快乐的驿站  每个孩子都
期刊
摘要: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存有抵触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基础再差一点的学生甚至放弃数学。这一现状如何改变,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本人从事多年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浅谈一下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与对策。  本人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深深体会到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真难。职校生数学基础薄弱,参差不齐,学习
期刊
摘要:语文是灵动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灵动的,应该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得灵动的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人们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和办法。从其目前语文课堂的现状和原因入手,把课堂问题的生成方式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根据文本的不
期刊
高考命题不是一味地追求“新”,而是重在考查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能力,因而在题目的选取上,相对稳重、实在,又不乏灵活。如何提高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学习效率,高考题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一、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应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
期刊
新世纪之初,我国提出在2020年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要发展,首先得在规划的前提下有一个好的策划。作为新津县一名职业高级中学旅游专业的教师,我想就本县的旅游形象定位谈谈我的看法。  新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全县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辖11镇1乡,总人口30.8万。离省会成都约36千米,人杰地灵,水系发达,五条河绕城而过,自然风光秀丽,县内还拥有如下旅游文化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