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少年来,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此。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地想一句才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没有人会拒绝到大自然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儿童更是如此。梦幻的童心需要山涧的溪流、黄莺的鸣啭;需要雨后的夏荷、燕子的呢喃。只有大自然景色在孩子的心海上映成一幅幅清新绚丽的图画,才会有美的积淀。生活给了孩子丰盈的情感体验。他们会为一次期盼已久的活动,在早晨5点就起床,会因为和父母的一次短别而心生念想,会因为假期中和同学的一次邂逅而雀跃欢呼。童心与生活的融合就是美,是成人世界无法创作的自然之美,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美给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素材。生活作文,花样起步,是教师揣着一颗童心,带着一双美的眼睛,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他们开始生活体验,享受生活的心灵之旅。生活作文,让孩子远离了童年的孤寂,舒畅表达,实现着写作能力和生命成长的双重关怀。
阅读经典 厚积薄发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过程。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句话点明了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语言积累。阅读足以让孩子们美妙的嗓子亮起来,大脑的储存丰富起来,生命的成长绚丽起来。阅读经典,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诗词的意境美,会成为孩子们文学素养中最为丰厚的积淀。运用千古流传的诗句能很好地增强文章中美的意蕴。长久的阅读生活,是赋予孩子们写作的另一方源头活水;是阅读,让孩子们才华横溢、妙笔生花。
淡化技巧 还以自由
过分地强调写作技巧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总忘不了给学生辅导一番写作技巧。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铺垫、详略、中心等一条条“清规戒律”,令学生有口难言、有心难表、有手难书。尽管他们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把什么都学会,但常常是捉襟见肘。教师的批语左一个“过渡不自然”,右一个“缺少铺垫”,久而久之,学生个性的棱角被磨平了,不会自由表达,就会走上“现代八股文”的套路。
美国教育家巴士卡里亚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自由,才有个性化表达的可能。新大纲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感想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新课标总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都没有对写作技巧作要求和强调。因此,教师必须淡化写作技巧的要求,崇尚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写作自由,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受技巧的束缚,真实反映生活面貌,展示内心世界。
多加肯定 激发兴趣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教师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给孩子带来的可能是转折性的改变;同样,教师对孩子一次小小的伤害,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难以抹去的阴影。因此,作为教育者不要吝啬鼓励,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作文,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进步,包括字体的端正、字词的准确使用等,也应该得到肯定。笔者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去写了,在一篇作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字词使用得比较恰当,甚至某些段落写得比较精彩。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作重点批注,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否则,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还会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以为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自己难以“登堂入室”。希望教师们能多发挥鼓励和表扬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多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地想一句才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没有人会拒绝到大自然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儿童更是如此。梦幻的童心需要山涧的溪流、黄莺的鸣啭;需要雨后的夏荷、燕子的呢喃。只有大自然景色在孩子的心海上映成一幅幅清新绚丽的图画,才会有美的积淀。生活给了孩子丰盈的情感体验。他们会为一次期盼已久的活动,在早晨5点就起床,会因为和父母的一次短别而心生念想,会因为假期中和同学的一次邂逅而雀跃欢呼。童心与生活的融合就是美,是成人世界无法创作的自然之美,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美给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素材。生活作文,花样起步,是教师揣着一颗童心,带着一双美的眼睛,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他们开始生活体验,享受生活的心灵之旅。生活作文,让孩子远离了童年的孤寂,舒畅表达,实现着写作能力和生命成长的双重关怀。
阅读经典 厚积薄发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过程。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句话点明了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语言积累。阅读足以让孩子们美妙的嗓子亮起来,大脑的储存丰富起来,生命的成长绚丽起来。阅读经典,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诗词的意境美,会成为孩子们文学素养中最为丰厚的积淀。运用千古流传的诗句能很好地增强文章中美的意蕴。长久的阅读生活,是赋予孩子们写作的另一方源头活水;是阅读,让孩子们才华横溢、妙笔生花。
淡化技巧 还以自由
过分地强调写作技巧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总忘不了给学生辅导一番写作技巧。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铺垫、详略、中心等一条条“清规戒律”,令学生有口难言、有心难表、有手难书。尽管他们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把什么都学会,但常常是捉襟见肘。教师的批语左一个“过渡不自然”,右一个“缺少铺垫”,久而久之,学生个性的棱角被磨平了,不会自由表达,就会走上“现代八股文”的套路。
美国教育家巴士卡里亚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自由,才有个性化表达的可能。新大纲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感想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新课标总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都没有对写作技巧作要求和强调。因此,教师必须淡化写作技巧的要求,崇尚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写作自由,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受技巧的束缚,真实反映生活面貌,展示内心世界。
多加肯定 激发兴趣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教师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给孩子带来的可能是转折性的改变;同样,教师对孩子一次小小的伤害,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难以抹去的阴影。因此,作为教育者不要吝啬鼓励,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作文,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进步,包括字体的端正、字词的准确使用等,也应该得到肯定。笔者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去写了,在一篇作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字词使用得比较恰当,甚至某些段落写得比较精彩。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作重点批注,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否则,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还会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以为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自己难以“登堂入室”。希望教师们能多发挥鼓励和表扬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多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