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射频治疗后复发的综合治疗1例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7 d”于2014年12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7 d前于外院体检,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20余年,肝硬化6年,规律服用拉米夫定(1片/d)和阿德福韦酯(1片/d)行抗病毒治疗,病情控制一般。2014年5月出现呕血、黑便,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出血,在当地医院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入院体检:慢性肝病容,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肿大。实验室检查:HbsAg(+),HbcAb(+),HBV-DNA低于检测限值。甲胎蛋白为2.1 μg/L,CA125为62.6 U/ml,CA19-9为116.0 U/ml。上腹部CT示,肝叶比例失调,肝右叶近膈顶可见最大径约22 mm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幅度减弱。结合患者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肝脏7段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Child-Pugh分级B级(9分)。经科室讨论后于2014年12月8日行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治疗。出院后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出院1个月后行预防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奥沙利铂100 mg,奥沙利铂50 mg+碘油3 ml)。后定期复查未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Micropuren ?超声技术下颈动脉斑块微钙化负荷及斑块易损性评分与PET-CT检查中n 18F-氟化钠(n 18F-NaF)吸收率[即组织-背景比值(TBR)]的关系。n 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资料,将患者中经Micropuren ?技术和n 18F-NaF PET-CT检测均提示存在斑块微钙化的颈动脉纳入研究。以Micropuren
本文报道1例婴幼儿型肾单位肾痨,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小管基底膜增厚或变薄、间质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三联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在第3号常染色体的132405215位置上发生c.3218 T>G(exon23)突变,此突变为新发n Nephrocystin-n 3(n NPHP3)基因变异,进一步丰富了n NPHP3基因突变谱。n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逐渐成熟,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一些经验丰富的移植中心,儿童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术后感染仍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及受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多个学科的相关专家,总结国内外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以临床感染部位进行分类以方便指导临床工作,从肝移植患儿的术后常见感染、移植特殊感染、感染预防及免疫接种3个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正开展或
目的:对2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 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 Ⅲ,SRPSⅢ)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明确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2015年8月和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患病胎儿(先证者)进行遗传性骨病226个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双向测序验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后,对家系1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个SRPS Ⅲ
目的:对1个智力障碍家系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及产前诊断。方法:家系3代17人,4例男性罹患智力障碍,2019年10月先证者之姐于孕8周时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要求遗传咨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先证者(Ⅱ-9,男)及父母基因编码序列,筛选候选致病变异,运用Sanger测序进行候选变异与表型共分离分析。采用同源重组构建候选变异表达载体,进行体外剪接实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A克隆和Sanger测序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对剪接的影响。明确智力障碍的遗传学病因后,采用golden
期刊
患者 男性,50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于2018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伴腹胀,呈间断性,性质不剧烈,固定于右上腹,于外院检查,检验结果提示“乙肝小三阳”,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占位”。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2.5 μmol/L,直接胆红素10.8 μmol/L,白蛋白38.3 g/L,凝血酶原时间14.7 s,甲胎蛋白>1 210 μg/L,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11.3%。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图1):肝右叶多发结节及肿块,最大者148 mm×113 mm
期刊
创伤是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饮酒、风湿性疾病等亦可引起距骨坏死。对于距骨骨软骨损伤引起的早期距骨缺血性坏死,骨髓刺激、距骨骨软骨移植均可获良好疗效n [1]。而对于距骨表面广泛缺血性坏死、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多选择踝关节融合或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这两种术式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n [2],但踝关节融合会使患者丧失踝关节功能,而TAR需要大量截骨,对于胫骨远端相对正常的患者,该术式破坏了相对正常的解剖结构,二期翻修时大量的骨
期刊
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9.1%~35.3%n [1],一段时期内部分外科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全胃切除术以避免发生术后反流n [2]。近年来,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上升n [3, 4, 5],功能保留手术的理念渐入人心n [6],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指征呈放宽趋势n [4,7],以管状胃、间置空肠及双通道手术等为代表的旨在改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的改良重建方式不断涌现。20世纪中叶,有学者实施了通过制作胃肌瓣隧道以重建贲门改善反流的动物实验n [8],相关临
期刊
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胰腺中段切除后最常用的吻合方法,其具体操作技术变化多样,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及器械的不断进步,胰瘘发生率有所降低。同时对胰肠吻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亦在逐步深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施该手术操作的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基础条件、胰腺质地和主胰管直径、主要原发病及病程、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影响胰肠吻合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概括了张力适度、保护血运、胰腺断面封闭、胰管和肠黏膜精准对合、个体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