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北京 转向军工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北京成立,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五个组。高分子化学组有近80人,其主体是由上海迁京的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部分。黄志镗从助理研究员做起,始终伴随着这个所的成长壮大。
  1958年,化学所在“任务带学科”指导思想下,承担了国防军工任务,人员大幅扩充。1961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化学所等研究火箭技术,在怀柔建立基地,化学所成立二部,研制火箭用高性能燃料和耐高温、耐辐射、高绝缘的高分子合成材料。黄志镗也被从高分子合成室抽调到二部,研制高速飞行中的增强塑料和烧蚀材料。
  黄志镗开展的有机硅材料成为早期主要方向之一,他合成了甲基乙氧基二硅甲烷,并进行了它们的水解缩聚的研究,同时还研究了含乙烯基聚硅氧烷树脂的制备及聚合,进一步研制了用于增强塑料的有机硅树脂,由此所得的增强塑料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
  火箭研制需要超高温下使用的烧蚀材料,研究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黄志镗,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小组。黄志镗小组曾先后研制出6种新型的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并推广进行小批量生产,为我国国防建设中所需的新材料,特别为我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作过重要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耐高温高分子的探索,较有成效的是芳杂环高分子,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聚酰亚胺,但成型加工条件更为苛刻。黄志镗等在热固性高分子方面的工作基础上,继续采用交联的方法解决了成型加工的难题,制成交联型的聚酰亚胺,长期使用温度可达300℃。而面向耐更高温的材料,又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设计合成了以对称三嗪为交联结构的新型芳杂环高分子,满足了多项国防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西方国家恢复有机化学领域的科技交流,黄志镗于1981年初到联邦德国,进入波恩大学有机及生物化学研究所做访问教授,在杂环化学方面开展合作研究。1982年回国后,他继续该领域研究,为合成众多的新杂环化合物开辟了一条新路。黄志镗以在杂环烯酮缩胺方面的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4)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随着对冠醚、环糊精等大环化合物的深入研究,一类大环化合物——杯芳烃引起了化学家的注意。80年代末,黄志镗和吴瑶曼等人抓住国际学界动态,在国内率先开始杯芳烃的研究,进入超分子化学领域。他对“杯芳烃”这一术语的中文译名也很快得到了化学界的认同和接受,而他做出的成果使他被公认为中国该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
  黄志镗院士的科学研究生涯,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几乎同步开始和成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起伏。如果总结特点,大概是他能把研究兴趣和国家的需要自觉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大学期间他爱好有机化学,但工作后被分配到高分子组,研制尼龙,不久又转向军工需要的有机硅。刚刚在有机硅方面做出一些成果,即被抽调从事“两弹一星”所需要的聚合物材料研制。也许在他看来,自己能有条件从事化学研究是幸运的。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徐卫强身上始终保留着严肃认真的军旅作风。2009年担任空气1#机组机长后,他常年工作在钻机上,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保证了机组的安全生产,培养了一支大局意识强、能吃苦善钻研的钻探队伍。日常工作中,他总是把质量标准管理放在所有指标的首位,重质量、盯细节、抓落实、勤检查,无论是清理井场,还是施工操作,都严格要求员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保质保量进行施工。徐卫强根据沁水盆地地质地貌结
期刊
9月4~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顺利举行。此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旨在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在人类历史上,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国际分工出现、世界市场形成,各国经济被逐渐联系在了一起,世界经济便在各国间日益频繁的商品流通、资本流动、劳务交换、技术交流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当前,世界经
期刊
硬科技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向硬科技,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苦练”硬科技。2014年,全国开展R&D(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总数的16.9%,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总数的12.6%。  去年,笔者在西安光机所采访时就曾注意到一家叫作中科微光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做出了全球最细的内窥镜导丝,在血管导航手术领域抢占了技术先机。同时他们又研发出一
期刊
他是晋煤集团蓝焰煤层气公司勘探队雪姆钻机机长,在这个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凭着一名退伍军人踏实、好学、肯干的工作作风,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他所带领的钻机队伍在近几年公司钻井任务中,数次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施工完成的水平羽状井,更成为助推企业加快科技兴企步伐的重要动力。2011年荣获晋煤集团“特级劳模”称号,他就是徐卫强。
期刊
2013年10月22日,徐卫强接到了打蓝焰煤层气公司第一口自主水平多分支井的任务,接到这个任务,雪姆钻机机组人员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雪姆钻机是施工水平井的专业设施,这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紧张是因为这是由公司自主施工的第一口水平井,责任重大。10月24日,雪姆钻机搬入井场,机组所有人员放弃休息,开始紧张工作。凭借着长期积累的钻井经验和先进设备的独特优势,至2014年3月8日,历时4个多月共计13
期刊
除了常年驻守深山,完成公司下达的钻井任务,徐卫强和他的钻机工友们还多次赶赴矿山抢险,成为集团公司一支独特的“救援先锋队”。2010年6月3日,东沟煤业郊南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空气1#钻机作为第一批救援人员火速赶往救援现场。由于郊南煤矿身处山区,地理条件差,路面起伏大,使得钻进工作不得不在半坡作业,加之小煤矿井下巷道建设不标准,与钻井数据的计算有很大误差,这一切都给救援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期刊
黄志镗院士的科学研究生涯,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几乎同步开始和成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起伏。痴迷化学的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黄志镗的学生们都赞叹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在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
期刊
黄志镗考入同济大学的这一年,正值学校回迁上海,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所以黄志镗这一届新生推迟到1947年春才开学。由于原有校舍已不复存在,被迫临时分散到市内多处。在同济,入学第一年要进入新生院学习一年的德语。德国化学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学习德语无疑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工具。  1947年下半年开始,黄志镗进入正式的大学学习。“在此四年中,虽然我对各种课程皆有兴趣,但最有兴趣的还是有机化学,我除应做的
期刊
黄志镗1928年5月20日生于上海,4岁时被送回母亲老家浙江黄岩县城,跟随外祖父母生活。年幼的他从此把黄岩作为自己的故乡,而非祖籍温州永嘉。  1939年黄志镗读完小学,正值日军侵略活动加剧,县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虽没有遭日军攻占,但已经历了数次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县立中学初中部4个班于1938年9月迁至黄岩西乡灵石书院。灵石得名于东晋年间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灵石书院藏于群山深处,可以有效地躲避
期刊
自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人们一度认为这种结构是固定不变的,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托马斯却在实验中率先发现,DNA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稳定。DNA在紫外线、自由基及其他外部条件影响下也会发生损伤,这就打破了科学界一直认为DNA双螺旋结构极其稳定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发现了DNA存在修复的机制。DNA修复机制的发现成果很早就延伸到癌症治疗中,为放化疗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也正是诺奖委员会对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