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播种到孩子心里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教育思想,着重从“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两个视角分析其教育思想,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结合个人经历,反思我国教育时弊,指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研讨。
  关键词:教师的心;儿童的心;快乐学校;和谐教育;现实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35-02
  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教育著作,主要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31名学生朝夕相处、从一年小学预备班到四年小学班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凡岁月。作者那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所迸发出的无穷创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全书的魅力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那颗爱孩子的诚挚的心。他的小学和中学生活一直是在自己村里的学校度过的。这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普通,但有一批好的师资,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知识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她总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何去关心、敬爱和体谅他人、与他人相处。这些使得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也爱上了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起投身教育事业,二战后直到去世一直担任故乡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对他而言,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孩子。
  二、快乐学校造就和谐教育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快乐学校,主要论述如何进行学前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孩子顺利地适应新生活,很好地完成过渡期;二是给教师一个考察未来学生的时间。第二部分是儿童时代,主要是写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发出了“健康,健康,还是健康”的强烈呼声,教师去找家长不是谈学习,而是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和谐教育,学校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积极参加者,造就具有非凡的头脑、高尚的心灵、创造的双手、尊重社会其他成员、珍爱他人劳动智慧和美德的人。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职能,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统一体。学校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幸福的人”。所谓“幸福的人”就是既能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为社会谋福利,又能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在他积极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形成和满足”。他认为,学校的任务就在于正确引导这个“发展、形成和满足”的过程,使年青一代“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师生心灵共鸣是教育灵感的源泉
  该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教师与儿童的心的论述。
  关于教师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學生不是一台活的机器,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载体,更不是教师心中理想模型的可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育具备真正意义。这种精神上的经常接触绝对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方的、互通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灵,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教师的心灵,才能使教师和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两颗心产生真正的共鸣才能撞击出最美妙的回音。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如果教师跟孩子们没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意愿,那么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将永远被截断。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与乐、苦与悲,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参与他们的生命历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教育就是人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真正的教师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打造成一模一样的自己心中好学生的理想模型,不能忽视孩子个性发展和对周围世界的独特感知。按部就班的教育只会造就孩子粗糙呆板的心灵。真正的教师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孩子,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自在的、无间隙的交流。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心”中最重要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真挚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当然,一个仅仅热爱孩子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位真正的教师应该既要热爱学生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阳光真正住进孩子的心里。
  关于儿童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应当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看成对孩子传授知识的过程,智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但如果教师单一强调智育,只会使儿童始终处于智力紧张的状态,滋生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厌恶,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同时造成伤害。教师应当赋予孩子发展个性和兴趣的自由,努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爱,使学习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童话、幻想和游戏,儿童独特的创作是通向儿童心灵的正确之路。因为童话故事、游戏等形式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易于被孩子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当呵护孩子的心灵。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爱教育。爱孩子,首先又要保持一颗童真的心;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爱孩子,就要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爱孩子,绝不意味着放纵,反而要严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的心灵,驱逐孩子心中的阴霾,带来温暖与苏生,这才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四、对时下教育的反思
  反思时下的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忽略与学生的精神交流,没有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教学能尽量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只是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用高要求高标准去苛求孩子,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学生也不会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热爱之情,教师的苦心得不到理解,儿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感到痛苦,教育变成了一件让人饱受折磨的事情。一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没有把教育当成终身为之奉献的事业,而是仅仅把它当成一项谋生的手段,自然对学生也缺少来自心灵深处的关怀。除此之外,整个社会更关注是学生智力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发展,而不是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下教育:“爱”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和教育,学生也应当热爱教师和学习,只有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都被爱充盈着,阳光才能进驻孩子的心里,驱散蒙昧和黑暗,带来智慧与光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对当下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主要写的是乡村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诸多的不同,今天的城市教育如何借鉴该书的宝贵经验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其二,该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他完全本着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完成了这本教育著作,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苏霍姆林斯基本身是一位专业素养很高的优秀教师,书中许多关于教师要求的主张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而言不难办到,但是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难度很高。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书中的许多主张也似乎太过理想化了。但是,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乌托邦,是人类理想的寄托。如何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加以靈活变通,使之既能适应今天的教育现状,又能达到原有的教育效果?
  其三,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大自然已经在消逝中,虽然近年来环保的呼声愈演愈烈,但是大自然仍然在一点点地流失。大自然的流失不仅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也攸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该如何挽留大自然这位老师?这恐怕不仅仅是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的事情,教育也应当在此发挥作用。教育如何从中发挥作用,教育与自然又如何完美结合?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教育都必须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用爱唤醒儿童的灵魂,用教师的心感染儿童的心,让阳光充满儿童的心灵与生活,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影响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哀锐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9,(8).
  [2]周金林.苏霍姆林斯基论情感的培养[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6).
  [3]高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3).
  [4]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5]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要:《弟子规》是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之后,对班集体以及班级内所有成员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了“孝”,学生们懂得了孝顺父母,不再乱花钱,在学习上方面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习了“谨信”,学生们考试时作弊的人数少了,宿舍管理中夜不归宿的人数也少了。学习了“亲仁”,使班集体变得更加和谐,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减少了。  关键词:《弟子规》;班级管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初中英语写作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更体现了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英语思维的表达。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强调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法的与时俱进,并提出若干方法与建议,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37-02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课标的实施
摘要:针对财经专业教学实训方式的创新,依托技能竞赛企业经营沙盘的要求,就如何将竞赛培训中的关键点拓展到教学中,提出会计专业ERP沙盘模拟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企业经营ERP沙盘;技能竞赛考核;会计专业;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3-02  “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竞赛。”随着教育部门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各
摘要:目前,青年专业教师已成为高校本、专科教学的潜在主力军,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园艺专业为例,从多方面分析了青年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尽快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高校青年专业教师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存在问题;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为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鼓励博士生学习国际先进科研方法,学校自2006年起启动了博士生国外访学项目,资助博士生参加国外访学活动。该项目已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项目自开展以来成果显著,但也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总结了项目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博士生;联合培养;国外访学;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
摘要:今年“五四”讲话提倡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高校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而且集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于一身的高校班主任,尤其民族高校的班主任,应认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切入,基于笔者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民族高校班主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这样做不好》一课为例,阐述了口语交际的问题。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阅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45-02  [案例主题]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
摘要:幼儿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其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幼儿教师的重要作用。但目前一些幼儿教师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突出的问题就是频繁发生的“虐童”事件。在对这些不称职的幼儿教师加以谴责同时,需要拷问被誉为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老师为何会出现职业道德滑坡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今出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下滑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规范和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议,以期对这一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虐童
摘要:高职院校在在农科教一体化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开展农科教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开展农民培训有效地发挥了自身优势,有效服务三农。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科教;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
摘要:毕业设计环节是高职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本文以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为对象,分析了目前该专业毕业环节中在选题、组织及评价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论述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包装技术与设计等相关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方面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毕业环节;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