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词教学到高中阶段才正式“登堂入室”,并未在初中教材体系中,仅在八年级附录中出现过,也未纳入严格意义上的必教必学范围。按照教材这一编排体系,似乎在初中阶段,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所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虚词这一教学家庭的“配角”安排得当,任人唯才,虚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尝不是一笔财富、一道风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此,笔者就自己对虚词在文本中所起作用,谈谈虚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迈向深入深处
  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首名作,学生对其中的爱国情怀十分清楚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大讲特讲诗人的爱国情怀,想必学生会鸦雀无声,“毕恭毕敬”,而且这也不符合开启学生心智的要求;那么,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拨动这一潭平静的湖水,让它泛起涟漪呢?对此,孙绍振老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扉页题词上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①孙先生的话朴实深刻,入木三分,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迷途中点亮了一盏航灯,每每见之,我的心不禁感慨万分!是啊,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要让学生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拨开浓雾感真情,登高望远,体察那庐山真面目,感悟那“一览众山小”,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所以,面对学生自认为“一望而知的东西”,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是要重复学生的“已知”,而是要拨动学生的“无知”。我们该做的是推陈出新:如何在学生已知的琴弦上拨动他们未知的心弦,令他们耳目一新,使他们心生震撼。基于《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歌的情境,我们只要抓住诗句中“然后”这一虚词就可以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心底狂澜,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看似“一望而知”背后的万钧雷霆。我们可以运用“最后”与“然后”作比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思考,咀嚼出“然后”的意蕴:
  细细品味“然后”一词,我们会发现,它写出了诗人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从容赴死,刻画了一个爱国者坦然迈向刑场的慷慨从容的气概。他让我们想到了“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让我们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而“最后”给人的感觉是奋斗到了终点的日暮图穷,冷落萧条。
  于是我们可以围绕“然后”抛出问题:
  “从‘然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将‘然后’改成‘最后’可以吗?”
  让学生思考发言,挖掘虚词“然后”所蕴藏的深意,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感受诗人那气冲斗牛的爱国豪情。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挖出了文本的深度,达到了深度教学;作为学生,他们体会到了诗歌在平淡易懂的表层下所蕴藏的雷霆万钧,万绿丛中所蕴藏的一点深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使他们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关注“虚词”这一小角色的大功用。终于,在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我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当我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作句式变换时,我的学生变出了“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等句式。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以前都说反问句或感叹句语气强烈,表达的情感更加激烈,那在此处作者为什么不用反问句或感叹句?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诗句中的“该”字起到了反问句或感叹句语难以企及的作用。我让他们分析这个“该”字的深意,一会儿就有同学做了精彩的发言:这个“该”字表达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沉痛,压抑,苦闷惶恐和难以适应。他觉得这片湖不像是他的家乡了。他的家乡应该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指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可现在的家乡变为了灰烬,变为了血和泥。花再也不开了,嫩柳枝再也不发芽了。色彩没有了,芬芳散尽了。一个“该”字,看似无力,实则写出了诗人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如果去掉“该”字,运用反问句“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或感叹句“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则难以传达这种情怀,所以,这个“该”字有一字定山河的功力。
  我让他们试着用发抖的声音朗读,试着传达诗人那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学生们读得相当出色,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课后我想,如果不是在教《假如我是一只鸟》时对“然后”一词地引导和品析,学生未必能在此处有这么好的品味与发挥。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善待”虚词,关注虚词,往往能让我们进入文本的深处,挖掘出文本的潜质,从而引导学生拨开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驱动他们自认为“已知”的“麻木”心灵,为在平淡中投入一颗智慧石,注入一泓清亮泉,射进一缕暖阳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于平淡中生惊艳,于无声处奏响大音。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虚词除了培养学生语感,深入理会作者情感,挖掘文本的深度之外,有时它还能统率三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领作用。我们抓住虚词,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鲁迅《社戏》一文,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教学方法——理清层次,然后分析文意。不仅费课时,而且会将文章的内在情感打破,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造成对作者情感理解的割裂。所以不妨抓住虚词,长文短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此句中有两个“再”字,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虚词“再”字设计问题:
  两个“再”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喜爱与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
  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这样做虽未分析文章结构,但只要学生发现了“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等细节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之后,文章结构不理自顺了,更为有利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切要害,把握情感,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效率!
  虚词似乎与鲁迅特别有缘,不仅是《雪》和《社戏》,他的《藤野先生》同样可以通过抓住虚词,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如果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座文学的殿堂,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来到这一座座殿堂的门口,交给学生开启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语文的殿堂中学习语言、体验文学、感悟人生。在此过程中,虚词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一根不可或缺的支柱。让我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重视虚词这一不应被忽略的角色吧!关注虚词,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别有洞天!
  ————————
  注释
  ①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作者通联:陈治勇,浙江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郑慧琴,浙江丽水市松阳三中集团学校]
其他文献
期刊
IRL公司在最近一份关于俄罗斯涂料市场的分析报告中指出,2005年俄罗斯涂料的全年需求量已经超过100万吨。
<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相对的和平、稳定,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了政治上的团结;同时,绚丽多采的“大唐文明”对外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大量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的营养,使表现在艺术方面的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和手工
介绍了国内外各种重质油热加工工艺和发展状况,分析了其特点和适应性。同时,结合我国目前重油加工的现状,基于喷动床造粒原理提出了一种重油热裂解制球形焦的新工艺,为重油热加工
期刊
爱不完的绿版纳,山川景秀四季花。野象谷,孔雀园,植物王国传佳话。望天树奇长勐腊,胶林流乳贡献大。凤尾竹碧遍山崖,茶叶水果品质佳。绿版纳啊翠版纳,河山壮丽美如画!
<正> 《文艺研究》去年第4期发表了李一氓同志的《读<辽史>——兼论<四郎探母>》,这是近年来论述文艺创作(包括影剧等演出)中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一篇好文章。该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文艺观,摆事实、讲道理,读了颇受启迪。现将该文摘要介绍如下。 文章针对京戏《四郎探母》主人公、辽驸马杨延辉所谓“叛国贪生,不爱国主义”这个有争论的问题,首先从疆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以凿凿有据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紧靠杭州湾,不仅有充足的水源来满足化工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靠近港口,在物流上有许多便利。长江从西至东把沿岸的化工园区连成一片,与上海化工区相呼应,形成一个
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有个性、有自尊心,、有自信心、有自我意识的人;意味着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
西方企业眼中的中国优势 中国正以低成本和快速发展的市场吸引西方的精细化工投资者。对那些拥有剩余资金的西方精细化工制造商来说,中国的确是一块沃土。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