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人性的锤炼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ling1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美国教育家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的这本书,第一节的一句话就击中了我。“伦理思考与伦理决策从来就不是循规蹈矩。”我疑惑了,教学(育)伦理不就是让老师循着“师德规范”。孩子照着“学生守则”去做吗?教学伦理不就是教学中的一条条制度、一个个原则吗?怎么就不是“循规蹈矩”了呢?
  作者接着用一个个案例向我发起了轮番“轰炸”。约翰尼打架了,老师想和他的家长谈谈。这位家长冲进了学校。怒不可遏,表示要好好教训自己的孩子。老师为了平息家长的怒火。只好撒谎,说事情并不是约翰尼挑起的。家长马上收起了皮鞭,转变了态度。表示要叫儿子像个男人一样学会反击。不能像个软柿子一样任人拿捏。事情虽然就这样过去了,但老师的烦恼并没有消除,撒谎的不安长久地困扰着他,孩子们还会再相信他吗?
  的确如此,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难解的伦理现象。放学后,老师把学生留下来,学生回家晚了,老师遭到了家长的辱骂。认真辅导学生有错吗?某校实施素质教育,却导致了家长的一致反对,国家政策和家长要求出现矛盾。学校应该何去何从?班级发生了偷窃事故,检查学生书包吧,会侵犯学生人权,不检查吧,难以发现肇事者,老师感到左右为难……当我们遭遇到了现实问题,一些制度“武器”往往难以奏效……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逐渐认同了他的观点。
  作者把类似这样的故事归纳成五类,有“惩罚”类、“学术自由”类、“平等对待学生”类、“多元文化与宗教”类、“民主、专业化与正直教学”类。一个个故事都似曾相识。于是我急于寻找故事背后的答案,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完美无缺、万无一失的。他仅仅告诉了我们一些概念、方法以及补充的案例,还布置了不少思考题,让我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经验去印证。
  教学伦理,要注重“效果”。也要注重“非效果”
  作者提出了教育伦理中的两种价值观:“效果论”和“非效果论”。“效果论”指的是关注事件的结果,而“非效果论”关注的是“职责、义务和原则要求”。回顾自己所秉承的价值观,那当然是“效果论”占据绝对优势了。例如在课堂上某位学生比较“强势”,如果他开小差了,你可以听之任之,反正自己所教的是“副科”。如果有学生检举了,那就不得不过问,一句话“以后要注意”,推过去就算了,只要对方不在自己的课堂上闹事。如果这位学生有些“嚣张”,那你在课后不妨笼络一下,请一顿肯德基收买人心也是必要的……其实在周围教育圈中这种“效果论”还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学生只要文凭不要知识,学校只求升学率不管近视率,教师只要成绩高不管代价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常常为自己的“明智之举”而洋洋自得,学生们很买自己的帐。家长也不来告状,终于这一年又没有出事。然而看了《教学伦理》这本书之后,自己再也不那么想了。难道那位“被优待”的学生就没有“醒悟”过来的那一天吗?难道自己就真能安心在三尺讲台上“尸位素餐”吗?难道这段经历不会在梦中向我“复仇”吗?作者说得好,效果论的难点在于,人们不是先知,无法看到事件的真正后果。非效果论的难点在于忽视什么是有利的、可行的。作者提出了一种融合的方法:“在非效果论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勾画出的框架之内,对结果表示深切的关注。”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不难找到让“强势”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勇敢地去执行公平的教育,而不是畏首畏尾、得过且过。也许这样的教育才是师生双方都能得益的。
  教学伦理,联系我们的直觉和理性
  教学伦理从哪里来?是否从既定的规则中来?而这些规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提出了道德直觉的概念,认为“道德直觉。也就是我们的是非感,是道德推理和道德理论建构所需的基础信息”。那么,这种是非感是否就听任于我们的“好恶”,放任于我们的感觉?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方法:“从那些看起来更具说服力和没有争议的道德直觉作为基础,然后尝试着去形成一些原则,对这些道德直觉加以阐释。”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有偿家教,个人认为教师付出了工作之外的时间,收取了一定的报酬,这无可厚非,凭什么被有关部门管头管脚。直到有一次家人住院,临上手术台前,我给医生送了红包,但是医生分文不取,手术还做得非常好。医生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一下子高大起来。感佩之余,我联想到了有偿家教,对上级部门的做法也理解了。的确,救死扶伤、传道授业是人类的天性,如果我们站在病患、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从更大的领域去体会,是能形成道德理论的。作者就这样说道:“一个好的伦理理论既要充分照顾到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自我。还要与感知、观念和价值的深层同一性并行不悖。”
  教学伦理,来自于我们的对话和思辨
  如何才能找到高明的教学伦理,作者提出了对话和思辨的方法。对话就是“公开且不受操纵的对话”,即站在他人的视角去发起合理的讨论。其作用是“对话可以满足两个目的,我们称其为共同体价值和理性价值”。恩辨即作者提出的“反恩性均衡”,“我们感觉自己的道德直觉和解释这些道德直觉的道德理论达到了令人满意的一致,或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行动都能被我们的道德理论视为正当可取的。”个人认为,相互的对话和自我的思辨。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自身的渺小,而接近人类的伟大。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某一方面。是无法获得教育伦理的。在一次科代表选举时,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可是许多同学都表示了反对,普遍认为这位同学卫生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且从来没有担任班干部的经验。还有个别孩子发表了偏激的言论,当场弄哭了这位同学。如果我们对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遵照“对话”的要求,老师是应该“收回成命”的,但是这位老师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这个同学“先做着看”。因为他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而且孩子们的思想毕竟还不成熟。需要成人加以引导。一段时间下来,这位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其实,我们对某些理念的处理上,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去进行准确的厘定,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盲从,不屈从,更加接近教育的真理。
  教学伦理,直达“必然”和“应然”的理想境界
  作者认为,“它(伦理)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描述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要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伦理世界有“必然”吗?作者认为是有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人类的范围内创建伦理知识的可能性、”例如,公平、仁爱、智慧等等,都是教学伦理的金科玉律。然而,作者又说:“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我们能够做到理智和客观。”也就是说在客观实践上,对于道德伦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那么,对道德伦理的探索是否就是“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追求伦理的意义何在呢?伦理学家密尔曾经说过: “探求真理本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追求这种意义呢?我苦苦寻找。我为什么站在讲台上,是为了心中的一份“事业”。还是为了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我想前者能够给我带来更大的快乐。我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还是用我的“旧船票”去登上孩子的“新船”,我想前者能让我防止得老年痴呆症。我是让孩子一生都学习,还是让孩子把学习作为一块“敲门砖”,我想前者更能让我心安理得。我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教书,还是为了媚俗的“世情”而教书。我想前者更能让自己感到不是一个教书匠……虽然我无法达到“必然”的彼岸,但是我们有着“应然”的目标。
  我忽然发现,无论是“效果论”和“非效果论”,直觉和理性,对话和反思,必然和应然,在这些指向教育伦理的“大路”上都行走着一个主体——人。我们对于教学伦理的步步追随,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时时锤炼。
  合上《教学伦理》这本书,我想明天应该这样教书:面向学生,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很多老师不快乐,为什么?首先,工作量大、琐碎且时间长,就像有句诙谐的话说的:“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睡在床上,还想学生。”尤其是当遇到学生违纪或者成绩下滑时,更是着急上火。其次,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往往唯学生成绩论,搞得教师神经兮兮,不堪重负,但不拼命又不行。再有,大家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仿佛教育出问题就是教师有问题,把教师当作“完人”去要求,谁那么容易做到?又有谁能够做到?此外,在独生
江海燕同志撰写的《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于2013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此书运用全球化、现代化、教育学、人力资源等相关理论,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刻剖析。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模式进行比较梳理,使人清晰地看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向。令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模式选择有更为广阔的
善,属于伦理学范畴,是一个道德概念,是人类具有普适性的正面价值观。新生小学把“善使人的心灵更纯洁”作为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引导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善事,让日常的教与学活动提升到道德的高度。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颗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生的善事,为社会贡献从善如流的人才,是善本教育的使命。学校以课程渗透、活动养成、环境熏陶为途径。实现了善本教育从课堂到校园再到校外的全程化、主题化
日本中小学生抑郁症比率高  日本北海道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四年级至初一的日本中小学生有4.2%的人患有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初一学生的患病比例高达10.7%。调查研究小组今年4月至9月访问了北海道8所小学和2所初中学的382名男生和356名女生,这是日本首次以访问方式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研究,此前的这类研究是以给学生邮寄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的。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1%,患躁郁
阅读,是进步人生的必由之路,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是教育改革的根基底色。但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中,过重的课业负担常常喑哑了教育理想的歌喉。教师们疲于上课、忙于评比,鲜有闲暇以读书来提升自我;学生们囿于作业、困于考试,课余时间和假期被各种补习蚕食殆尽,更是无法真正体会深入阅读的快乐。  这是一个信息海量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容易迷失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比精彩丰富的
9月18日至21日,2014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题是“市场决定期刊业发展”、“创新传播,融合发展”,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1个省市及部分中直单位的12000多家报刊出版单位、400多家图书音像出版机构参展。  受刊博会组委会邀请,广东作为主宾省参展本届刊博会。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高度重视,将之作为“服务产业发展、加强业界交流”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局重点工作计划并
在2009年高校自主招生笔试中。北京大学语文试题的作文是,给出了一段腐败官员对腐败行为的辩解,称腐败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促进人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社会和谐,要求考生驳斥这种言论,而且至少要引用5句古诗词。还有一题让考生们头痛不已,就是对对子,上联为“博雅塔前人博雅”,让学生以北大的景物对下联。此外,北大考题中还首次涉及到流行歌曲的歌词:“周杰伦《青花瓷》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
11月3日,潮州市枫溪区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启动仪式在枫溪小学举行。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湘年、潮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小平等一百多名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  陈湘年代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对枫溪区成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表示祝贺,并向枫溪区授牌。他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如何做好实验区工作,陈湘年希望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的课程建设,但实际上对课程建设并没有一致的成熟的看法。一所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应该是:这所学校的所有教师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教学。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者佐藤学先生认为:“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但很多学校的教研存在问题:领导说的话不够具体细化,缺乏针对性;专家说话太抽象,“不能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践者的愿望、发现或困惑
“品质教育,学在南海”,品牌教育,引领未来。佛山市南海区地处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辖区面积1073.8平方公里,辖六镇一街道,常住人口近300万,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市辖区百强榜第二名,区域内岭南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尊师重教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省、市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南海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