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岩画历史悠久,形象地展示了壮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岩画在红色的表现下,与信仰活动造型相结合,呈现出最强烈的感召力。同时,伴随千百年来的崖壁展示,形成了壮族红色的精神共识。这份精神引导力让后人在欣赏壮族岩画时,牢记民族的文化和祖先的精神信仰,以此祈愿壮乡安定富足,震慑负面的能量,守护正面、美好的能量,推动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壮族岩画;红色;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壮族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壮族岩画及其所展现的壮族先民文化生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壮族岩画皆出现在壮族的世居地区,一代一代的壮族人被它所呈现的传说和教诲耳濡目染。如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画在约8000多平方米的诺大一片崖壁上,宽170余米,高40余米,临江而立。全幅图案多达1800多个,大部分为人物,所使用的色彩为红色,场面宏大;云南文山亦发现有狮子石岩画、麻栗坡岩画、砚山卡子岩画、丘北黑箐龙岩画等共11处,总共约5430平米,这170幅共400多个图案的史前壁画,所使用的大部分颜料同样为红色,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岩画为壮族先民所绘,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云南文山州岩画
云南文山州有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至3000年。麻栗坡小河洞、文山河谷台地的灰土寨遗址、西畴县畴阳河畔台地的漂漂村等遗址,都出土了不少该时期的文物。有资料记载,云南文山州所出土的“这一类型的新时期时代文化以麻栗坡小河洞遗址为代表,出土石器中的直角双肩石斧、靴形石斧、三角形刮刀与广西左右江流域、广东、海南新石器十分相似,而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绳纹、划纹、附加堆纹、波浪纹和器型以釜、罐、钵为主要特征,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明显的共性。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文山州新石器时代文化应与广西、越南北部属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应为骆越民族的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①而骆越民族即是壮族的祖先,文山州的史前岩画作者正是壮族先民。云南文山岩画的地点主要有西畴县狮子山、麻栗坡大王岩和岩腊山、砚山大王村等,画面包括人物、太阳、动物等内容,有鸡群捕食、人物吆喝,甚至人牛同构等造型,神秘而丰富。
(二)广西宁明县岩画
广西岩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经考古研究发现,其代表——花山岩画中看到羊角钮钟、环手刀、铜鼓等器具,观察它们的形状,再将它们与出土的文物进行比较,专家大致可以确定,花山岩画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创作而成,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宁明花山岩画坐落于一个明显内凹的断岩上岩壁上,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包含人物、太阳、铜鼓等造型,主要表现壮族人们祭祀、狩猎中的种种场景。这些壁画由2000多年前的壮族先民绘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花山岩画还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花山岩画画面规模庞大,画像繁多,形体十分高大,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视觉震撼力极强。
二、红色赤铁矿石为主要绘制颜料
据广西崇左博物馆展示的研究资料显示,经历了千年的日晒雨淋仍鲜艳如新的花山岩画,皆由赤铁矿粉和动物胶(或植物树液)调和而画成。这和我国古代使用颜料、黏合剂的情况以及左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相吻合,而且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也经常使用赤铁矿制成的颜料来涂饰家具或书写标语。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莱瓦” 纪实图集《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像集成》描述:西畴县狮子山“岩画用铁红、铁黑矿石粉与动物血液调和绘成。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狮子山收集文物时,于距岩画点百米外的山中获得一粒先民用作绘制岩画的赤铁石颜料以及同时代的一把双肩石器。赤铁矿石上有被古人研磨过的痕迹,其红色与岩画的红色一致。”目前,多方面的考证都已证明,大部分壮族岩画皆由红色颜料描绘而成,而这颜料的呈色材料就是红色的赤铁矿粉。
三、岩画的红色所产生的象征寓意
(一)红色关于太阳和血的视觉联想
朝阳初上、夕阳西下,当人类肉眼可直视观察太阳时,太阳都是红色的,这不自觉地给人建立太阳是红色的概念。而太阳,对于壮族先民何其重要?它带来光,使万物得以生长,使人可以吃到株植类食物;它带来热量,使人感受到温暖,活力焕发;它出现时万物朝气蓬勃,它消失时万物休眠。红色在壮族先民的潜意识里,无形中具有了太阳的力量——孕育万物、温暖吉祥。
此外,哺乳类动物的血也是红色的。云南古壮语说兄弟亲戚之间是否亲密,血缘关系浓不浓,称为“滇不滇”即“亲不亲”,而“滇”指的正是红色。红色由于与血在色彩相貌上的直接关联,它还让人产生与生命、血腥、杀戮有关的联想。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都有用活体的记载,用血祭天地的血腥记忆是强烈的、具有警示意义的。同时,由于其沟通天地鬼神的功用,也让红色具有了神圣、崇高、不可侵犯的视觉联想。
(二)红色本身的视觉张力
红色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色彩,它能直接刺激交感神经,让身体处于亢奋的状态。如现代社会的跑车,喜欢用红漆涂车身,使其热烈的速度感得到充分地凸显;户外的许多横幅、标语、广告也喜用红色,使其所呈现的内容快速进入路人的眼球。再如,许多民族活动都有火、红旗、红布的出现,让人远远地就被吸引过来;还有截至目前,许多国家发现的史前壁画常用红色颜料描绘的,等等。红色的视觉张力与生俱来,是在整个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的,是视网膜的直接反应。
四、壮族岩画中红色的精神引导力
(一)信仰活动造型与红色结合,呈现最强烈的感召力。
造型的存在是离不开色彩的表达的,色彩运用恰当,能极大地提升画面主题的感染力度。就如尺幅最大的花山岩画,反映的正是古代壮族人民祭祀活动的情景。画面内容以人像为主,分为正面、侧身两种姿态,裸体跣足,都是举手曲膝的半蹲模样,呈群体蛙舞状。有些人物头上还戴着兽形装饰品,腰上挂着刀剑,旁边配有坐骑,这样的人物身高数米,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处俯视着击打着鼓、手舞足蹈的人群,那应是部族首领或祭祀活动的领导者。在人群的四周还有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为辅助。整个画面主次有序,給人热闹欢腾、鼓声喧天的感受,将祭祀时对天地、神力的膜拜和歌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加上这些岩画都是用红色赤铁矿调配绘制而成,通篇鲜红,表现主题在红色所具有的视觉联想和视觉张力的推动下,可以想象,呈现出多么强大的信仰感召力。
(二)伴随千百年来的崖壁展示,形成壮族红色的精神共识
壮族岩画以图腾的形式,不仅留下了当年的信仰活动也留下了当年的民族精神。就如云南文山的麻栗坡大王岩岩画,大面积的红色底色上描绘一幅高2.8米宽0.75米的图形,造型为两个抽象的直立人物。头为长方形,脸部佩戴面具,面具眼睛的四周为白,其他地方为倒三角状,红色。灰色的石壁上,红底的画幅,面具眼睛部位白色的凸显,使该岩画神秘异常,释放的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震慑感。相信观摩过此岩画的壮族先民必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信仰痕迹,而对于呈现这一图像的主要色彩——红色,必然不敢轻易使用。
我们在壮族传统文化研究调查中,红色的使用率极高,由此可见,红色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例如,在壮族传统文化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云南还是广西,壮族家庭的神台都是红色的;祭祀活动中主体的祭祀物品都会贴上红纸或系上红色布带;新建房屋在看好日子后,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即上梁,并且大梁用红布包裹,鸣放鞭炮,撒花生、糖果、发红色糯米饭团,等等。
五、结语
壮族岩画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红色的崇拜之情以及对红色所产生的共同的精神共识。壮族岩画的精神引导力让后人在欣赏壮族岩画时牢记民族的文化和祖先的精神信仰,以此祈愿壮乡安定富足,震慑负面的能量,守护正面、美好的能量,推动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松辉,夏强.试论岩画中人体运动形象的人文内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66-467.
[2]吕文杰.花山岩画及其传说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26(2):21-24.
[3]杨成志.广西壮族的古代崖壁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16-20.
[4]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黄怡争(1980-),女,壮族,广西百色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作品的精神传达。
【关键词】壮族岩画;红色;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壮族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壮族岩画及其所展现的壮族先民文化生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壮族岩画皆出现在壮族的世居地区,一代一代的壮族人被它所呈现的传说和教诲耳濡目染。如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画在约8000多平方米的诺大一片崖壁上,宽170余米,高40余米,临江而立。全幅图案多达1800多个,大部分为人物,所使用的色彩为红色,场面宏大;云南文山亦发现有狮子石岩画、麻栗坡岩画、砚山卡子岩画、丘北黑箐龙岩画等共11处,总共约5430平米,这170幅共400多个图案的史前壁画,所使用的大部分颜料同样为红色,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岩画为壮族先民所绘,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云南文山州岩画
云南文山州有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至3000年。麻栗坡小河洞、文山河谷台地的灰土寨遗址、西畴县畴阳河畔台地的漂漂村等遗址,都出土了不少该时期的文物。有资料记载,云南文山州所出土的“这一类型的新时期时代文化以麻栗坡小河洞遗址为代表,出土石器中的直角双肩石斧、靴形石斧、三角形刮刀与广西左右江流域、广东、海南新石器十分相似,而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绳纹、划纹、附加堆纹、波浪纹和器型以釜、罐、钵为主要特征,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明显的共性。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文山州新石器时代文化应与广西、越南北部属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应为骆越民族的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①而骆越民族即是壮族的祖先,文山州的史前岩画作者正是壮族先民。云南文山岩画的地点主要有西畴县狮子山、麻栗坡大王岩和岩腊山、砚山大王村等,画面包括人物、太阳、动物等内容,有鸡群捕食、人物吆喝,甚至人牛同构等造型,神秘而丰富。
(二)广西宁明县岩画
广西岩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经考古研究发现,其代表——花山岩画中看到羊角钮钟、环手刀、铜鼓等器具,观察它们的形状,再将它们与出土的文物进行比较,专家大致可以确定,花山岩画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创作而成,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宁明花山岩画坐落于一个明显内凹的断岩上岩壁上,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包含人物、太阳、铜鼓等造型,主要表现壮族人们祭祀、狩猎中的种种场景。这些壁画由2000多年前的壮族先民绘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花山岩画还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花山岩画画面规模庞大,画像繁多,形体十分高大,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视觉震撼力极强。
二、红色赤铁矿石为主要绘制颜料
据广西崇左博物馆展示的研究资料显示,经历了千年的日晒雨淋仍鲜艳如新的花山岩画,皆由赤铁矿粉和动物胶(或植物树液)调和而画成。这和我国古代使用颜料、黏合剂的情况以及左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相吻合,而且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也经常使用赤铁矿制成的颜料来涂饰家具或书写标语。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莱瓦” 纪实图集《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像集成》描述:西畴县狮子山“岩画用铁红、铁黑矿石粉与动物血液调和绘成。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狮子山收集文物时,于距岩画点百米外的山中获得一粒先民用作绘制岩画的赤铁石颜料以及同时代的一把双肩石器。赤铁矿石上有被古人研磨过的痕迹,其红色与岩画的红色一致。”目前,多方面的考证都已证明,大部分壮族岩画皆由红色颜料描绘而成,而这颜料的呈色材料就是红色的赤铁矿粉。
三、岩画的红色所产生的象征寓意
(一)红色关于太阳和血的视觉联想
朝阳初上、夕阳西下,当人类肉眼可直视观察太阳时,太阳都是红色的,这不自觉地给人建立太阳是红色的概念。而太阳,对于壮族先民何其重要?它带来光,使万物得以生长,使人可以吃到株植类食物;它带来热量,使人感受到温暖,活力焕发;它出现时万物朝气蓬勃,它消失时万物休眠。红色在壮族先民的潜意识里,无形中具有了太阳的力量——孕育万物、温暖吉祥。
此外,哺乳类动物的血也是红色的。云南古壮语说兄弟亲戚之间是否亲密,血缘关系浓不浓,称为“滇不滇”即“亲不亲”,而“滇”指的正是红色。红色由于与血在色彩相貌上的直接关联,它还让人产生与生命、血腥、杀戮有关的联想。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都有用活体的记载,用血祭天地的血腥记忆是强烈的、具有警示意义的。同时,由于其沟通天地鬼神的功用,也让红色具有了神圣、崇高、不可侵犯的视觉联想。
(二)红色本身的视觉张力
红色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色彩,它能直接刺激交感神经,让身体处于亢奋的状态。如现代社会的跑车,喜欢用红漆涂车身,使其热烈的速度感得到充分地凸显;户外的许多横幅、标语、广告也喜用红色,使其所呈现的内容快速进入路人的眼球。再如,许多民族活动都有火、红旗、红布的出现,让人远远地就被吸引过来;还有截至目前,许多国家发现的史前壁画常用红色颜料描绘的,等等。红色的视觉张力与生俱来,是在整个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的,是视网膜的直接反应。
四、壮族岩画中红色的精神引导力
(一)信仰活动造型与红色结合,呈现最强烈的感召力。
造型的存在是离不开色彩的表达的,色彩运用恰当,能极大地提升画面主题的感染力度。就如尺幅最大的花山岩画,反映的正是古代壮族人民祭祀活动的情景。画面内容以人像为主,分为正面、侧身两种姿态,裸体跣足,都是举手曲膝的半蹲模样,呈群体蛙舞状。有些人物头上还戴着兽形装饰品,腰上挂着刀剑,旁边配有坐骑,这样的人物身高数米,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处俯视着击打着鼓、手舞足蹈的人群,那应是部族首领或祭祀活动的领导者。在人群的四周还有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为辅助。整个画面主次有序,給人热闹欢腾、鼓声喧天的感受,将祭祀时对天地、神力的膜拜和歌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加上这些岩画都是用红色赤铁矿调配绘制而成,通篇鲜红,表现主题在红色所具有的视觉联想和视觉张力的推动下,可以想象,呈现出多么强大的信仰感召力。
(二)伴随千百年来的崖壁展示,形成壮族红色的精神共识
壮族岩画以图腾的形式,不仅留下了当年的信仰活动也留下了当年的民族精神。就如云南文山的麻栗坡大王岩岩画,大面积的红色底色上描绘一幅高2.8米宽0.75米的图形,造型为两个抽象的直立人物。头为长方形,脸部佩戴面具,面具眼睛的四周为白,其他地方为倒三角状,红色。灰色的石壁上,红底的画幅,面具眼睛部位白色的凸显,使该岩画神秘异常,释放的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震慑感。相信观摩过此岩画的壮族先民必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信仰痕迹,而对于呈现这一图像的主要色彩——红色,必然不敢轻易使用。
我们在壮族传统文化研究调查中,红色的使用率极高,由此可见,红色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例如,在壮族传统文化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云南还是广西,壮族家庭的神台都是红色的;祭祀活动中主体的祭祀物品都会贴上红纸或系上红色布带;新建房屋在看好日子后,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即上梁,并且大梁用红布包裹,鸣放鞭炮,撒花生、糖果、发红色糯米饭团,等等。
五、结语
壮族岩画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红色的崇拜之情以及对红色所产生的共同的精神共识。壮族岩画的精神引导力让后人在欣赏壮族岩画时牢记民族的文化和祖先的精神信仰,以此祈愿壮乡安定富足,震慑负面的能量,守护正面、美好的能量,推动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松辉,夏强.试论岩画中人体运动形象的人文内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66-467.
[2]吕文杰.花山岩画及其传说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26(2):21-24.
[3]杨成志.广西壮族的古代崖壁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16-20.
[4]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黄怡争(1980-),女,壮族,广西百色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作品的精神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