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在文学翻译评价中起着主导效果。在使用功能翻译理论来看国内或国外的文学翻译,必须要在相对应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来实现翻译目的。归化或异化的使用与语言环境以及翻译者的目的和意图有关。本文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来分析和比较《飘》的两种译本,以分析归化和异化在英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归化;异化;《飘》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93-02
  翻译至少是两种语言及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切换,这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翻译由于受到文化差异影响的缘故,就需要去表明其定义以及翻译的过程,更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言外之意”,即文字中的文化信息。而翻译标准往往是翻译家们一直以来有争议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往往是翻译中是应使用归化还是异化。 归化是指保留目的语文化中的常用表达方式,以此对原文进行转换,而异化则是为了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即“翻译腔”。归化和异化,一个“接近读者”,另一个“接近作者”,这是二者明显的区别。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是极不科学的,从实质上来说,归化和异化基于是否忠实传达原文“所说”,是否尽可能展示原文“如何说”,以及在语言和文化态度上不同风味的差异。与直译和意译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关注于文化问题,即是否保持原文写作风格。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地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归化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他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若强迫译文表达出原文形式,势必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归化重视语言的形式,它破除了语言在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在避免文化冲突的同时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而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译文中缺失了源语的文化信息。(李红宇, 何高大,2014: 156-160)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間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异化在翻译中非常重视文化表达,尽量向目的语读者呈现外来文化,异国风情等原始形式,同时将源语文化渗透到目标语言文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标语言文化,开拓了目标语言文化读者的视野,其缺点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播的障碍上。
  下面来比较一下《飘》的两种译本,以了解归化和异化的区别。
  二、《飘》的两译本评析
  1936年美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首次出版发行了《飘》,销量遥遥领先,并在1937年荣获普利策奖,可见作品的优秀。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我国的著名译者傅东华是该作品的译者之一,他在 1940 年翻译了《飘》这部作品。他的译作语言朴实、干练、通俗易懂、流畅等特点。傅东华译作《飘》被不少译者认为归化翻译法的代表作之一。
  后来,黄怀仁、朱攸若二人一起将其翻译为《乱世佳人》,这一译本则包含了更多的源语言文化成分,目的语文化要素则较少。下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飘》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评析。
  (一)傅东华的译本评析
  傅先生把《飘》作为一部流行小说翻译,为了使人们愿意阅读甚至喜欢它,翻译不能生硬,不能使读者感到故事离他们很远,应该用一种朴素、熟悉的语言讲述故事。(杨秋云,2007:26-29)同时,读者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快速了解到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这就要求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以及“迅速性”,以达到归化的要求。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傅先生采用了归化翻译,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上:
  词汇层面的归化。在词汇层面上,音译、改译、汉语俚语或方言翻译运用尤为主要,以及翻译出带有浓厚汉语风味的词汇,包括在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的翻译,也体现了该用法。为了与中国读者的文化意识相一致,傅先生将一些人名、地名和机构名译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地方和机构的名称。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的名字也大多数都被翻译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和姓氏。
  例如:
  Red Butler 白瑞德;Melanie Hamilton 韩媚兰;Ashley Wilkes 卫希礼
  中国的命名惯例通俗易懂,在这些名称中都可以看到此项译法。在地名的翻译中,傅使用的是汉语中的习惯性表达,所以这些地名都是很地道的翻译。例如,“陀、场、州、坡、屯等”通常在“饿狼陀、陶乐场、肇嘉州、钟氏坡、曹氏屯等”中国的地名中。译者还根据汉语的表达方式翻译了一些大学名称,如“University of Virginia(佛大)”“University of Georgia(肇大)”等。这样一来,读者读起来也很朗朗上口,更加容易理解。
  Not  content  with  Stuart  alone,  she  had  set  her  cap  for  Brent  as  well,  and  with  a thoroughness that overwhelmed the two of them.   于是她略施一点一箭双雕的伎俩,不但要把司徒抢到手,就连伯伦也要顺手牵羊的牵来。(傅译)
  在上面的例子中,傅用汉语成语来表达意思。译者首先应该忠实于原文,然后,应该考虑为直译未能成功地传达意义的变化找到一个完美的语言形式。傅的版本实现了动态等价。
  句法层面的归化。汉语中的分词短语、介词结构等表达形式与英语的处理有所不同,所以针对这些句子成分要进行适度处理。如下例句:
  With unerring African instinct, the Negroes had all discovered that Gerald had a loud bark and no bite at all, and they took shameless advantage of him.
  那些非洲黑炭都具有一种特别本能,大家早已发现主人是响狗不咬人的,因而都天不怕地不怕。(傅译)
  应该做的是避免在翻译中对原文不和谐或不和谐的意义的侵犯,同时要对句子成分的顺序以及一些表达进行恰当的处理。
  (二)黄怀仁和朱攸若的译本评析
  傅译本是被很多译者认为是归化的代表,那黄怀仁和朱友国的《乱世佳人》就应是异化的典范之一。
  词汇层面的异化。在黄、朱二人的译文中,人名严格使用直译,比如:
  Red Butler  雷特·巴特勒;Ashley Wilkes  阿什礼·威尔克斯;Melanie Hamilton  梅拉尼·汉密尔顿
  这些人名翻译还原了英文人名的本色,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民众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解困难。
  句法层面的异化。傅的译本便于中国读者理解阅读,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而黄、朱的译本则在句法层面上再现了原文的内容,使句子通顺流畅。如:
  She thought it bes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 so she did not ask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ir frequent meetings.
  她觉得睡着的狗不如让它睡着好,随意对于他们屡次会见的事情,也不去向他要求解释。注:这是一句谚语,意即无须问的事情不如不问。(傅译)
  她觉得不要招惹麻烦总是上策,因此就不问他们之间的巧遇为什么如此频繁。(黄、朱译)
  在第一个版本中,傅东华将“let sleeping dogs lie”字面翻译,并给出一个注释来解释这个意思,而黄怀仁则自由地翻译它。 这两种翻译都很好。第二版自然流畅,第一版有助于语言融合,便于文化渗透。
  三、结语
  从上文来看,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似乎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但翻译手段使用过于单一,同时由于翻译标准制约的缘故,翻译目的不是那么的容易实现。翻译过程中,译者只采用了其中一种翻译方法,所以译文没有那么符合原文的原意,阻碍了翻译目的的实现。这两种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一个是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相符合,另一个是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两种都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由于归化和异化在文化认知角度上的对立,译文在文化上真正的相互融合并不能简单通过使用归化或者异化来解决。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如果能够在特定的需求或者语境下可以表达出翻译的目的,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译法。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翻译时,不能只看译文本身,要综合考虑原文的创作背景以及原作的文化,抛弃这些,一味只对译文本身作評价只是在做无用功。
  参考文献:
  [1]简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傅东华译《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李红宇,何高大.交汇合流 貌合神离——归化与异化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4,(5):156-160.
  [3]玛格丽特·米歇尔.飘[M].傅东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4]玛格丽特·米歇尔.飘[M].黄怀仁,朱攸若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5]杨秋云.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6-29.
  作者简介:
  张思宇,女,汉,河南汤阴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其他文献
【摘要】 明永乐年间,明使陈诚出使西域时所著《西域番国志》是《明史》《殊域周咨录》等官私史籍中西域史地部分的重要文本来源,对于研究明代西域史地、风俗以及明清史籍编撰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西域番国志》中着墨最多的哈烈国为当时帖木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故而本文旨在根据陈诚在书中的相关记述,对当时哈烈国风俗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 哈烈国风俗形成;西域风俗;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K24
期刊
【摘要】 文学具有文学治疗作用: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释放了压力,排遣忧愁;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作品给读者带来精神慰藉。莫迪亚诺早年生活惨淡,个人身份的疑惑深深影响其作品创造。二战结束后,集体失忆成为社会现象,重获和平的欧洲陷入精神危机。莫迪亚诺通过对身份、父母的追寻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与过去达成和解,达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 文学治疗;记忆;身份;遗忘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新生代”华裔女作家黄锦莲的代表作《点心》主要讲述了美籍华裔女孩欧阳林赛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寻找自己的族裔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表达的华裔文化身份认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年轻一代华裔的精神生活状态及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感受,唤起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的反思。  【关键词】 《点心》;族裔身份;多元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由于过于屈辱和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澳主流话语甚少提及的话题。澳大利亚作家群为数不多的二战创伤书写可以分为直接参与者的创伤体验和间接卷入者的创伤体验。不同人物在不同事件中的创伤沉淀在澳大利亚的民族心灵的深处,走出创伤依旧任重而道远,但勇敢的书写则是迈出了第一步。  【关键词】 澳大利亚作家群;二战;创伤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在莫迪亚诺小说《青春咖啡馆》的两大主题“逃离”和“找寻”的交界处,出现了诸多象征着临时栖息地的“避风港”意象,它们勾勒出女主人公雅克琳娜躲避现实找寻人生意义的轨迹,同时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反映了作者对此问题的探寻和反思。  【关键词】 咖啡馆;中立地区;神秘学;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
期刊
【摘要】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创新思想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马克思创新思想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结合当下的文化与科技发展状况,研究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发展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基本思想研究的关键部分之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的发展基础状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后方法时代”的产生,概述库玛“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框架的三大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总结了“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的三个优势和五个局限,在实际教学应用上其缺乏案例支撑。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界应当树立学术自信,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学法体系。  【关键词】 后方法时代;语言教育理念;优势;局限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从《醒世姻缘传》中的服饰描写入手,可以对“泼妇”这一作品中最具特色的群体进行探究,分析作者西周生是如何通过服饰描写塑造泼妇形象,揭示泼妇内心,展现泼妇之间关乎生存与利益的斗争。  【关键词】 服饰描写;泼妇形象;心理;妻妾斗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21-03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一部以描写前
期刊
【摘要】 围绕乒乓球运动主题的电影,开始出现于日本的平成年代。其相关的意象可以大致归类为“日本桌球”和“中国国球”,然而具体到不同的电影作品中,又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象征意义。从“中国国球”的他者叙述中可以获得许多启示,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电影对“日本桌球”形象塑造的艺术,从而制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乒乓球电影,改变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 日本电
期刊
【摘要】 明代闽派琴谱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在琴曲传谱、风格特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自成谱系。它们对后世琴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明代闽派琴谱谱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旨在尽可能地探究明代闽派琴谱现存谱本的传谱面貌及相关信息。  【关键词】 明代;闽派;谱系;琴曲;版本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