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青春咖啡馆》中的“避风港”意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8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莫迪亚诺小说《青春咖啡馆》的两大主题“逃离”和“找寻”的交界处,出现了诸多象征着临时栖息地的“避风港”意象,它们勾勒出女主人公雅克琳娜躲避现实找寻人生意义的轨迹,同时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反映了作者对此问题的探寻和反思。
  【关键词】 咖啡馆;中立地区;神秘学;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33-02
  《青春咖啡馆》出版于2007年,是法国当代文坛重要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龚古尔奖及1996年法国国家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的第25部作品。小说通过几位叙述者的自述,描绘出一位叫雅克琳娜的女子不断逃脱现实困境并努力找寻生存意义却最终失败的人生轨迹。
  一、小说中的“避风港”意象
  与莫迪亚诺的很多作品一样,“逃离”和“找寻”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两大主题。通过对法国主题学的发展研究,“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文学评论越来越重视的是精细的文本分析研究,而逐渐舍弃了大方向的主题研究。如果说主题是从宏观上解读一部作品,那么意象则是从微观上解读一部作品”。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发现在“逃离”与“找寻”之间的衔接地带,小说中还出现了诸多代表着临时栖息地的意象。我们暂且把它们称为“避风港”意象。
  (一)咖啡馆
  作为莫迪亚诺在小说中着重勾画的意象,坐落于巴黎塞纳河左岸拉丁区的这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既是主人公雅克琳娜为了躲避丈夫的常去之处,也是其他客人得以“隐身”的保护所。
  如同其他咖啡馆客人眼中的雅克琳娜:“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危险中逃脱,也可能是因为她已经与她的一整段人生彻底決裂了,因为她想脱胎换骨”。但她到底为什么要与过去决裂,她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孔岱的客人并不清楚。在孔岱,雅克琳娜甚至还有了一个让她倍感安心的新名字“露姬”。新的名字似乎使她有了新的身份,让她倍感轻松,也让她更方便地“隐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其他来到孔岱的客人是一群18到25岁、到处流浪的年轻人。正如咖啡馆的老板娘所说,他们“居无定所、放荡不羁”,有好些人都跟警察“打过交道”。来到孔岱,无人在意他们糟糕的过去,也无人操心他们渺茫的将来,更无人指责他们荒唐的行为。比如,想要摆脱循规蹈矩生活而隐瞒自己矿业学校大学生身份的第一位叙述者,通过某些手段摆脱非法身份的阿达莫夫,以及从前犯过事如今摇身一变用着新名字莫里斯拉法艾尔的作家。
  咖啡馆就像是与世隔绝的避世地,来到这里的人们隐藏其身份,掩饰其目的,躲避着世俗烦恼,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世外桃源般的咖啡馆就是他们的庇护所。虽然这些人在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困境,但是在孔岱咖啡馆他们得以暂时喘息或“隐身”,获得片刻的安宁。
  (二)中立地区
  小说的第三位叙述者罗兰,他在认识雅克琳娜的时候正试着撰写一篇命名为 《中立地区》的文章。在他看来,“在巴黎是有些中间地区、一些无人地带的,那里处在一切的边缘,处于中转过境甚或悬而未决状态。在那里能享受到一定的豁免权。”
  假如在那些属于中立地区的街道上见到女主人公雅克琳娜,并不是偶然。在她心里,仿佛塞纳河就是一条分界线,远离之前生活区的巴黎左岸便是她理想的中立地区。试图与过去决裂的雅克琳娜常游荡在此。通过告别过去来找寻存在意义也许就是她一直想要却总也无法实现的梦想。只有逃跑的时候,她才真的是自己。雅克琳娜离开原本熟悉的街区,刻意躲开曾经的故人,徘徊在中立地区,想要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与雅克琳娜同样迷惘的还有她的情人罗兰。对于他来说,康布罗纳花园广场,以及塞古和杜布雷克斯之间的那个街区,所有那些通向地面地铁天桥的街道统统属于中立地区。与雅克琳娜结识后,他们也常常走在那仿若边境的街道上,“当我们走到路的尽头时,进入一个能让我们躲开一切的地域,在那里任何东西也不会侵扰我们”。
  中立地区就像一个中转休息站,人们来到这里或是为了躲避寂寞、抵御孤独,或是为了收拾心情、挥手从前,获得短暂的轻松。
  (三)神秘学
  除了在咖啡馆隐入人潮,在中立地区游荡寻觅,雅克琳娜还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在心灵上找到依靠。由于在现实中寻而不得,她曾尝试着在科幻类和天文学的书籍中探寻人生意义。比如,她经常前往克里希大道上一家名为“马德”的书店,在那里收藏了《会做梦的石头》《无限之旅》等书籍。在她看来,“这家书店不只是一个避风港那么简单,它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在无法解决现实困境的情况下,她才被迫将希望寄托在虚拟的梦境和遥不可及的太空上。
  同时,雅克琳娜还定期参加神秘学讲座,讲座上的她“显得毕恭毕敬,甚至还担忧自己听不懂”。雅克琳娜不但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相关的书籍也是读了又读,比如《消失的地平线》《不存在的露易丝》等等。甚至某天她在书的封面上把那个名字换成了自己的真名。《不存在的雅克琳娜》,这似乎也预示了露姬最后选择自尽的悲伤结局。
  另外,雅克琳娜少年时趁母亲去红磨坊上班时跑到离家远的街上游荡,送她回家的便衣警察也给了她暂时的安全感。“我真希望他一整个晚上都为我站岗放哨,像个照看我的守护天使”。以及她的朋友亚特娜带给她的,被她们称之为“雪”的毒品,也曾经给过她短暂的“神清气爽和轻松自如的感觉”。
  以上种种象征着心灵栖息地的“避风港”意象,折射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沉重压力和尴尬境地,也体现了作者莫里亚诺关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二、“避风港”意象的特点
  咖啡馆、中立地区、神秘学、便衣警察、“雪”等意象都成了雅克琳娜们逃离虚无现实,找寻未来幸福的中途停靠站,人们借助它们获得了短暂的轻松,沉重的思想得以小憩片刻,空虚的心灵暂借到些许温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避风港”意象似乎拥有着某些共同的特质。   (一)共享性
  热闹的孔岱咖啡馆,不仅是雅克琳娜的安宁乡,同时还成为很多客人的庇护所。但是由于咖啡馆的开放性,这里也迎接着形形色色的客人,所以它无法成为任何人的私密港湾。
  雅克琳娜常常一走就几个小时的中立地区,其实是巴黎的一些公共街区。在她内心安全的地区,有部分其实和情人罗兰的中立地区是重合的。“在再往北去一点点的阿玛依埃街,还有星形广场街,那个时候我们肯定有过擦肩而过却没有注意到对方的时候”。这些中立地区虽然让人安心,却并非私家区域,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不得不与其他人共享这块心灵的栖息地。
  雅克琳娜定期参加的神秘学讲座,常常去的书店,也绝非独属于她一人。书店老板会经常亲切地询问她:“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神秘学讲座的主人也时常通过书籍与她交流关于人生奥秘的问题。雅克琳娜的情人罗兰也是她在参加讲座时结识的。
  (二)危险性
  正是由于这些“避风港”的公开性,那些看似“安全”的落脚点也并非无懈可击。雅克琳娜常“隐身”其中的孔岱咖啡馆,就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表面上是美术编辑的盖世里,真实身份是位私家侦探。他来到孔岱的目的正是受雅克琳娜丈夫所托来查找其下落。依靠他强大的情报网和侦探经验,来到孔岱之后,他不仅见到了想要找寻的目标雅克琳娜,还暗暗识破了好几位咖啡馆常客的身份。
  雅克琳娜心中绝佳的中立地区,她一直认为安全的塞纳河左岸,也无法使她彻底与过去割裂开来。某天,她在马比庸十字路口遇见了一个人,这让她“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因为这个人唤起了她最糟糕的回忆。而“她压根儿没预料到会在这里遇见他,因为这里是左岸”。
  (三)临时性
  来到孔岱的客人们无法永远留下来,等到咖啡馆打烊,他们都不得不走出咖啡馆,回到他们所属的区域,去面对各自的困境。每个人都只是咖啡馆中一位匆匆的过客,短暂休憩后,终归要回到让人窒息的现实生活中去。就像矿业学校的学生,即使能待到咖啡馆关门的最后时刻,但他依然得回到一成不变的学校生活,过着他厌倦已久的日子。
  徘徊在中立地区的人们,也不可能一直走下去。即使走得再久,逃得再远,最终也还是得回头,被迫返回到原先的地方,独自面对各自的难题。
  因此,即使能夠在这些“避风港”中得到片刻的放松和安宁,雅克琳娜依旧没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最终选择了自尽。
  三、结语
  莫迪亚诺通过对咖啡馆、中立地区、神秘学书籍等“避风港”意象的构建,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也反映出作者关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重重困难,层层危机,即使能够在这些临时的“避风港”中被短暂忘却,却始终无法使人们从困境中真正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王静.从主题到意象——法国主题学发展简述[J]. 法国研究,2001,02.
  [2](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M].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3]周婷.莫迪亚诺作品中的蝴蝶意象[J].法国研究,2012,04.
  作者简介:
  张静,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自中国多声部民歌这一名词被提出以来,对其的研究经历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有待创新阶段四个时期。随着集成工作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入,我国对于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且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态。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历史回顾;主要范畴;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楚辞惊艳于历史的原因有很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归它能够营造独具特色的意象。本文的点睛之笔在于选取了宏微观两个角度来全面的分析在楚辞中存在的这些意象的产生的渊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具有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楚辞中存在的意象进行相对细化的分类,将其分类为人生意象、神话意象以及自然意象这三类;微观分析主要从代表性的意象入手,真实客观的对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说明。除此之外,文章以着重分析意象
期刊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也存在差异。面对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视角下,学者就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地以中和的方式消除其中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增强文化之间的交流。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时,掌握文学方面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分析,对跨文化视角下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予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鉴赏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跨文化
期刊
【摘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高校,在做好前面三项职能的前提下,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对当地文化进行传承尤为重要。技能类、创意类、理论和实践并重类三个类别的不同的课程设置,就如同在高校推动民间工艺传承教育的“三驾马车”,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为地方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学校力量、学校智慧。  【关键词】 民间工艺;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现有汉语教材中的《红楼梦》内容,并从词语、诗歌、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四个方面分析《红楼梦》在外国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内容适用性,并以此探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将《红楼梦》运用在外国学生汉语教学中,有利于丰富汉语教学内容,提高汉语教学的文化趣味性。  【关键词】 外国学生;汉语教学;《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明永乐年间,明使陈诚出使西域时所著《西域番国志》是《明史》《殊域周咨录》等官私史籍中西域史地部分的重要文本来源,对于研究明代西域史地、风俗以及明清史籍编撰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西域番国志》中着墨最多的哈烈国为当时帖木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故而本文旨在根据陈诚在书中的相关记述,对当时哈烈国风俗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 哈烈国风俗形成;西域风俗;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K24
期刊
【摘要】 文学具有文学治疗作用: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释放了压力,排遣忧愁;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作品给读者带来精神慰藉。莫迪亚诺早年生活惨淡,个人身份的疑惑深深影响其作品创造。二战结束后,集体失忆成为社会现象,重获和平的欧洲陷入精神危机。莫迪亚诺通过对身份、父母的追寻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与过去达成和解,达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 文学治疗;记忆;身份;遗忘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新生代”华裔女作家黄锦莲的代表作《点心》主要讲述了美籍华裔女孩欧阳林赛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寻找自己的族裔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表达的华裔文化身份认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年轻一代华裔的精神生活状态及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感受,唤起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的反思。  【关键词】 《点心》;族裔身份;多元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由于过于屈辱和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澳主流话语甚少提及的话题。澳大利亚作家群为数不多的二战创伤书写可以分为直接参与者的创伤体验和间接卷入者的创伤体验。不同人物在不同事件中的创伤沉淀在澳大利亚的民族心灵的深处,走出创伤依旧任重而道远,但勇敢的书写则是迈出了第一步。  【关键词】 澳大利亚作家群;二战;创伤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