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来源 :湖北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abo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还田是重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但也会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和大气环境.综合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田氮磷流失、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京津冀三地奶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协同创新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和统一的协调机构.在探究融资源协同、科技协同、服务协同、生态协同和组织协同为一体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了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路径:发挥京津冀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保障支持措施;以奶业创新团队为纽带,加强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程度;在奶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提高三地奶业产业和企业之间的
为了研究城镇化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生态效率协调发展,以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和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分析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华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而农业生态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动趋势不明显,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上升趋势明显.(2)在观察期内华东地区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空间上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且各省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3)相
如何在资源贫乏的农村实现全面振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拼凑理论为处于资源劣势的组织提供了创新的可能,为资源贫乏型乡村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劣势创新为主题,从资源拼凑清单、资源拼凑过程以及资源拼凑结果3个重要维度提出资源拼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采取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农村社区营造中的资源拼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社区资源拼凑的清单来自物质、人力、文化、技能,资源拼凑的过程包括植入式拼凑过程和利用式拼凑过程,资源拼凑的结果包括创意式拼凑结果和转化式拼凑结果.进一步提出社区营造资源拼凑模式有:植入——创意式拼凑
征地关乎家庭生计,成为社会研究热点和难题.通过梳理征地文献新进展并回顾政策新趋势,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相关文献越来越注重失地农民的福利分析,近期政策越来越强调他们短期和长期生计的可持续性.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四轮微观数据,以未被征地家庭和被拆迁家庭为基准,对照分析被征地家庭的消费、收入、资产及幸福感的演进特征.结果 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被征地家庭总体实现了“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幸福感得到提升.同时注意到,他们发展性消费、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三者比重均低于被拆迁家庭,前两者比重甚至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社会是农民生活的载体,两者在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十九世纪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赖以为生的农业发展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传统农村社会难以维系,农民一步步地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如何谋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社会各界纷纷为解决农村问题出谋划策.冀西位于华北平原农耕带向黄土高原农耕带过渡的地区,兼具两个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无论从自然还是社会状况来说都独具代表性.从农民这一个体自救者的角度,和学者、社会团体以及政府在整体上
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为门槛变量,利用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而言,东部存在单门槛效应,当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跨越门槛值后能显著推动经济增长;而中部存在双门槛效应,高职教育投入跨越第一个门槛值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不强,当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不存在门槛效应.基于
社会知识生产历经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西方两次“学术革命”的冲击下,大学随之发生两次根本性变革,知识生产模式1塑造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模式2则催生创业型大学的崛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模式3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知识生产中的“创新驱动”要素,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的多维创新生态系统,并衍生“学术企业”这一新兴机构.然而,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抑或是学术企业,其发展变迁都延续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核心功能,并确保
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不仅可减少秸秆焚烧和丢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对于改善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提升土壤固碳增汇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基于秸秆直接还田(翻埋还田、耕层混拌和覆盖还田)和间接还田(秸秆堆沤、秸秆制沼、种养结合、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基质肥料化)方式,解析了目前黑龙江省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效应和不足: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政策体系,秸秆直接和间接还田成本高,技术与经济扶持力度低,秸秆还田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季
构建粮食播种面积的Nerlove模型和粮食亩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绩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现金收益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正向因素,生产成本并非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农民获得持续增加的现金收益与粮食生产及出售数量紧密结合,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这也应当是今后涉及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政策的重要原则.
综述了3种基因编辑技术的作用机制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根据桑树(Morus alba L.)育种工作的现状,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桑树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桑树多元化种质创新提供借鉴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