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y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契约现象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学风建设领域可以推动高校的柔性管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高校的感召力,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确认合理的期望、建立良性的沟通、运用情感的激励、营造和谐的文化等途径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心理契约
  作者简介:陈根(1966-),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谢莹(1979-),女,江苏东海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地方工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课题编号:SGSY2009YB325)、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0-R-15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心理契约”又称“心理合同”,是过去20多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现有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理契约是影响积极的雇员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心理契约现象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因而有学者提出设想,可以把心理契约“移植”到各个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受此启发,本文尝试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探讨高校的学风建设问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界说
  20世纪60年代,阿吉里斯(C·Argyris) 最先把“心理契约”引入管理学领域。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雇员与雇主之间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关系,即“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后来施恩(E.H.Schein)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将它定义为成员与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期望,并进一步论述心理契约对于个人行为动机的重要意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者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责任与义务的一种信念系统。然而,关于雇佣双方所缔结的心理契约究竟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学术界的意见并没有统一。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心理契约就是指当事人未通过某种外显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根据这个定义,心理契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当事人”为双方,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个体,单独一方的期望构不成心理契约;这种隐性协议是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期望或信念;当事人明白这种隐性协议各自所期待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当事人并没有通过口头或书面等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表达各自的期望和许诺,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中相互感知、领悟和交流各种暗示而在心理上达成的一种隐性协定。
  所谓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是指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师生之间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是师生双方相互期望的有机集合。具体而言,就是高校通过各种学生能够接受,特别是接近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将学风建设的要求传达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于学风建设的坚定信念以及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成才服务,并将这些信念转化为期望,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是能够形成优良学风的。同时,教育者还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感知到他们愿意而且希望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表达对学风建设的合理诉求。
  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涉及五个方面:当事人主要为学生与教师,视角是双向的;双方存在互惠交换关系;契约内容互相认可,但不是显性表现出来的;双方各有其义务和权利;个体对双方义务的主观理解。师生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从而使师生双方受益,学生学到了真才实学,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并获得了职业成就感。但是,一方面由于衡量学风水平高低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双向视角下心理契约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学生单向视角下的狭义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简称为心理契约。从广义角度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角度讲,学风是学生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学风定义,即高校学生的学风,简称学风。学风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能否最终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功能
  1.心理契约可以推动高校的柔性管理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优良的学风,高校依据法律法规和教育的实际制定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但是,规章制度是外显的、僵化的、呆板的条文,这样会在心理上给学生造成缺乏人性关怀的印象。青年人具有较强的冒险与逆反心理,而且,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刚性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丰富且快速变化的新情况,也不可能覆盖大学生和高校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有效的师生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一种依靠相互的共同心理形成的心理管理途径,它是在学生与教师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核心价值方面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到学风建设与自身发展二者目标的一致性。将心理契约运用于高校学风建设,能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优势,使大学生在动态条件下不断保持与教育者的良好关系,从而将个人的发展整合到学风建设的目标之中。
  2.心理契约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态度决定一切”,在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学生的期望越高,学习态度越好,就越会导致较好的学习行为,越会表现出较高的学风水平。据研究,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心理契约期望值随时间呈倒U型变化,相应的学风也随时间表现为倒U型变化。若要迅速扭转学风下滑的局面,高校的重点管理对象应该是新生和毕业生,其中对新生的管理尤为重要。心理契约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基础,教师只有及时适当给予学生期望和有效地满足其需求,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望,才能激发其积极进取的主观动机。例如,通过评选优秀学风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学习成绩突出或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的激励作用;设立各种学习进步奖项,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这些措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会加倍努力,用优良的成绩进一步回报学校和教师。
  3.心理契约可以增强高校的感召力
  心理契约是调整学生心态、理顺师生关系的有效纽带。心理契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知到人格、心理上的平等和尊重,增强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与学校保持持久一致性的意愿。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措施来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心理上的合理期待,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学风建设的相关要求。学生则会根据自己的个人期望和学风建设目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结合学风建设目标和自身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个人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双方平等、和谐的心理契约中,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目标有机地融入学校目标之中,促进学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学校与学生凝聚在一起,增强学校对学生的感召力,从而推进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4.心理契约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
  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一方面使学生不断以期望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学校目标一致,提高了学生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忠诚度、信任感。另一方面,就高校而言,学风建设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实现了校方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用无形的契约方式促进了有效的管理,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降低了学生管理的成本,提升了学生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构建
  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契约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学界对此研究较少,笔者从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1.确认合理的师生期望
  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是组织与成员相互的心理期望,关键是双方相互确认并作出积极反应。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等提出了“教师期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表现的预测。他们的“皮格马利翁”实验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会导致学生IQ发生相应改变。同样,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因此,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大学第一课”系列教育活动,把学校的办学情况、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生管理的要求等情况告知每一位学生,使新生明白在大学里究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学习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还应该通过新生思想动态调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途径关注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想法,对学生存有的疑惑给予充分解释,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说明原因或提出解决措施,并把学风目标和规划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另外,通过查阅档案、个体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专业期望和兴趣爱好等,掌握个人和专业、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匹配情况,以形成对学生的合理期望。有关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但现实中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是有期望的。我们推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同样对教师的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
  2.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持是教育者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加强沟通是一个关键环节。在学风建设中,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不论是在缔结过程中还是后续的履行,双方都应该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交流和调整各自的相互期望,推动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的最终达成和履行;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主体难以履约时,及时而明晰地将合乎情理的违约理由和变更契约内容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能够平稳地调整;舒缓因一方心理契约违背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契约重构流程的启动。师生双方在不同程度上都会运用心理暗示来影响对方,但由于暗示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且每个人的暗示技能和领悟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师生心理契约缔结和履约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多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暗示方式,有选择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情境等促进学生正确感知暗示含义并做出相应反应,更充分地发挥心理契约应有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功能。
  3.运用情感的激励手段
  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具有不同于一般契约的特性,大部分学生在内在需要上更侧重于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而非物质获得,只有尽可能从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实施激励措施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才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在具体的激励措施实施中,一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这样不仅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而且还能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并为构建更高期望增加信心,提供动力。二是要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他们的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发现、真诚帮助、细心安慰,让学生觉得学习上可以获得指导、生活上可以获得帮助、情感上可以获得信赖,从而在客观上增强学生心理期望与学风建设目标的协调性。
  4.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心理契约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因为组织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内容。优秀的组织文化是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最大作用是促成组织目标和成员理想的一致性以及组织成员间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性,形成组织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组织对成员的向心力,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同理,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现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和学校精神,为所有的学生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很好地明确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方向。为此,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正是为了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信念,激发师生之间共同信守学风建设的 “契约”,使教育双方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优良学风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威麟,赵利娜,郭江平.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2]田飞.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对学风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07,(6).
  [3]王刚.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7,(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分析残疾人高等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现状入手,提出残疾人本科专业课程标准的参考框架和体例,探索残疾人本科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践。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祝平(1980-),女,安徽淮北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务处,实习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边丽(1964-),女,甘肃武威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人事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党员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原有的工作方法和平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不便,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例,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信息化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传统教材知识陈旧、传统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重理论,轻技能”、教学效果差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既有新意又便于实施的寓教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有效而且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数字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刘艳昌(197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生评价的视角,通过选取224份有效调研样本,从总体满意度、课程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网络建设等5个方面,对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评价。其结论是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但课程定位还处在迷茫和探索阶段,教学团队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管理学”教学的需要,教学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亟须改善,自建网络资源的内容及其更新和沟通交互等需要提升。今后“管理学
期刊
摘要:学务指导制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2007年起就开始试行学生学务指导制度,迄今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学务指导运行模式和管理规程,但是探索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具体的指导策略和管理流程方面的缺憾也制约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务指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学务指导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开展以全方位、多层
期刊
摘要: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加强能源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降低能耗也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节能和节水技术在高校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校;节能;给排水系统  作者简介:徐玉湘(1968-),女,湖北襄樊人,华北电力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节能;罗保全(1961-),男,河南西平人,华北电力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出现新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发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结合实际工作,以学生干部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实现学生干部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发挥学生干部在学校安全稳定和发展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生干部;管理;和谐  作者简介:吴婕(1982
期刊
摘要:Multisim8软件是专门用于电子电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运用Multisim8对高频电路进行分析,分析调幅、检波等特性。通过实例证明,将Multisim8引入高频电路实验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理解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有关特性的测试方法,为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仿真软件对高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仿真分析;高频电路;调幅;检波  作者简介:王新
期刊
摘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学生党员党性缺失的原因,并明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结合实际,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王艺芸(1986-),女,海南海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娟(1977-)
期刊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普遍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未能重视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即是其一。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价值观多元化而导致价值观失衡等现象,提出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