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机理的探讨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中外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角度对汶川地震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的研究论文数量非常多。汶川地震发震机理概括为: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推挤,使得物质东流;龙门山断裂带的下地壳热物质上涌;紫平铺水库蓄水。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究竟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走访震区,开展实地调研,使我们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胃肿瘤T分期准确性。方法 采用动态或螺旋CT增强扫描及口服清水法,前瞻性研究86例胃部肿瘤,其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15例健康对照组,增强CT显示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以东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今村明恒(1936)、茂木清夫(1976)认为日本8级大震的高活动期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比较吻合;吴佳翼等(1979)认为日本海沟
由于围陷波产生于低速带内物质与高速围岩的界面上,在带内传播时间较长,因此它的振幅和频率特征对断层带形态和带内物质性质敏感,对断层带围陷波的观测与分析能够提供断层带精细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伪谱法和有限差分混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沉积层对隐伏断裂带围陷波影响的研究,探讨了沉
近年来国内外对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新的观测证据显示,地震活动前的电离层扰动确实存在,而且在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前几天到几个小时内的孕震区上空会发生显著电离层扰动。大量工作多是基于地基的空间探测,如,通过雷达测高仪探测的电离层F2层的临界频率扰动和偶发ES层变化,以及通过GPS地面接收器探测的电子浓度总含量扰动等。在近地卫星轨道上监测电离层粒子和电磁背景场的地震响应是近年来针对地震现
简述了美日等6国专家编写组编写的震后结构破坏和可用性分类的方法及程序专题报告,对报告中分类法产生的思想、分类的依据以及编写城市抗震救灾规划的方法作了过去与现今对比的分析,希望能对汶川地震的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中国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决定,将于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在北京举办地震预报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具有相同属性的自然现象,观测表明,在大地震及火山喷发之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均呈现有非常宽频谱的电磁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现象。本文重点描述了地震前后存在从零开始相当宽频谱的地震电磁辐射以及电离层异常等现象,并提出可利用电离层异常的观测和采用不同频段上地震电磁辐射的立体监测网,作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手段是现实、可行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我国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研究的建议。
1833年9月6日,在云南省嵩明杨林南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后调查显示:震中烈度为Ⅹ度,影响烈度为Ⅶ度。其中,嵩明、河阳(今澄江)、宜良、寻甸、蒙自、昆明、呈贡、晋宁、江川、开远等
2009年5月10日至24日,我们在达卡对孟加拉气象局地震科技人员进行了两周技术培训。本文概要介绍了此次培训的情况和体会。
1999年4月日本制定的“推进新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地震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的综合性基本措施”,迄今已有10年。其问,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预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