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员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与高校党员的党性教育的融合,对于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党员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员党性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建设不强、教育形式相对固化和教育实践监管不力等问题,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监管增进党员党性认知,提高党员党性情感认同,调动党员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是提升高校党员的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具有引导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崇高价值理念的意义,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民办高校在目前实施的青少年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区块链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全面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充分展现区块链技术服务于高校青少年大学生的良好实践效果。为此,民办高校目前针对青少年思政教育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当深入进行探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接收跟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网络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们关注与参与社会舆情的重要场地。因此说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难以满足高校的教育需求。在这一情况下还要高校辅导员能够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完善现有的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康和谐的高校网络环境,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进行了探究分析。
同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开发利用的潜在教学资源。基于大学生同辈群体,文章探讨其对大学生政治 认同的积极影响力,进而探索出利用同辈群体优势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路径,即加强对学生团体的组织培养、区别指导同辈群体成员、适当激励群体成员的政治实践、构建高校同辈话语模式,以此增强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强化政治认同感。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将更多有积极意义的数据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使得教育变革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主力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运用好大数据为教育教学带来的有利途径,使得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突破原有的模式,进而吸引高校学生注意力,以期为其发展与积累充足的知识做出贡献。本文通过从大数据时代发 展背景出发,探讨在此时代背景下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学做出贡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更是十分重大,且逐渐发展成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尽可能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视角下,不断深入探索出更符合当代学生现状的思政教学模式,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进而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要求。
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挑战,是如何突破灌输色彩浓厚的传统讲授法。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显著提升考试成绩,全面培养核心素养。通过将对分课堂应用到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营造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与推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培育基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输送了大批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技能大赛已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对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学生的技能大赛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适应性能力的培养是新生步入高校的第一堂课,是新生思想信念的一项新工程。落实好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既是新生顺利适应高校新环境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00后”是当代高校新生的主力军,具备不同于以往新生的个性特征。本文以研究“00后”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为基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00后”新生在入学后出现适应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所以我们也得积极转变思想,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把握,并借助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态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实现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民族院校尤其要发挥其独特作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作为指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