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歌剧推广的思索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zhang_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融合音乐戏剧、舞蹈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歌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吸引观众的特点。在进行中国歌剧创作时,只有更好地体现歌剧的这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歌剧推广。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受众群的视角对中国歌剧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歌剧;推广;受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14-03
  20世纪20年代,歌剧艺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从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戏曲和文学艺术中获得养分,一系列优秀的中国歌剧得以创作出来,它们不仅与民族传统文化较好地结合起来,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而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扩大。中国歌剧要获得成功,首先要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进一步推动歌剧艺术的发展。
  一、从教育着手培养新一代歌剧欣赏者
  作为舶来品,歌剧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洋传入我国。但受到历史文化糟粕的影响,很多国人并不懂得欣赏歌剧,仅仅是将听歌剧看作是体现自己身份和炫耀的资本。所以歌剧最初在中国传播时,就出现了脱离民众的问题,以至于未能很好地建立观众基础。在推广中国歌剧时,想要使观众学会欣赏,首先还要改变民众的审美观念。但就目前来看,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开始出现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同时,受文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不同人的音乐审美能力、欣赏习惯和理解能力并不相同。想要较好地进行中国歌剧推广,还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听众对歌剧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格局下,中国歌剧艺术的推广也面临较大的困境。为增强群众文化艺术修养,政府和相关组织采取了高校艺术面向社会、艺术团体参与群众文化演出等多种方法,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修养。[1]而从教育着手进行中国歌剧推广,则能够通过音乐教学完成新一代歌剧欣赏者的培养,从而为中國歌剧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观众基础。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接受中国歌剧教育和熏陶,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歌剧,进而为推动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提供不可估量的力量。因为,通过学习中国歌剧,学生可以更好地热爱和欣赏中国歌剧艺术,并对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更多认识,进而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使中国歌剧的传播产生强大凝聚力。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歌剧,也能够使更多人熟悉中国歌剧,并学会欣赏中国歌剧,进而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歌剧,还要确保作为歌剧艺术传授者的音乐教师能够拥有丰富的歌剧知识和演唱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感受体验为基础,并关注学生的审美反应。而歌剧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两首歌剧片段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歌剧有整体感受和体验,进而做出恰当的审美评价。[2]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歌剧时,还应实现歌剧内容的拓展,以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欣赏中国歌剧。
  二、以中国经典故事为题材,创作观众易于接受的歌剧
  艺术文化的传播,应该符合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为原则。因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讲,想要在世界范围内保有一席之地,就要保护和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以便利用民族文化特色体现身份之别。歌剧艺术作为从海外传播来的艺术,本身带有较强的西方民族文化色彩,所以自然而然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在推广中国歌剧时,想要使观众接受这门艺术,就需要打下中华民族的印记,以便使中国歌剧发挥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使其更好地为我国民族文化服务。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创作思路进行学习。而意大利是歌剧艺术创作的故乡,威尔第等歌剧大师都来自意大利,在歌剧创作上对意大利民族民间音乐展开了深入考究和细致分析,才使得其创作出的歌剧作品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音乐艺术特点,即以声乐为主和以如歌旋律见长。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的艺术资源和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所以在中国歌剧创作方面,完全可以从中国经典故事的创作入手,创作出内容更容易被观众们接受的歌剧作品。在此基础上,则能使中国歌剧形成民族特色,并起到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的作用。
  在当前人们艺术欣赏水平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歌剧这门高雅艺术的推广确实较为困难。如果仅仅是将中国经典故事与歌剧简单融合,也难以保证中国歌剧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近年来,中国歌剧创作明显向历史倾斜,不少歌剧作品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内容,如《赵氏孤儿》和《高山流水》等,以至于不少观众在观看后产生了“歌剧是‘阳春白雪’,普通人难以看懂和听懂”的感受。所以,中国人虽然有看故事的欣赏习惯,讲什么故事和怎样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隋炀帝和伯牙这些历史人物虽然被人们熟悉,但是远离人们现实生活,容易导致观众与歌剧表演者产生隔膜感。普契尼的真实主义歌剧之所以能传播至今,除了音乐创作技巧高超以外,是因为他的歌剧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情和生活。因此,歌剧的选材还应多考虑欣赏对象的需求,以确保中国歌剧能够被观众接受。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就有较多被观众喜爱的中国歌剧诞生,如《江姐》《苍原》《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等。在这些歌剧作品早期传播阶段,出现了人人争唱“洪湖水”的盛况。此外,《梁祝》《黄河》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歌剧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3]因此,在创作中国歌剧时,还应选择更贴近民众和生活的中国经典故事作为题材,进而更好地完成喜闻乐见的歌剧作品创作。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引领中国歌剧欣赏潮流
  在当前环境下,想要使中国歌剧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还面临较大的困难。所以,歌剧推广不仅需要较好地完成歌剧前期制作,还要采取科学的营销和策划手段,以便通过后期宣传促使民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中国歌剧艺术之美。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近10年来也进行了一些民族歌剧的创作,并且其中有较多作品一度获得了较好的名声,但是最终却只是“昙花一现”。出现这种现象,不光与中国歌剧剧本不佳和唱腔分布不均有关,也与市场运作不良和包装宣传不佳有关。目前在新媒体时代,想要实现中国歌剧的市场化运作,从而使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引领观众欣赏中国歌剧,进而使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歌剧艺术。[4]而较好地运用时代的媒体中介,不仅能使歌剧的宣传力度得到加大,甚至能够形成“看歌剧,听歌剧”的潮流,能使中国歌剧得到更好的推广。在新歌剧的推广工作中,剧院可以尝试进行电子节目单的制作。观众只需利用手机进行微信二维码的扫描,就能看到剧目介绍。在歌剧的背景音乐响起后,一张张精美剧照也将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同时出现歌剧演职人员和舞剧院的简介。采取该种方式进行中国歌剧宣传,不仅能够使观众对剧院演出节目信息有更全面和更清晰的了解,还能够使长期关注剧院信息的群众得到积累,并满足剧院粉丝随时随地获知歌剧新动态的需求,因此有助于更好地推广歌剧。目前,很多传统艺术都需要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如京剧、黄梅戏等,将通过手机新媒体、网络新媒体、新型电视媒体和隧道媒体、路边新媒体及其他新媒体进行包装宣传。[5]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歌剧院还应与时俱进地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多感官形式和个性化设计进行歌剧信息的及时发布,以便借助新媒体平台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过去,观众完成歌剧观看后只能面对面地进行心得体验的交流,而口口相传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自己看剧心得的发布,并利用图片、视频进行歌剧信息的传递。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将能更好地感受中国歌剧的魅力,歌剧受众也将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反馈者。[6]根据受众的反馈,中国歌剧的创作才能得到改进,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使受众主动进行歌剧信息的传播,则能够使歌剧的传播内容得到丰富,并使歌剧的传播品质得到提升,进而更好地促进歌剧艺术的发展。   四、通过弘扬主旋律和挖掘人物内心创造经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就开始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歌剧确实需要承担起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歌剧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也应先得到受众的认可,才能够发挥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观众来讲,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应该为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歌剧塑造的角色就必须要真实、生动。所以,中国歌剧的创作除了进行主旋律的弘扬,还应进行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才能完成经典角色的塑造。但就目前来看,很多歌剧作品在舞美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使机械转台和仿真大船都被搬上舞台。在各大歌剧院之间,存在着盲目进行舞台豪华程度攀比的情况,以至于剧本、音乐和表演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遭到了忽视,进而导致歌剧表演难以完成生动、形象人物的塑造。[7]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歌剧制作成本高达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但是歌剧实际演出却只有几场。因为这类歌剧虽然制作成本较高,却难以真正打动观众,以至于最终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为转变当前歌剧创作的这一局面,众歌剧院还应更多地关注角色塑造的问题,确保剧本的创作能够完成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塑造,并确保表演者能够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完成角色塑造,进而更好地吸引和打动观众。为达成这一目标,歌剧剧本创作者还应加强人物内心的揣摩,以便完成更加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而歌剧表演者还应加强对需要表演的人物的理解,通過研究人物所处时代和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情况完成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并了解自身性格与角色性格间的差异,从而寻求有效途径进行差异的消除。[8]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中国歌剧经典才能被创造出来,继而使中国歌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五、采取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创作形式促进歌剧发展
  中国歌剧的创作已经历经了多年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创作形式。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是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出现,对音乐、语言、表演和舞蹈等进行了综合运用,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且有利于培养儿童对歌剧的兴趣。在这一阶段,中国歌剧创作提倡平民化创作形式,需要完成观众可以听懂和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歌剧作品创作。20世纪中期,秧歌剧出现。该种歌剧创作拥有广泛的主题和题材,能够将人们的生产、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并使中国歌剧的创作形式得到了丰富。[9]1945年,中国新歌剧出现,以中国民歌为基础,对合唱、重唱等演唱方式进行了运用。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歌剧艺术开始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主要有三种创作形式,即从传统戏曲中获得创作灵感、吸收各种民族音乐音调和借鉴西洋歌剧进行创作。进入到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陆续出现了“无场次”“意识流”等形式。但该阶段中国歌剧创作受“文革”创伤影响,无较大创作成就。直至90年代,中国歌剧才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开始采取传统艺术与西洋歌剧相结合的创作形式。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歌剧的创作都与当时的民众需求有关。[10]在当前世界各民族联系越发紧密的背景下,歌剧创作还应对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更加正确的认识,以便在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在中国歌剧创作形式上,还应加强对现代歌剧艺术和传统歌剧艺术的重新思考和审视,以便选择适合的文化发展方式进行中国歌剧的推广。
  结论
  想要更好地推广中国歌剧,还要从欣赏者的视角对中国观众的切实需求进行考虑。为此,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中国歌剧,以便为中国歌剧培育下一代欣赏者。同时,还应借助新媒体加大歌剧宣传推广力度,进而掀起全民欣赏歌剧的潮流。此外,在歌剧创作上,还应从中国经典故事中取材,并加强人物内心挖掘和加强现代与传统创作形式的运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能够打动观众的经典中国歌剧作品的创作。
  [参 考 文 献]
  [1]唐建平.我的歌剧记忆及我对歌剧创作问题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01):69—71,68,72,163.
  [2]吴君.试论中国原创歌剧的现状与思考[J].音乐生活,2015(11):73—76.
  [3]羡涛.公共文化体系下我国歌剧的推广[J].科技资讯,2014(05):217.
  [4]祁君.小歌剧 大魅力——由《贾尼·斯基基》谈小剧场歌剧艺术如何走近中国观众[J].人民音乐,2011(06):22—24.
  [5]巴里·艾夫,谢晶晶.上海歌剧院携新版《雷雨》风靡伦敦[J].歌剧,2016(10):24—29.
  [6]焦健.“美声”发展的历史及中国歌剧的出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67—168.
  [7]周庆恬.浅析《木兰诗篇》的成功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2):56—57.
  [8]李妮娜.《西施》之美,其创也——兼谈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12):141—143.
  [9]付鹏.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J].音乐时空,2016(03):101—102.
  [10]王旭华.当代中国歌剧发展掠影——兼谈“歌剧思维与歌剧创作”[J].音乐时空,2014(15):39—40.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阶段及以上的钢琴教育致力于一种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从人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入手,以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的钢琴教学为例,首先从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和梳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钢琴的现存问题;其次基于国内外的各种教学经验,试图建构一种人文主义视角下的钢琴教学模式,并提出三种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人文主义;钢琴教学;艺术高中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以视频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知识精练等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以实例表述微课教学对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
期刊
[摘要]湛江地处粤西地区,雷剧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理应承担起保护地方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对于粤西“非遗”雷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课程建设、艺术实践两大板块,探索湛江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广到对粤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教学探索  [中
期刊
[摘要]王立平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是什么原因让王立平先生写出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传唱如此之久的殿堂级佳作名篇呢?他的音乐纯然动听,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位人的心,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很多歌曲的词作者亦是王立平先生,他的作品唱出来是歌,读出来是诗词,词曲皆是佳作,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关键词]王立平;《红楼梦》;语音语调;北方方言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为了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11月6日至9日,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荷兰著名小提琴家郑锦龙吉林之旅”系列展演活动分为两场音乐会、一场讲座和一场大师班在长春成功举行。  郑锦龙先生是荷兰华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现任阿姆斯特丹交响
期刊
聲乐套曲《生活的浪花》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其文化内涵丰富而且精深,有着它独特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一般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将着力探讨我国高校当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 本科专业教育,并从“音乐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并期望获得对当下“音乐学” 本科专业研究的启示。以其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找准中国“音乐学”专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音乐学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民族声乐润腔技巧在演唱过程中所起的裝饰性润腔的表层意义,来初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试图给声乐演唱者尤其是民族声乐演唱者做一提示:我们对待民族声乐的润腔技巧要做到由表及里,不仅要看到它是润饰声腔、装饰唱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润腔技巧的运用达到一个深层的文化层次,从而将我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民族声乐;润腔技巧;文化内
期刊
[摘要]1960—1963年,大庆油田开展了丰富的音乐活动,主要体现在元旦、春节联欢会,战区文艺会演,战区歌咏比赛,庙会,庆功祝捷大会,慰问演出等几方面。  [关键词]会战时期;大庆油田;音乐生活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147-02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人的音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节目精彩。196
期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蕴含着中华民族英勇前进的文化内涵。其激昂奋进的旋律音调,丰富的歌词,对于培养中华儿女爱国向善的民族心灵,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唱国歌,可以在心灵深处滋润出一种民族情感,促进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屹立雄姿,显示出国家的强盛。  [关键词]唱国歌;润心灵;民族精神;民族雄姿;民族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