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中的形象思维与意境的构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要用形象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意境即指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它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构建的。
  关键词:诗歌形象思维意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I1207.22文献标识码:A
  
  诗,是美的精髓,美的华彩。一般说来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最集中的艺术概括,最饱和的思想情感,最丰富的艺术想象,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这四点最终又归结表现在诗歌的形象性之中。诗歌要写得有形象性,必须用形象思维来创作;读者要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进而领会意境美,也必须用形象思维来欣赏。
  所谓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一般有三种形式:(1)光写形象,思想感情蕴藏在形象之中。(2)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3)句面上直接写思想感情,形象隐藏在后面,形象中又蕴藏着更深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种形式,即光写形象的。
  这一类诗歌有的通过咏物来塑造形象,有的通过写景来塑造形象,还有的用叙事来塑造形象。
  1咏物的。如虞世南《咏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写蝉在高桐上鸣。《庄子·秋水》上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桐是高洁的;蝉靠饮露为生,露是清淡的,“淡泊以明志”。因而这“居高”不但地位高,而且还须品格高,如此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界条件。诗人以此自喻,借鸣蝉栖高桐、饮清露的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
  2写景的。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通过几种景物的互相映衬,显示出环境有声的空寂,有光的幽暗,暗示作者那闲暇几至无聊、寂寞近乎幽冷的心情。这一组景物及其内部的种种联系,就构成了本诗的形象。这一形象自然和谐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这也是形象思维。
  3叙事的。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一开头写饮酒饯别,并问友人将要到哪儿去,友人回答说,他因失意要归隐南山。诗人知道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你了。其实你何必为尘世的失意而不快呢?功名利禄终有尽时,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足以供你享受排遣的了。此诗通过对饮酒饯别、询问、劝慰的叙述,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诗酒别友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对隐居的羡慕,对自己荣华富贵的否定和对现实的不满。这也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
  第二种形式是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联通过写景塑造了一幅壮阔雄浑的景象(形象),把万里河山高度集中地凝结在寥寥十字之中,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胸襟为之一开。下联既是叙述“欲穷千里目”而登楼的过程,也是议论,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进取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思想感情)。
  第三种形式是只写思想感情的。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仅末句有形象,但这形象并没有直接传达出思想感情。诗中还隐藏着另一形象。当时作者随着武攸宜北征契丹,参谋军事,他屡献奇计,但不但不被采用,反而遭忌受贬,被降为军曹。一次登上幽州台,诗人想起燕昭王在台上置金招贤接纳天下人才,不禁感慨油生,叹息自己遇不上燕昭王那样的明主。我们把作者的处境与时间、地点联系起来,就可以唤起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另一首《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林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可看作本诗的注脚。以上这些意象又组合成一个兀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放眼历史长河,胸怀大志,才能出众却因报国无门而独自悲泣的高大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悲壮的心情。
  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形式借以反映现实、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如上所述,诗歌更是把它视作生命线,而三类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又各有特点。第一类分别用人、景、事或三者结合塑造形象,思想感情完全不写到字面上来,要读者从形象中去分析体味。但是,形象总会透露出种种信息,或象征,或比喻,暗示、引导读者去理解其中意蕴。当然,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但差异只会也只能是形象所提供的意域范围之内的,否则就牵强附会了。
  一般说来,第二类诗歌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类诗大都是前一部分写形象,后一部分揭示形象所蕴含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思想感情。但是,一首好诗并不会把形象当作标本来解剖,剖开五脏六腑一览无余地摆在读者面前。两部分尽管联系紧密,单同时也往往是含蓄隐晦、浑然一体的,其中的款隙肯綮还要靠读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领会。
  第三类诗歌比较难理解一些,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直接抒情,往往会不知所云,只有把作者的经历、遭遇、处境及写作时间、地点等背景意义联系起来,才能挖掘出第二层的形象。找出了形象,就同读第一类诗歌差不多了,所以这是关键的一步。当我们找出了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形象,再回头读一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那悲壮、苦闷、愤激的心情便能从自己心中涌出,不由得喟然长叹,对诗人产生无比的同情和惋惜。
  但不管是哪一类诗歌,其形象的创造都必须靠想象来完成。
  诗人在创作时,大脑中总是浮想联翩,意象如电影画面般涌现,即處于古人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状态,并且意象愈来愈具体、生动、鲜明、个性化。诗人用各种艺术手段予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后,凝聚汇集,融为一体,创造出艺术形象和意境。意境中的虚实并举、情景交融、物我相化,都是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得以沟通和连接的。如清人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记一高僧雪隐居山中,曾有诗云:“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诗人久居山中,寂寞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跃自然与人类的界限,以山为友,赋予无情不动之物以人性,使寂寞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这和李白以月为友,“对影成三人”相似。显然,如果没有想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不直接提供活生生的形象给读者,读者必须在先弄清语言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诗句提供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把形象“复原”出来。所以想象不仅是创作,也是欣赏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欣赏者要读出诗味,领会意境,必须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想象,而不能用科学的逻辑想象来读诗。
  如杜甫《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位生物老师说:“两个鸟儿鸣,求偶也;白鹭成行飞,觅食也。”如此读来,意味全无,只能增长一点生物学知识而已,这是用生物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实际上,诗句表达了作者久经漂泊后得到暂时安宁时的恬静愉悦心情。
  又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朝的许说:“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歹。”这是用历史家的想象来读诗。如果是史书,作者不关心国家兴亡、人民命运,只惦记着两个美女,思想确实大有问题。然而这是诗歌,不是历史,诗歌要求言近旨远,言少意多,二乔都被掳了,东吴还存在吗?诗人在说这一仗关系重大,却是靠了东风的帮助才侥幸取胜。
  又如对岳飞《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有人说,岳飞抗的是金,应该说“踏破山海关,笑饮金人血”才对,并由此怀疑本词作者的真实性。这是用地理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做诗往往借古讽今,说汉指唐,作者为什么不能用贺兰山借代山海关,用匈奴借代金兵,用卫、霍自比呢?
  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明代大学者杨慎说,千里之远,你杜牧看不见、听不到,怎知有“莺啼绿映红”?应改为“十里”才对。这简直是书呆子糊涂一时,忘了“想象”为何事。不说十里,即使一里之距,也仍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哪怕万里之外、百年之后,却是可以凭借想象进行描绘的。
  以上种种谬误,都是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点,不用艺术思维去读诗所造成的。对这个问题,清代的吴乔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了诗歌中材料与主题、形与意的关系及其与散文的不同: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而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可见,写诗就要有酿酒的技术,巧妇烧饭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读诗就得有品酒的技能,不能拿酒当饭吃,否则你就享受不到诗歌的美。
  总之,形象思维不仅是创作者,而且是欣赏者进入诗歌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是打开意境大门的金钥匙。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是衡量诗歌艺术的最高标准。
  “意境”一词,是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意境,是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了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必须蕴含深厚的景外之情、弦外之音;虽有形象,但不能激发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情感活动,进而达到审美理解,作品仍然不可能有意境,所以形象美不能代替意境美。一首诗全是抽象的议论或概括的叙述,哪怕字字珠玑,固然不可能有意境;而“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以及《红楼梦》中薛霸王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之类,形象是够生动的了,因为没有景外之情、味外之旨,因而同样是无意境可言的。
  要而言之,意境创造在作者方面的要求是情、理、形三者的统一,即形象不但要灌注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而且要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显示出艺术家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并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只有这样,才能扣动欣赏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产生无穷的意味,从而构成深邃的意境。
  意境的构成对读者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对着目不识丁者诵唐诗宋词,固然类似于对牛弹琴,而只能吟出“一夜北风紧”的王熙凤之流,即使智商再高,也不能领会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意蕴。所以,就作品而言,有没有意境,自然不以人的欣赏能力为转移;而读者要欣赏作品的意境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一个不知杨梅为何物的人,是不能“望梅止渴”的,狐狸看到葡萄就想到甜,吃不到就说酸,这只狐狸肯定是吃过葡萄的。
  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和鉴赏实践越丰富,就越容易接受作品形象的引导和刺激,很快進入角色,生发想象,在头脑中构成意境。特别是当作品中的形象与欣赏者的经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时,欣赏者会产生如同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的感觉和他乡遇故知的激动,就像庄周梦蝶,物我两忘,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是也。显然,这时你对意境的理解也就最充分、深刻。例如,假设你颇有才能,成绩显著,却因忤怒上司而不被重用甚至倍受打击,此时你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作者的感情就会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作品自然就体会得较深。
  总之,形象思维对欣赏者而言,是一种由外而内,从具体感性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形象中的情和意的思维方式;对作者来说,是借助感性材料,通过想象移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塑造出情、景、意交融的艺术形象,从而表情达意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的结晶就是意境。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谢百中,男,1952—,江西萍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应用写作,工作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大学新生在其作文中讨论了刚进入大学时所面临着的新的挑战。他们以不同的视角观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寝室文化、适应环境、课程选择、教师授课等。新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以及其价值倾向。  关键词:寝室文化环境适应种族意识课程选择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    大学是青年人的聚集地,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殿堂,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了了解美国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的观察以及他们
期刊
摘要 清代泰州的女性文学可谓蓬勃兴盛,蔚为大观,尤其是家族文学成为了泰州地方文学史中最显著的文化现象之一。据粗略统计,泰州女性作家约有七十八人,主要分布在海陵、兴化、泰兴、姜堰、如皋等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她们凭借淡泊、朴实、高雅的文风,坚韧、刚毅、执着的精神,在泰州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清代泰州女性作家地域分布发展轨迹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的孟浩然,经常被前人以一种隐逸的姿态来进行解读。但这种隐逸情怀的深层面却是与他仕隐情结的矛盾和融通密切相联系的。本文主要通过他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归隐待仕、长安求仕和漫游入幕,来论述孟浩然在他诗歌里所体现和反映出来的仕与隐情结,以希求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孟浩然。  关键词:孟浩然仕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袁行霈先生在《李白诗歌与盛唐
期刊
摘要 温庭筠恋情词存在三类抒情视角:以第一人称从男性抒情主人公的角度直接抒发男性对于女性的恋情;以第三人称从男性看者的角度对恋爱中的女性进行叙说和描绘;以第一人称从女性抒情主人公的角度直接抒发女性对男性的恋情。从这三种不同的抒情视角,温庭筠看到了男性恋爱的快乐,女性对男性的思念和渴慕,更虚拟了在抒发恋情的时候,仍不忘怀于叙说自己的居室、衣饰和容貌,所抒发的恋情明确、专一而含蓄的理想女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自《水浒》故事流传以来,宋江便以“仗义疏财”闻名天下。实际上,他“疏财”是实,与常说的“仗义”则相去甚远。理由有三:其一,宋江所疏之财大多来历不正;其二,宋江“疏财”的对象多半不是需要资助之人;其三,宋江“疏财”别有用心,往往并非出于“仗义”。可以说,宋江“疏财”,但并不“仗义”。  关键词:疏财来源对象动机仗义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宋江出场时,《水浒传》对他做了
期刊
摘要侯方域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以政治豪情和才子风流声名远播,尤其是孔尚任戏曲《桃花扇》,将其与李香君的故事加以演绎,“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寄寓甚深。梳理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秦淮文化,对研究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侯方域晚明秦淮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侯方域(1618—1654),河南商丘人。“家门鼎盛,世籍华庑”,作为世家公子的侯方域,在江南
期刊
摘要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就如“心灵瑜珈”。本文以瑜伽的轻松、舒适来解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并以孟浩然作品《万山潭作》为例,指出万山潭幽美景象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并分析了诗中所表现的轻松自然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观照。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瑜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瑜珈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健身运动,其独特之处在于节奏的缓慢。瑜珈能起到塑形、健身的作用,更重要的它要
期刊
摘要 “南园五先生”结社南园期间是他们创作的前期阶段,因受地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五人前期生活较为舒适安定,心态平稳,其诗风也体现为清新质朴、神奇浑阔的特色。  关键词:南园五先生岭南心态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元至正十一年,在岭南人孙蕡、王佐的倡导下,一群志趣相投的文人聚于广州番禺南园,结成南园诗社,成为岭南最早出现的文人群落。据史籍记载,诗社成立之时,活跃于当中
期刊
摘要 《南汉书》及其《考异》是一部记载南汉史的言必有据、资料丰富的史籍。然在记载何泽、刘符、张义方等人事迹时有所失误不详之处,如谓何泽与崔安潜为“旧同年”、“同举进士不第”,疑何泽年在“百岁以外”、刘符“第咸通中进士”等均有讹误。另《南唐书》言张义方曾任兵部侍郎、散骑常侍也颇有疑处。本文即对上述讹误进行考辨。本文据有关典籍文献各自加以辨正补充。  关键词:南汉书南唐书失误考辨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对白居易300多首诗中含有“月”字的诗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功能分析,希望通过对白居易诗中含有“月”字诗句的功能类型分析,揭示出白居易诗的某些语篇特征。  关键词:“月”字诗句功能分析语篇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月”的意象往往是众多文人墨客表达感情、寄托心灵的依托。本文仅就白居易诗歌中涉及“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