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景,我们要创造争议,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争议 创新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争议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差异,社会实践经验不同,认识水平和认识角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争议。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争议,对贯彻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标课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争议是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和案例的过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尚且可以其义自见,更何况“议”。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与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理解和认识教材、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问自答,解决一个个的“为什么”,不能自答的,就形成了问题。问题的提出过程,是理解和认识教材、分析案例的过程 ,是深化思考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有方,课堂争议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案例的理解、认识和感受。争议生命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争议自然与人的关系,使同学们懂得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争议规则,使同学们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二、争议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和创造体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努力创设思辩氛围,让学生不时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与矛盾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争议,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通过一个个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通过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
三、争议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的积极性,学生还要善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不是也不应该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诚信是金”吗?说“我能行”,就真的“我能行”吗?该创新,还是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教材中,案例中,生活中,有许多观点都能成为学生争议的话题。
课堂争议的过程中,争议的双方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要积极主动思维,搜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综合,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反驳对方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争议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自觉的研究过程。争议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训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四、争议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争议就是一种情景,争议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争议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争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积极、细致的观察、思考、想象,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方面又要积极思维及时组织好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准确,富有说服力,让人心服口服。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五、争议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学生争议时,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是追求取得正确成果的思维活动。争议的形式看似对一个个琐细的问题的回答,实质是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倾听,要质疑,要分析,要判断,要综合。是一个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中,每一个观点,都需要逻辑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为了在争议中尽可能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于自己,争议的双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和案例,积极思考,旁证博引,严密论证,这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逻辑的严密性。争议的形成不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裁判学生的答案,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辩,相互裁判。从争议的过程看,它实际上还是学生由发散思维发展到聚合思维的过程,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
六、争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课堂上学生们的争议声、“插嘴”、大声发笑、实话实说,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争议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创新。“插嘴”、大声发笑、实话实说,使我们看到了“活”的“人”。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
争议是不同观点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争议中,双方互相反对批评,互相借鉴,争议中的双方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兴趣高涨、智力振奋。争议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新的念头,新的想法,新的思想观点和创造发明常常由此一闪而出。
七、争议是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
课堂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即使是错的也不要紧,关键是他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教师和权威的科学精神;争议的过程中,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不抱对立情绪,不仅不仇视不同意见者,而且能以宽容的心,耐心倾听不同意见,虚心接受其正确部分,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改正错误,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我们要让学生自信,通过课堂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教师不强加自己的“结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争议可以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注重事实和根据,不强词夺理,臆造根据,偷换概念,不以人身攻击等不正当的手段争议;争议的过程中,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完善自我;争议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想法,主动质疑,敢于推翻其他同学的设想,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能体会出一些思考的方法;争议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自身的风度举止等等。活跃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立体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争议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争议是学生个性的张扬
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的压抑,而是个性的张扬、智慧的闪光。开放的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学生都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课堂争议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兴趣高涨,正如击石取火一般,让课堂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也犹如一对翅膀,带给课堂无限飞扬的灵性。学生在争议中领悟不同的答案;在争议中感触生活,感触社会;在争议中领略各抒己见的风采;在争议中找到争议的真谛。
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创新总是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创新始于疑问。叶圣陶曾说:“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的课堂,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发挥个人潜能,为每个人寻找“最近发展区”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景,我们要创造争议,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 1 )罗孝英.鼓励学生争议.校本教研网
( 2 )chenhui.争议,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黄石教师博客群
( 3 )林慧.浅谈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温州--《现代教育》
( 4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争议 创新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争议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差异,社会实践经验不同,认识水平和认识角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争议。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争议,对贯彻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标课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争议是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和案例的过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尚且可以其义自见,更何况“议”。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与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理解和认识教材、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问自答,解决一个个的“为什么”,不能自答的,就形成了问题。问题的提出过程,是理解和认识教材、分析案例的过程 ,是深化思考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有方,课堂争议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案例的理解、认识和感受。争议生命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争议自然与人的关系,使同学们懂得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争议规则,使同学们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二、争议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和创造体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努力创设思辩氛围,让学生不时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与矛盾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争议,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通过一个个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通过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
三、争议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的积极性,学生还要善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不是也不应该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诚信是金”吗?说“我能行”,就真的“我能行”吗?该创新,还是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教材中,案例中,生活中,有许多观点都能成为学生争议的话题。
课堂争议的过程中,争议的双方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要积极主动思维,搜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综合,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反驳对方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争议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自觉的研究过程。争议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训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四、争议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争议就是一种情景,争议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争议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争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积极、细致的观察、思考、想象,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方面又要积极思维及时组织好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准确,富有说服力,让人心服口服。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五、争议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学生争议时,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是追求取得正确成果的思维活动。争议的形式看似对一个个琐细的问题的回答,实质是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倾听,要质疑,要分析,要判断,要综合。是一个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中,每一个观点,都需要逻辑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为了在争议中尽可能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于自己,争议的双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和案例,积极思考,旁证博引,严密论证,这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逻辑的严密性。争议的形成不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裁判学生的答案,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辩,相互裁判。从争议的过程看,它实际上还是学生由发散思维发展到聚合思维的过程,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
六、争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课堂上学生们的争议声、“插嘴”、大声发笑、实话实说,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争议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创新。“插嘴”、大声发笑、实话实说,使我们看到了“活”的“人”。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
争议是不同观点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争议中,双方互相反对批评,互相借鉴,争议中的双方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兴趣高涨、智力振奋。争议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新的念头,新的想法,新的思想观点和创造发明常常由此一闪而出。
七、争议是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
课堂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即使是错的也不要紧,关键是他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教师和权威的科学精神;争议的过程中,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不抱对立情绪,不仅不仇视不同意见者,而且能以宽容的心,耐心倾听不同意见,虚心接受其正确部分,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改正错误,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我们要让学生自信,通过课堂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教师不强加自己的“结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争议可以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注重事实和根据,不强词夺理,臆造根据,偷换概念,不以人身攻击等不正当的手段争议;争议的过程中,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完善自我;争议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想法,主动质疑,敢于推翻其他同学的设想,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能体会出一些思考的方法;争议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自身的风度举止等等。活跃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立体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争议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争议是学生个性的张扬
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的压抑,而是个性的张扬、智慧的闪光。开放的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学生都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课堂争议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兴趣高涨,正如击石取火一般,让课堂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也犹如一对翅膀,带给课堂无限飞扬的灵性。学生在争议中领悟不同的答案;在争议中感触生活,感触社会;在争议中领略各抒己见的风采;在争议中找到争议的真谛。
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创新总是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创新始于疑问。叶圣陶曾说:“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的课堂,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发挥个人潜能,为每个人寻找“最近发展区”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景,我们要创造争议,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 1 )罗孝英.鼓励学生争议.校本教研网
( 2 )chenhui.争议,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黄石教师博客群
( 3 )林慧.浅谈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温州--《现代教育》
( 4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