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称:“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批评与表扬对于学生而言同样重要,教师科学合理的批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其完善的人格。20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教师批评的权利与义务。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教育中,教师面临的不是能不能批评学生的问题,而是怎么批评学生,如何把握批评学生的“度”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度”:
一、注意批评的“角度”
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类似这样的标语,“此处禁止停车”“此处禁止随地大小便”。简单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刚性,一种不容置疑。而在美国,类似的意思的标语被表达成“向前50米有停车场”“向左100米有厕所”。两种表达两种效果。前者只有“禁”,后者却多了一种“导”。由此,不禁想到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的常用语是:“你为什么犯这样的错?”“你怎么可以这样做?”相信做过教师的人大都说过这样的话。
诚然,对学生所犯错误提出批评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在批评学生时,不能用太多的否定词限制孩子,而应用更多的肯定词引导孩子。比如上面的话完全可以改成“你其实可以那样做”。我们不应纠缠于学生已经做错的事,咄咄逼人的质问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我们不去过多关注对学生否定性的“批”,而把重点放在建设性的“评”“导”上,则学生收获的不是一肚子的懊悔,而是无限的进步的动力。
二、注意批评的“坡度”
登山运动员是沿着斜坡一步步走上珠穆朗玛峰顶的,而不是抓住绳子直接攀上8844.43米的高空。同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往往是不能够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的批评毕竟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纠正、一种约束,要是太逆耳,只怕学生接受起来会困难。因此,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坡度。比如可以先扬后抑,先表扬学生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然后再指出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先表扬能激发学生自我认可的心理,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在心情喜悦时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还可以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就是教师先给学生的错误行为找些借口,让学生觉得老师很理解他,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如一位老师这样批评学生:“我觉得你今天在课堂上既不是第一个回头说话的,也不是故意回头说话的。因为当时同学们都在说,所以你才回头说。对吗?”那个学生立刻赞同老师的说法。然后老师接着说:“但是那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你好像不是。对吗?”这个同学立刻低下了头。老师先对学生表现出理解,等于提前给学生一个台阶。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就是由于老师把学生说得太“狠”了,学生感到下不来台,于是就豁出去和老师顶撞了。可见,有坡度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注意批评的“纯度”
现在实行绩效工资了,各校都把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细化。学生分数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连卫生、纪律、做操都和教师的工资有关。按理说这些规定对于督促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无疑是有利的,但就怕教师把学生的这些表现和自己的工资简单挂钩。学生好,发钱多,学生不好,扣钱多。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犯错“深恶痛绝”,言语中就会不自觉地带出“就是你不好”的情绪。虽然学生都是孩子,但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师是由于担心扣工资才批评他的,而不是真心对他好。老师“目的不纯”的批评当然不会有真正好的效果。回想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老师每句话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片真情,有期望,有肯定,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学生又怎么会不接受呢?
四、注意批评的“细度”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泰戈尔说过:“那使鹅卵石趋于日臻完美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教师教育批评学生若能变“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如对于上课看课外书的学生,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爱看书的确是个高雅的爱好,可现在不能看,因为现在正在上课。”这样的话语温文尔雅、条理清晰,既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教师的要求,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友好。这样具有细度的批评既顾及了学生的尊严与心声,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总之,批评要讲究“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确定“度”。适度的批评是一种智慧的批评,是对学生改正错误、健康发展真正有益的批评。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城关胜利路小学)
一、注意批评的“角度”
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类似这样的标语,“此处禁止停车”“此处禁止随地大小便”。简单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刚性,一种不容置疑。而在美国,类似的意思的标语被表达成“向前50米有停车场”“向左100米有厕所”。两种表达两种效果。前者只有“禁”,后者却多了一种“导”。由此,不禁想到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的常用语是:“你为什么犯这样的错?”“你怎么可以这样做?”相信做过教师的人大都说过这样的话。
诚然,对学生所犯错误提出批评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在批评学生时,不能用太多的否定词限制孩子,而应用更多的肯定词引导孩子。比如上面的话完全可以改成“你其实可以那样做”。我们不应纠缠于学生已经做错的事,咄咄逼人的质问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我们不去过多关注对学生否定性的“批”,而把重点放在建设性的“评”“导”上,则学生收获的不是一肚子的懊悔,而是无限的进步的动力。
二、注意批评的“坡度”
登山运动员是沿着斜坡一步步走上珠穆朗玛峰顶的,而不是抓住绳子直接攀上8844.43米的高空。同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往往是不能够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的批评毕竟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纠正、一种约束,要是太逆耳,只怕学生接受起来会困难。因此,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坡度。比如可以先扬后抑,先表扬学生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然后再指出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先表扬能激发学生自我认可的心理,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在心情喜悦时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还可以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就是教师先给学生的错误行为找些借口,让学生觉得老师很理解他,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如一位老师这样批评学生:“我觉得你今天在课堂上既不是第一个回头说话的,也不是故意回头说话的。因为当时同学们都在说,所以你才回头说。对吗?”那个学生立刻赞同老师的说法。然后老师接着说:“但是那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你好像不是。对吗?”这个同学立刻低下了头。老师先对学生表现出理解,等于提前给学生一个台阶。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就是由于老师把学生说得太“狠”了,学生感到下不来台,于是就豁出去和老师顶撞了。可见,有坡度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注意批评的“纯度”
现在实行绩效工资了,各校都把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细化。学生分数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连卫生、纪律、做操都和教师的工资有关。按理说这些规定对于督促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无疑是有利的,但就怕教师把学生的这些表现和自己的工资简单挂钩。学生好,发钱多,学生不好,扣钱多。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犯错“深恶痛绝”,言语中就会不自觉地带出“就是你不好”的情绪。虽然学生都是孩子,但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师是由于担心扣工资才批评他的,而不是真心对他好。老师“目的不纯”的批评当然不会有真正好的效果。回想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老师每句话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片真情,有期望,有肯定,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学生又怎么会不接受呢?
四、注意批评的“细度”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泰戈尔说过:“那使鹅卵石趋于日臻完美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教师教育批评学生若能变“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如对于上课看课外书的学生,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爱看书的确是个高雅的爱好,可现在不能看,因为现在正在上课。”这样的话语温文尔雅、条理清晰,既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教师的要求,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友好。这样具有细度的批评既顾及了学生的尊严与心声,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总之,批评要讲究“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确定“度”。适度的批评是一种智慧的批评,是对学生改正错误、健康发展真正有益的批评。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城关胜利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