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评论题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八省联考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较以往考试有较大调整,首次出现双文本阅读,第9题出现一道全新题型,即结合两则文本写评论要点。此题省均分极低,考生不知如何下笔,老师看到试题也很茫然。下面笔者就此题如何思考拟出答题要点作简要探究。
   一、新题型是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落实
   1.新题型符合国家新课改标准要求。2021年高考是《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2017年版)》实施的第一年,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理念必然会在试卷中以新的考题形式出现。2021年3月教育部《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今年高考试题强调情境化设计,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也就说是考生要在试题呈现出的陌生情境中完成答题。
   2.新题型符合新教材学习任务要求。新教材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作任务群里就明确学习要求,学写文学短评。对文学短评的概念、写作内容和方法作了简要说明。虽然2019级学生用的是旧教材,但是新教材的学习任务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这次出现的考题是写评论要点,下次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写作任务,以新的考题形式出现,对此老师们要高度重视。
   3.新题型符合课改区高考考试要求。湖北省是第三批课改试验区,其余先行课改省份已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了类似文学评论题,如2018年北京卷16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评论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2020年山东省模考文学类阅读Ⅰ第5题以一道6分的主观题形式出现评论题。因此,研究课改区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新题型对我们的复习备考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不同文本阅读类型梳理探究
   写评论要点建立在试卷两则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两则不同文本的阅读类型。
   1.阐释型。考卷上文本二就文本一中某一概念或文学现象作进一步阐释。如武汉市三月调考文本一《燕南园52号——记恩师林庚》中提到林庚先生的学术主张“盛唐气象”,文本二即将“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进行对比阅读,使考生对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
   2.关联型。考卷上两则文本在体裁、内容、情感、逻辑上相互关联,考生需在读懂题目要求基础上找到其中的关联点作答。如八省联考文本一《国文教员》和文本二作者自评节选,考生需找出两则材料在文体特征、写作内容等方面关联点的异同,才能拟出评论要点。
   3.启发型。考卷上文本二内容启发我们对文本一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如武昌区二月调考文本二为老舍先生阅读文本一后学到的窍门,考题即为我们读了文本一学到了布局谋篇的哪些窍门。考生可以在阅读文本二得到启发的基础上拟出自己学到的窍门。
   4.印证型。考卷上文本一往往为某篇文学作品,文本二为作者的创作风格、理念或这类文本作品的评价标准,考生需以文本一的实例印证文本二的理论。如荆州市二月调考文本一《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和文本二贾平凹《我对散文的一些看法》即为此类。
   三、新题型解题思路梳理探究
   新题型往往依文命题,因此文章千变万化,题目就是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时抓住题、文作答,“两条腿”走路,收效会更明显。
   1.审清题目,明确任务指向。审清题目要求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八省联考第9题题目要点:“新世说”。任务:列出文本一评价要点。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新题型,不少学生考后表示题目都没看懂,不知道任务指向是什么。武汉市三调试题,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文本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相当一部分考生直接以三个分论点为答案要点,從文本一找出实例来印证林庚先生具有这三种魅力,完全无视题目“交融”这一要点。因此,审清题目要求是规范作答的第一步,考生一定要认真细致读题。
   2.梳理文本,紧扣知识要素。审清题目之后,再来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梳理文本相关内容,同时要调动知识储备。如各种文体知识、鉴赏评价知识等等。根据八省联考题目要求我们来梳理两则文本,文本一是作者对小学时的国文教员展开回忆,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小品文。文本二表达作者将这些小品文列入小说体裁的看法,其中列举中国传统小说——“世说”的三个特点。根据武汉市三调题目要求我们需在文本一中分别梳理出表现林庚先生三种魅力的事例,再思考三者是如何交融的。文本一也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我们就要紧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写人叙事需注意的要点来帮助思考回答。
   3.整理思维,列出评论要点。这一步是答题很关键的环节,不少同学要么思维受到局限,只围绕一点反复作答;要么不知如何作答,离题目要求相差甚远。常用的思维方式有横向并列式、纵向层递式、以点带面发散式等等,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答题思维的规范训练,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八省联考题目学生则要抓住两则文本的关联点,思考文本一《国文教员》为什么可以用文本二提到的“世说”来评论?“新”字在文本一中如何体现的?“新 世说”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理念?按照这样的思维层层推进,答案要点不难拟出。武汉市三调题目我们则要抓住题目“交融”思考,“交融”了什么?林庚先生的三种魅力,以此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为什么可以“交融”?因为三者本来就有有机的关联。三者怎样“交融”的?因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多角度、多侧面选择材料。按照纵向层递式思维方式,我们不难拟出答案要点。
   美国当代艺术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1.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2.作者:作者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3.作品: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4.读者: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评论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四个角度去思考,进行以点带面发散式思维训练,再选择要点进行评价。
   虽然新高考命题原则是让考生在试题创设的陌生情境中作答,但考察的仍然是我们熟悉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即《考试说明》中的“以生考熟”。题目虽千变万化,但读懂题目,读懂文本是不变的要旨。
其他文献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见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恩历险记》《镀金时代》《傻瓜威尔逊》等。此外,马克·吐温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等。这些中短篇小说多以严肃的口吻讲述令人捧腹的
大约在七八年前,我还没有退休,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任主任,在新闻中心内部的一次评奖会上,第一次看到了柴静的现场报道。超乎年龄之外的成熟与镇定,超乎一般女性的持重与深刻,令评委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小敬一丹”,也有人说她像《焦点访谈》栏目的女记者赵微。当时我说了一句话,被几位评委指责为“心术不正”。我说,这个女孩在新闻现场的眼神,五分认真像记者,五分纯真像“情人”。  来到央视十年间,柴静在《新闻调
张中行先生临终前不久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哲人的深刻。  人老,只说明年纪的多少,并不说明他就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作为、欲念和追求。只要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就足够。“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就是把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等同排列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并不因为阶段的不同,就有了可以做或不该做之分。但现
多年以来,在社科类图书中,政治学著作的出版一直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引进的乏力;另一方面则是原创的不足。而2014年,至少因为两本书的面世,使得2014年的政治学著作的出版一改颓废之气,显得生气勃勃。这就是引进版中的《独裁者手册》,以及国内学者原创的《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独裁者手册》的作者提出,对于掌权者而言,掌握自己的权力才是他们考虑问题的第一要素,政治领袖和商业精英都是如此。在国家与公司治理
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统一好安身与立命的问题?知识分子的“命”究竟何在?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的说法,“知识分子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他是想强调知识分子作为“理念人”的独特品质:“批判精神和不受束缚”。(科塞《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页)在科塞眼里“知识分子只有保持批判能力,与日常事务保持距离,并养成对终极价值而不是眼前价值的关注,才能够最充分地尽职于社会”,正因为此
童年在每个作家的书写记忆中都占据了很大的份量,它是作家笔下最生动的描述,也是作家书写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灵感来源。杜拉斯曾经说过:“一切都源自童年,我之后看到的毫无用处。”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家出版社本着“一切都源自童年”的理念创立了“作家小书房”品牌书系,希望那些曾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看到过的闪光瞬间,也能在我们身边,再次发生。  “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属于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近年来报名参赛的选手都在2万5千人以上,同时也会吸引大约50万观众为之摇旗呐喊。2013年4月15日,第1 17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遭受恐怖袭击。  由于美国媒体透明度高、跟进速度快,加之当代自媒体的极度发达,此次爆炸所造成的恶果很快就见诸网络。  从4月18日晚上9点多以后,我在家中就能听到远处的警笛声不断,但那
近日阅读了封杰新出版的《京剧名宿访谈·续编》,不禁感叹:“封杰真是个有心人。”  说他“有心”,因为他身为《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每月一刊,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在完成第一本42位艺术家的采访之后,很快又采访到43位老艺术家,出版了《续编》。因为他有志于此,他就可以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借助组稿和戏曲活动,广泛接触老艺术家。这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大艺术家,也有鲜为人知,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他能发隐
关于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研究热点,李浩、戴伟华、胡可先、王志清、李德辉等学者均发表过极有分量的著述,这些著述本身不仅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而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李娜所著《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则是将特定地域的山川风物与文学活动结合起来,沿着地域文化研究之理路不断开拓的新成果。  研究视角:复原本土特有的唐代生态文学图景  《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以文学视野对唐代的生态文明
初识杨立新是从他的《看启功大师兄柴德赓先生的书法》这篇博文开始的,阅后感到他于书法有甚深的研究。杨立新是新闻学博士,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整日与文字为伴,有多部学术著作面世;同时他还是书法博士,写一手漂亮的大字,对文字学、书法以及文史等都有过系统研学。  我时常浏览杨立新的新浪博客,喜好他的用词,既有古典文学的底蕴流露,又有当代流行词汇的巧用。单看书名就可深思片刻,“尖叫”——惊叹而忘乎失声。看到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