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重要的“第一课”。本文针对高职高专新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构建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以期触动学生内心,让他们在参与中认识自我,从而接受自我,学会总结分享,形成文字,努力践行,并不断评估与改进。
关键词:参与式;入学教育;高职高专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重要的“第一课”,是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入学教育开展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如何针对新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更好、更高效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特点及心理需求
1、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特点分析
(1)自卑心理严重。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各地高考失利中的落榜者和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组成。落榜者经历高考的失败,学生则长期受不到家长、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高职高专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这些都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甚至导致自暴自弃。
(2)逆反心理强。高职高专新生属于应试教育下的弱势群体,多数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帮助和指引: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责备—检讨—惩罚—保证”方法下,最容易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且加上成績差,有时还会面临莫须有的责难,由此逆反心理更强,明显表现在对正面教育、校规校纪的抵触。
(3)自我约束力差。高考的失利、对学习的厌倦和目前社会普遍的不认同,种种原因使高职高专新生较其他高校的学生更迷茫,无目标,也更容易自我放松,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2、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心理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与论证新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对我校不同系、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5份。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你希望本校(系)在新生中开展哪些内容的入学教育”中,在理想信念、校纪校规、专业学习、生涯规划等9个多选项中,有8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学习教育,68%选择生涯规划,其余未超过50‰这说明新生在入校时最关注的是自身专业的学习,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表明他们想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生涯规划表明他们想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发展。而关于校史校情的只占14%。表明他们对母校的一种漠视,没有将自己与母校联系起来,观点淡薄,这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在入学教育的形式上,84%的学生选择了参与校内实践活动。在入学教育的方法上,70%的学生希望师生互动。
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
按照心理学揭示的规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说,需要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驱力。
1、参与式入学教育的思想来源。参与式入学教育的思想来源于“参与式教育方法”。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教育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这种方法不是教授对方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对方想问题,鼓励独立思考且带有启发性的特征。由此可见,参与式教育方法的目的是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通过丰富个体体验、参与集体决策,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将参与式教育方法提炼出来,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倾诉一参与—分享。”
2、参与式方法在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中的作用。目前,行政化的入学教育和组织工作模式已难以从心底深处触动新生,在吸引新生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削弱。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已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宽松、开放的形式。而参与式方法主张公平性和合作性,它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新生的需要的相吻合,可化解新生对程序化教育的逆反心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应借鉴、参照这一方法。在高校工作者的引导下,新生自愿加入到入学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相互倾诉,积极参与,集体分享等,以实现自我教育。
3、构建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参与式理念上强调平等、尊重、在行动过程中注重聆听与讨论,包含了“以人为本”和“管理民主”的思想。基于此思想,笔者构建了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倾诉。让新生把自己的困惑迷茫不满统统抒发出来,并把这种不良情绪归纳总结。然后让新生下去思考如何去克服。第二阶段:参与。通过参与活动,记录下活动体验。把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对比分析,引入多元成功,重塑信心。第三阶段:分享。由学生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并形成明文规定,再引入校规校纪,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从心理去接受。
参考文献:
[1]杨彦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0)121-122
[2]刘玉玲,张殿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与成才的有效激励[J],现代教育科学,1997(4)23,24
关键词:参与式;入学教育;高职高专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重要的“第一课”,是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入学教育开展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如何针对新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更好、更高效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特点及心理需求
1、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特点分析
(1)自卑心理严重。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各地高考失利中的落榜者和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组成。落榜者经历高考的失败,学生则长期受不到家长、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高职高专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这些都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甚至导致自暴自弃。
(2)逆反心理强。高职高专新生属于应试教育下的弱势群体,多数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帮助和指引: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责备—检讨—惩罚—保证”方法下,最容易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且加上成績差,有时还会面临莫须有的责难,由此逆反心理更强,明显表现在对正面教育、校规校纪的抵触。
(3)自我约束力差。高考的失利、对学习的厌倦和目前社会普遍的不认同,种种原因使高职高专新生较其他高校的学生更迷茫,无目标,也更容易自我放松,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2、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心理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与论证新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对我校不同系、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5份。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你希望本校(系)在新生中开展哪些内容的入学教育”中,在理想信念、校纪校规、专业学习、生涯规划等9个多选项中,有8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学习教育,68%选择生涯规划,其余未超过50‰这说明新生在入校时最关注的是自身专业的学习,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表明他们想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生涯规划表明他们想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发展。而关于校史校情的只占14%。表明他们对母校的一种漠视,没有将自己与母校联系起来,观点淡薄,这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在入学教育的形式上,84%的学生选择了参与校内实践活动。在入学教育的方法上,70%的学生希望师生互动。
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
按照心理学揭示的规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说,需要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驱力。
1、参与式入学教育的思想来源。参与式入学教育的思想来源于“参与式教育方法”。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教育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这种方法不是教授对方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对方想问题,鼓励独立思考且带有启发性的特征。由此可见,参与式教育方法的目的是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通过丰富个体体验、参与集体决策,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将参与式教育方法提炼出来,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倾诉一参与—分享。”
2、参与式方法在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中的作用。目前,行政化的入学教育和组织工作模式已难以从心底深处触动新生,在吸引新生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削弱。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已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宽松、开放的形式。而参与式方法主张公平性和合作性,它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新生的需要的相吻合,可化解新生对程序化教育的逆反心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入学教育应借鉴、参照这一方法。在高校工作者的引导下,新生自愿加入到入学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相互倾诉,积极参与,集体分享等,以实现自我教育。
3、构建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参与式理念上强调平等、尊重、在行动过程中注重聆听与讨论,包含了“以人为本”和“管理民主”的思想。基于此思想,笔者构建了参与式入学教育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倾诉。让新生把自己的困惑迷茫不满统统抒发出来,并把这种不良情绪归纳总结。然后让新生下去思考如何去克服。第二阶段:参与。通过参与活动,记录下活动体验。把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对比分析,引入多元成功,重塑信心。第三阶段:分享。由学生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并形成明文规定,再引入校规校纪,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从心理去接受。
参考文献:
[1]杨彦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0)121-122
[2]刘玉玲,张殿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与成才的有效激励[J],现代教育科学,1997(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