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发展战略(一)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 胥和平
  
  围绕“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我谈四个问题,第一是我们正在发生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怎么把握、认识它。第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重点是讨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是把握高技術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问题。第四,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应对。
  第一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全国上下讨论“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最大的背景就是正在发生新一轮技术变革。有人把它称之为科学技术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革命,这个话比较大一些,范围有所不同,也存在一些争议,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场技术变革。
  我们感受到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最近这20年来,整个世界的科技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发展时代。
  简单地把当代前沿技术发展所酝酿的突破扫描一下,我们感觉整个科技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繁荣,对经济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人认为科技革命很重要,但重大的科学技术和发明仍然没有出现,如类似计算机、原子弹,以及上世纪前期的量子理论等重大科学理论。那么,如何把握新一轮技术变革的特征。一是技术成果大规模扩散;一个是技术的成熟度在增加,比如说网络技术,在2G时代是1兆以下,3G时代是1-10兆之间,4G时代是100-1000兆左右,整个信息通道的宽度和容载量大大提升,这使得它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再有,技术成本大幅度下降,新能源发电成本、通信成本下降很快,使得这些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具有经济可行性,所以信息技术广泛扩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大规模应用,加快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制造业升级。这些对我们的整个生产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是根本特征。
  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就是当代工业创新十分活跃。经过几十年发展,我们在加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明显增强,电力、汽车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石油、钢铁、传播等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消费电子工业出现了智能化的趋势。各个领域我们都上了台阶。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大家都在批评中国的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但是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过去我们三大国有汽车企业搞出一个车型需要几年、十几年,现在一个民营企业家一年可以拿出十个、二十几个车型,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最近还有一个事情要给予高度重视,这就是具有变革意义的新产品大量出现。比如说我们过去长期阅读,中国人、世界人看书,看了几千年,书都是必须装订起来,拿着看;现在,“电子书”来了,电子阅读器来了,这些都是革命性的产品。再比如激光显示设备,我们自从有了电视机就得有显示器,从黑白到彩色、平板一代一代升级,而高清晰、高饱和度的激光投影显示出来之后,显示器具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前不久通用科学院院长跟我谈,他们不久要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这种例子我觉得非常多。因为当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材料技术等的不断进步给我们的工业创新提供了大量空间。高速铁路也是一个例子,它是世界工业革命以来一个标志性、代表性的产品,现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走在全世界前头。以上这些产品创新都不是科学原理的重大突破,但却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值得认真思考。
  另外值得思考的就是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变革。基于新一代网络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推动以电子商务、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猛成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断结合,引发商业模式变革,新盈利模式不断形成,大量新的产业形态出现,新的投资机会形成,推动生产体系重构。
  再比如说经营革命,过去我们讲生产经营、资金经营的管理创新,现在直接上升到价值链管理,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价值链进行管理。我们谈消费模式创新,本身就是在开放的网络上寻求价值链的最优化运营,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由此引发更有趣的探讨就是盈利模式的革命,简单地理解就是哪能赚钱。一些新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是,新的盈利模式形成,新的生态体系、环境形成了,因而我们整个经济构架可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事情变得及其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产业加快转型。能源、环保、卫生、健康等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气侯变化也已经成为国际高层政治对话的重要议题。人类面对的全球问题给我们提出很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个步伐,特别是加快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它推动全球产业转型,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成为高技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从大的方向上我们可以称,世界进入一个由新技术主导的产业转型阶段。
  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应对,能源问题成为各国博弈的重点,主要国家把绿色能源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问题的新热点。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对生物技术的大量投资成为一个关注性事件,金融危机期间,各个国家对生物领域没有降低投资,都在增加投资。着眼于扩展发展空间,“三深研究”,即深海、深地、深空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海洋、深空和地球深部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国优先部署的重点方向。
  各个国家产业转型的共同特征值得我们关注。能源领域,向可再生、低排放的新能源转型。信息领域向泛在网、智能网、海量计算转型,这是大的共同趋势。现在有人问,你们谈的转型到底是真还是假?这个事情的判断在实业界,我最近做了一些调查,可供参考。比如大家都在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人认为为时尚早,但据我们了解2011年将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标志性一年,2012年世界几大汽车公司将以百万辆级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欧盟预计2015年将全面实行碳排放约束标准。再有,大家在热议的新一代网络、云计算、物联网,有人问信息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需要多长时间?中关村专家告诉我们五年左右时间,要引发信息产业重组。云计算有人认为只是说说而已,但据中关村企业调查,现在世界各大公司都在加强投入,以十亿、几十亿的力度往里投放资金,未来三到五年,超过50%的终端产品将被云计算替代。还有电子书,汉王公司告诉我们,估计十年左右,传统的纸质印刷品将被边缘化。
  中国目前已经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要加快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发展的重点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性能网络、高端制造产业、节能环保等等。近期我们的目标是大力推动电动汽车、LED照明、光伏发电、三网融合、物联网、节能环保示范等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再认为,最近20、3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靠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旧有的经济体系和主导技术在发生变化,应对这种变化,发达国家可能有有利条件,但 后起国家有更大、更有利的条件,因为我们的转化负担更低。所以,在新能源发展上,奥巴马表示这一次我们要向中国学习,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经过几十年努力,我们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上有了一定基础,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形成了基本技术体系。新能源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的重点,民间投资非常活跃。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发展非常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能力我们占全球1/3,已经形成了基本技术和生产体系,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力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不断有新突破,发电成本下降速度可能大大超出预期。现在我们讨论新能源发电,很多人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基础能力和入网问题;一个是发电问题。在这些方面,国家科技计划行动下了很大功夫,发电成本大大降低,最近国家示范工程中标的上网项目成本都在一块钱以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中,我们启动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行动”,推动半导体照明的“十城万盏计划”和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的“金太阳工程”,这些都取得了很好成果。
  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我们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基础,发展生物农业孕育巨大市场空间。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制积极推进。资源环境和生物加工业领域,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广阔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前景。
  在整个网络技术发展上,我们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带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卫星移动通信与空天一体、物联网智能技术与服务、绿色通信与融合接入、高效能计算与网络服务等等,特别在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上,我们的用户居全球第一。利用相关技术,我们推出的重大工程就是“三网融合”,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连通起来构成无所不在的网络体系,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以上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全国各地在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出现很多新的形势。我们感到非常振奋的是,地方在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上非常积极,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推动新一轮增长和长期发展的力量。地方发展的主攻方向非常明确,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两型产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在发展重点上也非常突出,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以及生态产业,建立创新基地和平台。特别是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各地共同的选择。很多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比如广西、辽宁,都提出用5、6年时间搞几个或几十个千亿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新一轮投资的重中之重。还有高水平的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建设,过去开发区建设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现在一般的开发区都在100多平方公里甚至200多平方公里,实施整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高水平的新区一下就形成了,这值得我们关注。再一个就是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有一个现象让人非常欣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引进的各种技术比国际上差一代到两代,而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再引进的很多技术和国际是同步的。甚至很多东西别人没有,我们有了。比如,青岛海尔造电视机,研发出无绳电视,这个产品在全球是第一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在做开创性的产品。所以说,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个问题,要把握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挑战,我们所要面对的技术创新是以前没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未知,我们不清楚,其它国家也不清楚。这需要我们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持续的技术供给能力,简单模仿不行。你要超前部署、持续积累,要有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的东西。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培育,而且要从技术源头抓起。第三,解决好技术配套问题,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一个成功的产业化往往跟着一组配套材料、软件、工艺、流程,这些东西不实现创新,核心技术很难落地,很难成功产业化。第四,要把握好发展节奏和环节。重视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协调,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得太快不行,要掌握好环境和节奏,多跑半步和一步是比较稳妥的,多三五步可能就有问题了。现在有人把太阳能发电、风能设备列入产能过剩,其实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不多,发展的节奏和配套出现了失衡。第五,重视市场应用,新产品不能等完全成熟后再进入市场,而是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大家熟悉微软的软件,我们都在用,但软件出来后就要打补丁,他就是在使用中不断完善。我们所有新产品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最后是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同一个技术有人赚钱、有人失败,区别不在技术上,而在服务上。最经典的例子,大家都用苹果手机iPhone,它没有什么重大的技术原理突破,但它有一个非常棒的商业模式,它把很多软件服务商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概念的手机。
  最后,还有几句话跟大家交流一下,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它,不要错失机会、不要轻易否定新技术。我们本来就是后起国家,必须采取乐观主义、行动主义。干了再说,干错了爬起来再干。中国的事情,我主张要批评,但不能老批评,一说我们差距很大,就灰头土脸地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什么行、什么已经干出来了,明天还能干什么,这是需要和大家共勉的事情。面对新一代产业技术革命,我们要好好谋划,我们明天能干什么。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与模式研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国平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中国大的环境形势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从经济总量上看,我们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在垒球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在中国处于特殊地位,其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基础。
  如果说北京能建设世界城市,我们首先要看一下世界城市到底怎么样定义或者怎么理解。
  100多年前,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就已经提出。最早提出世界城市的是罗马和巴黎,以彰显其突出的文化优势及对世界的影响。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从这个概念上讲已经具备冲击世界城市的条件。
  作为学术术语的提出,世界城市是指服务于全球,聚集世界上最重要的商 务活动的城市。北京目前就集聚了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及其研发机构,本土的跨国公司也已经开始成长为世界性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国有银行总部都设在北京,就商业活动而言,北京已经是全球化的了。
  全面系统地描述世界城市,Hall总结出世界城市七个特征,主要包括成为世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人才聚集中心、信息汇聚中心、文化中心等等,北京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
  研究世界城市最著名的学者弗里德曼强调,世界城市必须具备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特定部门的集中和快速增长,包括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等等。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已经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地区总部,金融、交通、通信信息也在快速增长。比如北京顺义国际机场去年旅客流量接近7000万,成为世界第三大航空枢纽。这些都使得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显著提升。
  关于世界城市研究,还有上世纪90年代Saskia Sassen提出,世界城市应该是世界经济组织中高度集中化的控制中心、金融和专业服务中心,创新的生产地即创新中心,产品的市场地即消费中心。这些方面,北京在金融和专业服务上已经是国内的中心之一,对全球产生一定影响;北京也是中国的创新中心和消费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北京逐步会变成世界级的消费中心。北京的中关村把未来的发展目标锁定为全球重要的创新地之一,相信不远的将来北京在全球技术创新领域会取得重大进展。
  在定量研究方面,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组织Taylor,把全世界城市分为四个等级,一个是alpha++,包括纽约和伦敦;alpha+,是低一级的世界城市,al-pha一是更低一级的世界城市,等等。在这个网络体系中,纽约、伦敦、东京的级别较高,中国北京、上海处于迅速上升阶段。2000年北京在世界城市的连通度排名是29位,2008年上升到第9位。这说明北京在全球的影响或者是全球联系是迅速上升的。
  现在从几方面因素看,北京都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首先是北京特色,北京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北京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接近2000万,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增长。北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即“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空间结构的郊区化”。首先,看一下北京产业结构的变迁。从一产、二产、三产结构看,北京的服务业增长非常快。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2.1%,去年达到了76.6%。上海在2007年只有52.6%,其他主要城市如天津等都低于50%。所以说,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服务化的特点,这与其他国家的世界城市是非常接近的。第二,从空间结构变迁看,2000年之后,北京的空间实现大规模扩张,现在北京五环之内已经全是城市建成区,北边可能进一步延伸到六环。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把城市发展的目标锁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09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我们理解,从国际城市走向世界城市,北京不仅要服务全国,而且要考虑服务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在北京发展过程中除了城市定位,整个城市空间也做了一定划分,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即两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和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北京“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中,届时将会进一步强化北京现有的空间格局,大概会有一些新的取向,主要是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结合北京的特色和特点,如果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的战略定位是什么?我提出四点:第一,我认为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瞄准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高层节点,即纽约、伦敦、东京这样层面的世界城市,制定发展目标。第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是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几大职能中心的高度统一体。比如,上海建设世界城市可能更多地倾向于经济职能,但北京应该是综合性的职能。第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从一个区域性世界城市,比如亚太地区的世界城市,逐步向全球性的世界城市过渡,中间有一个阶段性的考量。第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以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的优势互补为基础。以上是我2000年提出的内容,最近又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我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世界政治交往中心、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世界文明名城,世界创新城市和国际低碳城市。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分为两块,一个是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空间发展模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落地,怎么落呢?这就涉及经济怎么发展,空间怎么布局。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我们强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经济职能的外向化。在空间发展模式方面,我们强调在市域层面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在区域层面依托京津冀构建区域城市网络。
  首先,详细看一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们要整体提高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尤其是我们要抓住新技术革命这样一个机遇,率先配置、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在内,都应成为北京高科技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第二,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北京一定要非常强调在产业链的价值环节上实现升级,强调总部经济、研发职能,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经济职能的外向化,一定要进一步吸引跨国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增强对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服务能力。具体来讲,比如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们一定要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北京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最好研究机构、最顶级的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产业发展上一定要有知识的贡献,以知识的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再比如,在产业价值链增值环节上,北京一定要做高端。北京发展的核心就是高端、高效、高辐射。同时在中心城区、郊区和周边城市形成一个价值链的区域分工。总部可以放在中心城区、核心生产职能放在郊区如顺义、亦庄,其他一些辅助性功能可以放在更远的地方比如河北。最后,我们要强调经济职能的外向化,北京应主动构建全球性的经济网络。
  第二,详细解释一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模式。第一个层面,在市域范围内构建网络化大都市。什么是网络化大都市?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有形 的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它具有网络型空闻的组织特征,并超越实体空间建立功能联系,是一个功能整合的城市网络。各个中心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竞争又相互合作,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与全球城市相连接。我们在空间结构上要促进多中心发展,加强外围新城的建设,促进中心城与新城的协同发展。空间组织上强调物质性网络,也要重视非物质性网络,比如信息网络。第二个层面,在区域范围内,我们非常强调构建京津冀大都市圈的一环、双核、三轴、四区的空间格局。北京单独建设世界城市很难,必须以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为基础,构建区域城市网络。我们所要建设的世界城市,与其说是世界城市,不如说是世界城市区域,比如纽约成为世界城市,它和美国东北海岸地带大都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东京成为世界城市,和东京大都市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这里说的共同发展,非常强调分工和参与,即打造北京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河北以原材料工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的整体水平。此外,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加强和天津港、京唐港以及秦皇岛共同组成的环渤海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加强与津冀地区共同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和水资源,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形成区域合作网络等等,最终实现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世界城市。
  
  知识资本量化研究
  经济学教授、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陈瑜
  
  在探索知识资本量化过程中,各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财务专家都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计算方法和模式,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给予解决。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首先谈一谈研究知识资本量化理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经济背景。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地区和企业发展的经济背景和上个世纪相比有了本质区别,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特征:第一个不同是市场经济已经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现在我们处在市场经济以买方为主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消费和消费资本对生产经济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国家地区和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消费和消费资本的作用。第二个不同是国民经济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个经济元素所包含的知识和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知识和知识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地区和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知识和知识程度的作用。第三个不同表现为,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资本是推动市场经济的核心,这个理论在现在看来是不充分的,也不适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上这三个特征标志着,单一货币资本主宰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复合资本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复合资本,即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联合推动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总的趋势,是市场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规律,是国家地区和企业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方向。这样一个背景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知识资本。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知识产权制度。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看到,尽管货币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单纯依靠货币资本发展经济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因为货币资本的不断增长带来了资源损耗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支撑成为一对矛盾。为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了新的经济模式即知识经济模式,通过知识的投入代替资源投入支持人类社会高速增长。为了发挥知识经济的作用,人们制定了知识产权制度,把知识的成果以货币资本的形式进行量化之后在市场上流通。但是,知识产权是知识资本的成果,而不是知识资本本身,知识资本很多成果是无法完全用知识产权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所能表现的只是一部分成果。我们认为必须把知识产权体制转化为知识资本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才能使市场真正迅速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量化全部的知识成果,而不是一部分的知识成果。所以说知识资本量化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今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知识资本内涵的界定,我们在研究知识资本量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经济究竟有几种资本,各种资本内涵特别是知识资本的内涵应该如何界定,它究竟由哪些部分组成,既不能遗漏,也不能把非知识资本算入在内。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座的很多外国专家非常熟悉的,也是世界各国知识资本专家待于深入研究和讨论的,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世界各国在知识资本量化方面的研究方法。目前,各国专家包括美国、瑞典、法国、英国、比利时等提出的知识资本量化方法大约有20多种,中国也提出了量化方法。总体而言,知识资本量化主要从两条思路展开:第一是宏观方法,这个方法是把企业的知识资本做一个整体来估算,比如说美国斯特尔特先生提出的市场余额法。他认为无形资产等于公司市值减去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个差额就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即无形资产。这种方法对企业知识资本所包括的具体组成要素没有做分类计算和说明,因而无法了解企业知识资本的具体构成,实用性不是很大。第二个是微观方法,它把知识资本分为各类独立的要素,比如美国哈佛商学院诺顿先生提出的平衡计算法,主要指标包括财务、流程、学习与成长、顾客。瑞典麦蒂森提出的知识资本测评法,包括五个指标,财务、人力、创新、流程、客户。这些量化方法存在越位问题,即把非知识资本计算在内。例如,顾客或者是客户显然不是知识资本,而是消费资本。总体来看,关于知识资本量化,目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知识资本计算结果不准确,与企业实有的知识资本量不符。第二,就是在量化方法上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其计算结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比性不大。第三,大多数量化方法都不是从知识资本单体量化作为研究的起点,而是从企业组织这种知识资本总体的量化为研究起点,这不是很科学。解决以上问题,有待于我们建立关于知识资本量化的相关理论来给予支持。
  知识资本分为广义的知识资本和狭义的知识资本:广义的知识资本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知识成果上的知识总量;狭义的知识资本是指拥有知识成果总量的人和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出来的知识成果。企业非常关心的是后者。方才讲过,无论是宏观计量方法还是微观计量方法都存在计量上的偏差。有一些要素是企业内部的,但有一些要素是企业外部的,比如说顾客、市场、美誉度等 等。我们还提到,资本有三种,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它们共同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三种资本的内涵不同,不能交叉,交叉了就会出现计算短缺、不足或者是计算越位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消费资本的作用,因此把一部分消费资本放入到了知识资本的计量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三种资本的内涵。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生产资本,包括产品和服务创造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购入的所有物质性投入。知识资本是以知识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有知识性、技术性的投入。消费资本是以消费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有由消费者创造的市场力量及其价值表现。它是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形态。我之所以列出三种资本的内涵,是因为进行知识资本量化过程中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其中顾客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度、企业信誉度等经营型资产,实际上是一部分的消费资本,只不过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消费资本的作用,未能把它从知识资本中提炼出来。三种资本内涵的确立,为精确测量每个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资本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我们进行知识资本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世界新经济研究院关于知识资本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院把知识资本量化研究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单体知识资本量化研究;第二层是组织机构比如企业的知识资本量化研究,第三层是区域知识资本量化研究,第四层是国家知识资本量化研究。指导思想是新的资本理论体系。即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三种资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基本思路是,以个人知识资本量化研究为出发点,为组织、地区和国家的知识资本量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的研究与西方一些专家有所不同,第一,研究思路上,西方一些专家不是从单体知识资本出发,而是从企业总体知识资本出发进行量化,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我觉得美国、英国、欧洲一些做法过于简单,用市值减去企业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就是这个企业的知识资本量,这个算法太简单了,而且不准确。
  关于知识资本的量化研究是目前全球瞩目、世界性的前沿课题,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不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还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首先知识资本量化研究将有助于准确地量化国家地区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行的资本总量,为国家地区和企业在资本构成方面提供非常精确的量化说明。对解决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提速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知识资本量化研究将有助于国家地区和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设新企业制度、新分配制度,实现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升级。
  第三,知识资本量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标准和最精确的指标。因为它不但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所研究和推动的正是一个国家知识资本总量的精确贡献。因此,参与本项目研究并取得突破而且最先应用研究成果的国家一定能够显著提高这个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四,知识资本量化是计量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知识产权流通,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关键因素。因为知识产权反映的是知识资本的成果,只有解决了知识资本量化问题,才能够精确的计算知识产权的价格,同时将知识成果中的单体知识资本转化为可以比较的标准量,也才能形成国际普遍接受的、客观的、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各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知识产权难以流通甚至无法流通、不能流通的瓶颈。
  第五,知识资本量化研究能够为我国在世界最前沿课题上争取话语权,目前我国对知识资本量化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客观、全面的用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知识资本量化对于经济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使以前没量化的知识资本得以量化。它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分支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创新平台。同时进一步丰富了IT技术服务的内容,提升IT服务功能向纵深层次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学者,我认为在知识资本量化研究上,中国应该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占领这个世界前沿科技的制高点。所以,我对举办今天这个论坛是举双手赞成的,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它预示着我们北京市的知识资本量化研究开始向世界高峰攀登。
  
  如何利用北京的科技优势建设世界城市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柳卸林
  
  从创新中心这个角度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今天我主要谈以下几个话题:第一,关于创新全球化的问题。第二,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靠什么提升。第三,全球创新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吗?北京建设全球创新中心面对什么挑战、应采取什么对策。
  第一方面,最近二、三十年全球化发展速度、深度、广度的加剧,使得全球创新体系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第一,每个国家的创新模式出现了一些重要改变,这得益于科技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第二,今天我们看到的创新都具有全球影响力,不再只是从某一个国家的市场出发。第三,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成为保护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产业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原来一个产业可能有二十、三十年的生命周期,现在压缩为十年甚至五年。这反映了世界创新的速度。第五,创新模式可以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模仿和扩散。世界传统的“金三角”,美国、日本、欧盟的地位受到动摇,中国、印度等“金砖四国”迅速崛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
  那么,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全球创新中心?我们先看一看历史发展的经验。二战之后,科学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成了全球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三个中心合为一体。20世纪80、90年代,日本逐渐显示出技术中心大国的地位。美国和日本在全球创新上实现新的分工,美国集中在高端研究上,而日本在技术产业化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包括汽车、家电、半导体等产业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再看看欧盟,欧盟在近几年保持了科学研究的前沿地位,但创新速度比较缓慢,欧洲很多学者得出欧洲悖论的观点,这个悖论就是说欧洲有科学、但没有创新。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是分离的。或者说一个国家尽管科学很强,但没有把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因此说它的创新能力很低。由此,我们反思一下北京,北京的科学能力很强,但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创新中心?
  第二方面,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的创新能力靠什么提升,有哪些重要支撑因素。第一,市场需求的大小与复杂程度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源泉。美国 能够赶超英国、赶超德国,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汽车市场。第二,是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创新人才,这很关键。第三,是对科技的重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多,美国、日本在此方面的投资一直很强大。第四、能否建立一个竞争的市场结构引导创新。比如,我国的国企和民企结构问题。美国一直是强调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平衡,使得这个市场里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企业老有危机感,这就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创新结构。最后一条是要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与企业家文化。
  关于市场需求的大小,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创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上升,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很多需求已经超越发达国家。比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源危机比任何国家都有紧迫感,这就促进了我们在能源技术上的创新。比如北京的交通一塌糊涂,我们也特别有危机感,这就拉动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因此,发展的需求成为我们创新的驱动力。
  关于宽容失败,其实一个鼓励冒险文化和企业家文化的氛围对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看韩国,没有什么技术开创能力,但韩国企业在商业经营上非常有活力,能够迅速把国外技术商业化,迎合时尚的市场需求。没有科学研究能力,但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韩国就是个典型。
  关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创新体系的变化。尽管竞争是基础,但是创新有市场失灵的地方,也有政府失灵的地方。政府和市场应该有效互补,形成一个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新的环境、体系。其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一种平衡发展的态势就是一种创新体系的变化。第二,创新模式的变化。美国已经告别了大企业开办研究机构的时代,非常强调大学、科研院所的作用,强调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比如苹果模式。第三,创新要素的变化,这体现在一些新兴产业中,如电动汽车、新能源开发、光伏产业等等,在这些领域,我们与其他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更容易实现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方面,北京能不能成为一个全球的创新中心?面对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策略,这涉及到以下一些话题。
  第一,北京的研究要与产业结合。北京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它们以基础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可以产生创新,但它必须和中国的产业需求形成有效互动。现在我们的很多基础研究主要是发表学术论文,和产业需求相脱节,这样发展下去很难成为创新型国家。北京要成为一个全球或者是全国的创新中心,研究工作要形成一种新的考核体系,它应该以产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来评估研究的价值,使研究有效带动产业创新。产业和大学的高墙如果不打破,我们的创新能力很难迅速提高。
  第二,从国家整体氛围上看,我们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工作还比较浮躁,过于强调短期业绩,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比例在不断下降。我国到目前为止很多技术产品仍然是跟着国外的市场走,不能引领下一代技术变革。再看看美国,它现在拥有液晶产业的主流技术,但它是1968年开始投入,20年后才有收获。中国要想成为创新大国,北京要想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应多培育一些创新的种子工程。
  第三,北京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成为全球创新中心,需要有一批全球视野的大企业家。光看中国市场已经不够了,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比如,像华为、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比其他企业有更强的后发优势,因为它有70%的市场来自海外,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培育一个技术光靠中国市场是不够的,很多创新型技术需要在海外市场上实现。北京应该有更多像华为、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
  第四,北京需要构筑发达的创新融资体系。美国的科学技术很强,它们后面跟着非常发达的天使资金,创业资本、风险资金,科学和金融结合起来,才有创新的资源和不竭动力。最近,我们研究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们把江苏排到北京之前,就是因为江苏在科学和金融要素结合上做得最好。北京如果仅仅是科学技术中心,没有金融中心的支持,不能为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就很难实现持续得创新力。
  第五,北京要成为世界级城市,必须吸引全球人才,优化投资、商业和生活环境。我觉得应该把北京建设成一个很干净的城市、适合人居住的城市,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什么是全球创新中心?在北京有1/5外国人给中国人打工,那时,我们就是全球创新中心了。
其他文献
节能灯市场前景    低碳经济推动节能灯更大发展  随着生产、生活、城市街道等照明的持续增长,照明用电在电力消耗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据中国国际照明网统计,发达国家照明用电消耗的比重已经占到25%。与之相比,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照明用电已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12%以上,并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据权威专家估算,以2007年国内城市道路照明为例,如果我国城市道路照明光源的1/3更换为高效
期刊
基本药物营销时代已经到来,赢得竞争的筹码也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相信品牌的力量。但令人尴尬的是,曾经帮助无数医药品牌大放异彩的电视广告,如今却像一个被审美疲劳的美女,变得越来越不招人待见。  没投广告的药企睡不着,想着人家大把花钱使劲传播,自己钱少投不起,品牌建设怎么做?心里没底;投了广告的药企也睡不好,琢磨着这真金白银投下去,效果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心里也没底!  真的是走不出“不投广告等死,投
期刊
作为有志于咨询事业的咨询师们,都想充分的利用好項目内和项目外的时间和资源,来提升自我层次,永葆升值。但是,往往我们更加关注业务的成长,尤其是项目上的,而无意识的忽视了管理的提高。前者我称之为“做事”,提升的是智商;后者我称之为“做人”,锤炼的是情商。因此,咨询师的成长应该是“做事”与“做人”的平衡发展,智商与情商的共同提升。    那么,为何要“做事”呢?    “做事”是三个主体价值实现的载体,
期刊
相对于一般技术或传统技术而言,高新技术是以当代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具有更高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以科学技术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战略资源和国家实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它的发展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价值,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效运转,而且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
期刊
中国葡萄酒整个行业都在玩危险的游戏,这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带给2009年中国葡萄酒业的一个思考。形同虚设的国家标准,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产业体制,已经是痼疾了。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并发症,正在严重侵蚀着中国葡萄酒这个朝阳产业。    标准是个“球”    因为标准,张裕曾经被口诛笔伐。什么特选、优选、珍藏、大师,专家们都搞不明白的事情,硬是要消费者做选择,摆明了是忽悠。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此义愤填膺,
期刊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边陲,背靠中条山、太岳山,处于太行山脉腹部,沁水穿境而过,面向华北平原,毗邻河南。境内峰峦突兀,沟壑纵横,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长期以来,阳城产业结构以采矿业(煤炭)为主,旅游业并未引起外界关注。  但是,阳城具有独特的区位,县境处于山地与平川临界线附近,向有“倚大山、面平原”之称,自古就有“扼三晋之咽喉,人中原之门户”称誉,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战略地位而言,阳城地处中条山东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达到了6.1%。这个“6.1%”,是在全球经济出现重大下滑的情况下取得的,可谓来之不易;同时,对于仍处在金融危机泥潭中的世界经济,则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对未来经济走势,对应对金融危机,充满信心与希望。  “自去年11月份,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国经济遏制住了快速下滑的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中国人
期刊
如果我们把一个城市看成一个人的肌体时,我们不由得会把城市的语言网络系统比喻为城市的语言神经系统,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寸空间,就像每一根神经在器官中敏捷地反射。当中、英、法、俄等多国文字共同抒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时,顷刻间互联网就将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国异彩纷呈地展现给世界,充满朝气的首都北京瞬间聚焦了全球的目光。作为世界信息传播的第一手段——互联网,以超乎想象
期刊
“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机制,上世纪末就有人提出,也有人提“学、研、产”相结合,似乎各有侧重。前者强调“产”对“学、研”引领,后者强调“学、研”对“产”的支撑。不管顺序怎样,“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合乎我国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积极推进。  “产、学、研”合作,广义的概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生产活动的有
期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入我国市场,势必进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