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間万物皆因有相,而被我们认识感知。人有人相,物有物相,社会有社会相,要识得当前的社会相,必然离不开对作为人类社会本体的人的观看,在这一点上,摄影的优势得到呈现,自然地成为我的表达方式。
在2003年拍完成都宽巷子的一天之后,我给作品起名《一日之鉴》。意为透过一天中拍摄的人与物来分析当代社会的状态。一天虽然短暂,但如禅语所言:一沙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这一天的生成,有它偶然和必然的因果。
后来好奇心驱使我扩展了自己的计划,我不满足于只观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我想看看极具变化中的中国。一些大城市、乡村、民族地区、边境小镇,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到达那里,寻找人流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段,采取同样的形式,从早上到傍晚拍上一天。运用白色背景把人物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为的是“观看”,采用同样的形式,为的是“比较”。 在整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我不想带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只想看到在相同的背景下,那些不同身份的各类人物在镜头前的自然呈现。他们能给观者带来什么,我不知道,不同的经历自然有不同的解读。与被拍摄者的沟通交流,却成了我的人生体验,他们带给我的触动已成为心中的财富。
随着拍摄地点的增多,拍摄人物的增多,整个系列已不仅仅是《一日之鉴》所能概括。于是我选择了《相》。在中国文字中“相”含有:容貌、样子;物体的外观;察看,判断;交互、互相这样的几层意义。而这些意义正是我想概括,想传达给观者的。
在2003年拍完成都宽巷子的一天之后,我给作品起名《一日之鉴》。意为透过一天中拍摄的人与物来分析当代社会的状态。一天虽然短暂,但如禅语所言:一沙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这一天的生成,有它偶然和必然的因果。
后来好奇心驱使我扩展了自己的计划,我不满足于只观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我想看看极具变化中的中国。一些大城市、乡村、民族地区、边境小镇,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到达那里,寻找人流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段,采取同样的形式,从早上到傍晚拍上一天。运用白色背景把人物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为的是“观看”,采用同样的形式,为的是“比较”。 在整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我不想带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只想看到在相同的背景下,那些不同身份的各类人物在镜头前的自然呈现。他们能给观者带来什么,我不知道,不同的经历自然有不同的解读。与被拍摄者的沟通交流,却成了我的人生体验,他们带给我的触动已成为心中的财富。
随着拍摄地点的增多,拍摄人物的增多,整个系列已不仅仅是《一日之鉴》所能概括。于是我选择了《相》。在中国文字中“相”含有:容貌、样子;物体的外观;察看,判断;交互、互相这样的几层意义。而这些意义正是我想概括,想传达给观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