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性,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脉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有的教师惟恐顾此失彼,一节课制定了许多教学目标,而教学下来却没有很好地完成一个。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抓住“爱”这条主线设计了三个目标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并思考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这两种爱。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进行写话练习。
围绕以上目标,在操作层面中,我引导学生紧抓重点段进行批注学习。以关键词“歧途”为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以对父母爱的深刻理解,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
学生顺着课文的脉搏,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样,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内化,情感得到了积淀,理解得到了升华。这种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正是丰实语文教学本色的体现。
二、简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词”加强对文本的感悟
相对于数学设计的“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的预设往往让人觉得“千头万绪一团麻”。面对经典,教师可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文字层面的,思想层面的,似乎哪样也割舍不得,于是我们往往会倾其所知,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但尽管都是精华,学生却无法消化。
现在,用“简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就是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在课堂上,我都是以文中的关键词,展开文本,进行感悟的。
如在《白杨》一课,我抓住体现白杨品质的词语“坚韧”展开,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朗读描写白杨外形的段落,通过学习描写白杨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坚韧”作准备。然后通过品读文本,创设三个想象情境使白杨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实地感受。
三、简洁开放的教学板块,让思维充满智慧的张力
在《穷人》的教学设计中也不乏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在教学开始这样设计:“5加2等于几?”引起学生的疑,并由此有了进入文本的欲望,为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做好了铺垫。再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呼应课始的一问:“现在的5加2还等于7吗?那等于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美好的心灵”“爱”“人间真情”“善良”“良知”“无数的精神财富”“体贴和理解”……把关注点从感悟文本巧妙地引向感悟人性的完美。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而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脉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有的教师惟恐顾此失彼,一节课制定了许多教学目标,而教学下来却没有很好地完成一个。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抓住“爱”这条主线设计了三个目标进行教学。1.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并思考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这两种爱。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进行写话练习。
围绕以上目标,在操作层面中,我引导学生紧抓重点段进行批注学习。以关键词“歧途”为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以对父母爱的深刻理解,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
学生顺着课文的脉搏,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样,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内化,情感得到了积淀,理解得到了升华。这种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正是丰实语文教学本色的体现。
二、简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词”加强对文本的感悟
相对于数学设计的“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的预设往往让人觉得“千头万绪一团麻”。面对经典,教师可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文字层面的,思想层面的,似乎哪样也割舍不得,于是我们往往会倾其所知,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但尽管都是精华,学生却无法消化。
现在,用“简约”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就是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在课堂上,我都是以文中的关键词,展开文本,进行感悟的。
如在《白杨》一课,我抓住体现白杨品质的词语“坚韧”展开,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朗读描写白杨外形的段落,通过学习描写白杨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坚韧”作准备。然后通过品读文本,创设三个想象情境使白杨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实地感受。
三、简洁开放的教学板块,让思维充满智慧的张力
在《穷人》的教学设计中也不乏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在教学开始这样设计:“5加2等于几?”引起学生的疑,并由此有了进入文本的欲望,为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做好了铺垫。再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呼应课始的一问:“现在的5加2还等于7吗?那等于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美好的心灵”“爱”“人间真情”“善良”“良知”“无数的精神财富”“体贴和理解”……把关注点从感悟文本巧妙地引向感悟人性的完美。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而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