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理实践力的具体内涵,结合课程标准对“土壤”的有关要求,以“葡萄酒的风土之谜”为例,通过实验教学,讓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地理观察力、问题分析力、实践决策力、组织沟通力的综合体现,同时还离不开学生好奇心、责任感、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在丰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中,实验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通过亲身感受,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原理和过程,并通过实验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体会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能很好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策略。
【相关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和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达标活动构想】
以优质葡萄酒的重要产区为载体,分析“风土”条件对葡萄酒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土壤这一要素在形成过程中如何受到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之气候、地形、生物、成土母质等要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借助各种实验,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并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简易实验操作,观察并辨识几种不同的土壤标本。
(2)以某种土壤为例,说明其成因与气候、地形、岩石等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3)选择其他类别的土壤,通过分析土壤性状推测其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教学情境导入】
人类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酿造葡萄酒,葡萄酒的质量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而对原料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土”。可以说,不同品质和风味的葡萄酒是不同区域风土环境诠释产生出的艺术品,没有得天独厚的风土,就没有倾国倾城的美酒。那么,优质葡萄酒产区一般具备什么样的风土条件呢?
【教学线索设计】
(1)认识土壤——土壤的颜色、质地、肥力等基本状况。
(2)了解土壤——土壤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的关系。
(3)保护土壤——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以上几组实验,我们了解到,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母质好比是土壤的“母亲”,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最初养分的来源。气候就像是雕刻师,通过降水和温度等自然条件影响着成土的速度。而生物的参与,则给土壤赋予了宝贵的肥力。正是这些自然因素共同造就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土。那么,你知道风土在葡萄酒的一生中发挥了怎样的魔力?(学生猜想并举例说明,视频佐证:《风土,影响葡萄酒一生的魔术师》)
【课堂板书设计】
【实验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课程标准对“土壤”的要求,以“葡萄酒的风土之谜”为线索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几组地理实验认识不同的土壤样本,从而对土壤的形成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课堂延伸的野外调查实验的布置,让学生增强了乡土地理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理问题,真正体验到“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落实在纸面上,更要落实在学生今后的行动中。地理育人的价值在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未来能够积极应对并有效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实验教学,笔者还有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把握学情状况
本课通过实验教学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做了初步的尝试。该课是江苏省新课程核心素养实践的研究课,施教对象是某乡镇中学高一学生,与笔者所在的重点中学相比,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主动思考意识不强,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观点表达难以切中要点。这就需要教师提前熟悉学情,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问题的难易实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最好的内驱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很好地融入实验教学之中。笔者正在参与省级研究课题“‘PBL(问题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即以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基础,以问题链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问题追问中整合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思维。本课正是以3个主问题推进实验教学的进程,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前提出自己的猜想,实验之后验证自己的猜想,以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一个新问题的不断思索的课堂效果。
(三)重视互动协作
通过小组分工让全员参与其中,这在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如谁负责动手操作,谁来重点观察记录,谁在实验后进行观点汇总,谁代表小组进行实验汇报,等等。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中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分工,既能在角色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又能保证实验教学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同时,实践操作上存在的差异性,也使得小组之间能够很好地观摩学习并互相借鉴。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地理观察力、问题分析力、实践决策力、组织沟通力的综合体现,同时还离不开学生好奇心、责任感、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在丰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中,实验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通过亲身感受,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原理和过程,并通过实验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体会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能很好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策略。
【相关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和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达标活动构想】
以优质葡萄酒的重要产区为载体,分析“风土”条件对葡萄酒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土壤这一要素在形成过程中如何受到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之气候、地形、生物、成土母质等要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借助各种实验,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并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简易实验操作,观察并辨识几种不同的土壤标本。
(2)以某种土壤为例,说明其成因与气候、地形、岩石等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3)选择其他类别的土壤,通过分析土壤性状推测其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教学情境导入】
人类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酿造葡萄酒,葡萄酒的质量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而对原料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土”。可以说,不同品质和风味的葡萄酒是不同区域风土环境诠释产生出的艺术品,没有得天独厚的风土,就没有倾国倾城的美酒。那么,优质葡萄酒产区一般具备什么样的风土条件呢?
【教学线索设计】
(1)认识土壤——土壤的颜色、质地、肥力等基本状况。
(2)了解土壤——土壤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的关系。
(3)保护土壤——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以上几组实验,我们了解到,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母质好比是土壤的“母亲”,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最初养分的来源。气候就像是雕刻师,通过降水和温度等自然条件影响着成土的速度。而生物的参与,则给土壤赋予了宝贵的肥力。正是这些自然因素共同造就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土。那么,你知道风土在葡萄酒的一生中发挥了怎样的魔力?(学生猜想并举例说明,视频佐证:《风土,影响葡萄酒一生的魔术师》)
【课堂板书设计】
【实验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课程标准对“土壤”的要求,以“葡萄酒的风土之谜”为线索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几组地理实验认识不同的土壤样本,从而对土壤的形成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课堂延伸的野外调查实验的布置,让学生增强了乡土地理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理问题,真正体验到“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落实在纸面上,更要落实在学生今后的行动中。地理育人的价值在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未来能够积极应对并有效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实验教学,笔者还有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把握学情状况
本课通过实验教学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做了初步的尝试。该课是江苏省新课程核心素养实践的研究课,施教对象是某乡镇中学高一学生,与笔者所在的重点中学相比,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主动思考意识不强,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观点表达难以切中要点。这就需要教师提前熟悉学情,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问题的难易实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最好的内驱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很好地融入实验教学之中。笔者正在参与省级研究课题“‘PBL(问题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即以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基础,以问题链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问题追问中整合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思维。本课正是以3个主问题推进实验教学的进程,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前提出自己的猜想,实验之后验证自己的猜想,以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一个新问题的不断思索的课堂效果。
(三)重视互动协作
通过小组分工让全员参与其中,这在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如谁负责动手操作,谁来重点观察记录,谁在实验后进行观点汇总,谁代表小组进行实验汇报,等等。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中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分工,既能在角色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又能保证实验教学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同时,实践操作上存在的差异性,也使得小组之间能够很好地观摩学习并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