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近代学校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
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志。由此算来,从中国近代教育建成系统至今已整整110年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随即颁布了新的学制,并改造八旗学校、整顿中小学校、发展高等学校,使近代学校形成了完备体系。由此算来,中国近代教育形成体系至今整整100年了。此后又经历过两次大的学制变革,一次是90年前的“六三三”学制,一次是60年前的新中国学制。
北京的百年老校中,京师同文馆不算,最早的应是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该校由基督教会建于1864年,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分蘖,至今有资格以她为校史起算点的学校至少有3所。110年以上的学校中绝大多数是教会学校,真正属于政府办理的学校只有五城中学堂(即今天的北师大附中)和为数甚少的几所八旗学堂。更多的百年老校建于1903-1912年间。按1907年统计,北京有中小学堂206所;1913年统计,北京有中小学校264所。这200余所学校就是今天北京“百年老校”的基础。
自有人类活动便有教育存在,便有承载教育任务的学校机构和设施存在,那么,我们为何看重最近这一百年的学校历史?原因在于近代教育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古代教育的全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今天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形态是一百多年前奠定的基础,而与1862年以前的古代教育在组织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在这一百多年中,学校的历史越长,其沉淀的传统、文化就越厚,其累积的理念、经验就越多,其发展的力量就越强,其获得的声誉就越高。因为相同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下,经验是可积累的,文化是可传承的。成熟的教育经验要靠“代际”传承才可能产生质性的提升,假如以25年为一代,百年才刚好4代,假如以30年为一代,则才刚过3代。民国时期的教育实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经验也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最近3 0年的教育经验还有待沉淀和概括,以便传授下去。一所百年老校,其文化价值恰恰就体现在她拥有着三代以上的经验传承,这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学校百年历史中掩蔽着本校的文化发展基因,隐藏着本校的独特办学理念。当然,校史运用得当便是财富,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包袱。把握好财富与包袱的关系,即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值得每所百年老校认真对待的一大课题。我认为,深入研究本校的发展历史,充分尊重本校的文化传统,是取得在继承文化传统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 编辑 王雪莉
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志。由此算来,从中国近代教育建成系统至今已整整110年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随即颁布了新的学制,并改造八旗学校、整顿中小学校、发展高等学校,使近代学校形成了完备体系。由此算来,中国近代教育形成体系至今整整100年了。此后又经历过两次大的学制变革,一次是90年前的“六三三”学制,一次是60年前的新中国学制。
北京的百年老校中,京师同文馆不算,最早的应是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该校由基督教会建于1864年,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分蘖,至今有资格以她为校史起算点的学校至少有3所。110年以上的学校中绝大多数是教会学校,真正属于政府办理的学校只有五城中学堂(即今天的北师大附中)和为数甚少的几所八旗学堂。更多的百年老校建于1903-1912年间。按1907年统计,北京有中小学堂206所;1913年统计,北京有中小学校264所。这200余所学校就是今天北京“百年老校”的基础。
自有人类活动便有教育存在,便有承载教育任务的学校机构和设施存在,那么,我们为何看重最近这一百年的学校历史?原因在于近代教育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古代教育的全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今天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形态是一百多年前奠定的基础,而与1862年以前的古代教育在组织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在这一百多年中,学校的历史越长,其沉淀的传统、文化就越厚,其累积的理念、经验就越多,其发展的力量就越强,其获得的声誉就越高。因为相同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下,经验是可积累的,文化是可传承的。成熟的教育经验要靠“代际”传承才可能产生质性的提升,假如以25年为一代,百年才刚好4代,假如以30年为一代,则才刚过3代。民国时期的教育实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经验也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最近3 0年的教育经验还有待沉淀和概括,以便传授下去。一所百年老校,其文化价值恰恰就体现在她拥有着三代以上的经验传承,这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学校百年历史中掩蔽着本校的文化发展基因,隐藏着本校的独特办学理念。当然,校史运用得当便是财富,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包袱。把握好财富与包袱的关系,即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值得每所百年老校认真对待的一大课题。我认为,深入研究本校的发展历史,充分尊重本校的文化传统,是取得在继承文化传统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