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听,这是《克雷洛夫寓言》里的一个故事:愚蠢的狐狸检察官做了一个荒唐的判决,要把梭鱼丢进大海淹死。
哈哈!哈哈!这个故事真是笑死人!常言道:“如鱼得水”,鱼儿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淹死呢?
信不信由你,世界上真有在水里“淹死”的鱼。
你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请你耐住性子,慢慢再听几个由老师带领,跟着渔船出海的孩子的报告吧!
孩子们瞧见渔民伯伯一网撒下去,捞起来满满一网黄花鱼,高兴得跳了起来,想好好儿看一下这些刚刚离开海水的鱼儿,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一条条黄花鱼的眼睛都鼓得老大,好像快要蹦出来似的。
再一看,其中一条黄花鱼更加古怪,竟把肚皮里面的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了。
咦,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一个孩子想,没准儿它的眼睛本来就是这样鼓起的。他仔细回想一下,在菜市场里看见的黄花鱼都是这个样子,大概这样猜测不会错吧?
另一个孩子摇摇头说:“不对啊,就算黄花鱼全都是鼓眼睛,为什么有的还吐出了内脏?”
其他的孩子也在一旁议论纷纷。有的说吐出内脏的鱼有病,有的说它可能中了毒。
站在他们背后的老师说:“都别争啦,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他要做什么实验?是不是再撒网打捞一些黄花鱼,重新仔细观察比较一下?
老师微微一笑,拿出两个厚重的玻璃瓶说:“就用这两个瓶子做实验吧。”
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讨论黄花鱼鼓眼睛和吐出内脏的问题,和玻璃瓶有什么关系?
一个孩子猜,老师是不是要用玻璃瓶子捞鱼?
另一个孩子猜,老师是不是要变魔术?
老师用绳子把两个空瓶子拴得紧紧的,从船边慢慢放下水。一个瓶子盖得紧紧的,另一个却没有瓶盖。这是老师的疏忽,还是另有文章?
大家想,老师不会骗人,也不会疏忽大意,其中必定另有玄机。
老师没有说话,把两个瓶子同时放下水,放得很深很深。过了一会儿,提起来一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塞紧瓶盖的瓶子已经破碎了,另一个没有瓶盖的却是好好儿的,一丁点儿也没有损伤。
孩子们想,问题一定出在瓶盖上。可是谁也不清楚其中的道理。
老师这才不慌不忙慢慢讲给孩子们听。
他解释说:“这是海水压力造成的。为什么塞紧瓶盖的瓶子破了?因为瓶子内外的压力不一样,在外部压力影响下,瓶子就被压破了。没有瓶盖的瓶子,内外压力一样,当然就不会破。”
啊,说来说去原来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根本在于海水里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老师接着说:“海水压力比空气压力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海水,要比空气重上千倍。海水每深10米,压力几乎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请你们仔细算一下,在深深的海底,压力有多大?”
答案很快就算出来了。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是11034米,那儿的海水压力几乎达到了1200个大气压。每平方厘米面积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2吨重物产生的压力!如果没有保护措施的人冒里冒失到那儿去,必定会被压扁了。
塞紧的瓶子放下水,一下子破碎了,也是这个原因。没有瓶盖的瓶子,里外的海水压力一样,当然就不会破。
黄花鱼鼓眼睛,和两个瓶子的实验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不说了,闭紧嘴巴让大家仔细想。
想呀想,有的孩子越想越糊涂了:瓶子是从上面放下去的,一个瓶子因为受不了深处的巨大压力,一下子破碎了。黄花鱼却是从下面捞起来,怎么会鼓起眼睛,吐出肚子里面的内脏?
一个孩子想,这必定也是压力问题。
另一个孩子猜,黄花鱼习惯了在深处生活,一下子捞出水面不适应,是不是也产生了内外的压力差?
“说对啦!”老师点点头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包括黄花鱼在内的深水鱼类,出了海面后,因为体内的压力比外面大,所以才会鼓出眼睛,把内脏都吐出来了。”
噢,明白啦!海水是有压力的。生活在不同深度的鱼儿,承受的压力不一样。一旦深水鱼被捞起来,哪怕不出水面,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它们也会像塞紧盖子的玻璃瓶破裂一样死掉。这岂不可以算是被“淹死”的鱼儿吗?
哈哈!哈哈!这个故事真是笑死人!常言道:“如鱼得水”,鱼儿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淹死呢?
信不信由你,世界上真有在水里“淹死”的鱼。
你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请你耐住性子,慢慢再听几个由老师带领,跟着渔船出海的孩子的报告吧!
孩子们瞧见渔民伯伯一网撒下去,捞起来满满一网黄花鱼,高兴得跳了起来,想好好儿看一下这些刚刚离开海水的鱼儿,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一条条黄花鱼的眼睛都鼓得老大,好像快要蹦出来似的。
再一看,其中一条黄花鱼更加古怪,竟把肚皮里面的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了。
咦,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一个孩子想,没准儿它的眼睛本来就是这样鼓起的。他仔细回想一下,在菜市场里看见的黄花鱼都是这个样子,大概这样猜测不会错吧?
另一个孩子摇摇头说:“不对啊,就算黄花鱼全都是鼓眼睛,为什么有的还吐出了内脏?”
其他的孩子也在一旁议论纷纷。有的说吐出内脏的鱼有病,有的说它可能中了毒。
站在他们背后的老师说:“都别争啦,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他要做什么实验?是不是再撒网打捞一些黄花鱼,重新仔细观察比较一下?
老师微微一笑,拿出两个厚重的玻璃瓶说:“就用这两个瓶子做实验吧。”
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讨论黄花鱼鼓眼睛和吐出内脏的问题,和玻璃瓶有什么关系?
一个孩子猜,老师是不是要用玻璃瓶子捞鱼?
另一个孩子猜,老师是不是要变魔术?
老师用绳子把两个空瓶子拴得紧紧的,从船边慢慢放下水。一个瓶子盖得紧紧的,另一个却没有瓶盖。这是老师的疏忽,还是另有文章?
大家想,老师不会骗人,也不会疏忽大意,其中必定另有玄机。
老师没有说话,把两个瓶子同时放下水,放得很深很深。过了一会儿,提起来一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塞紧瓶盖的瓶子已经破碎了,另一个没有瓶盖的却是好好儿的,一丁点儿也没有损伤。
孩子们想,问题一定出在瓶盖上。可是谁也不清楚其中的道理。
老师这才不慌不忙慢慢讲给孩子们听。
他解释说:“这是海水压力造成的。为什么塞紧瓶盖的瓶子破了?因为瓶子内外的压力不一样,在外部压力影响下,瓶子就被压破了。没有瓶盖的瓶子,内外压力一样,当然就不会破。”
啊,说来说去原来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根本在于海水里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老师接着说:“海水压力比空气压力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海水,要比空气重上千倍。海水每深10米,压力几乎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请你们仔细算一下,在深深的海底,压力有多大?”
答案很快就算出来了。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是11034米,那儿的海水压力几乎达到了1200个大气压。每平方厘米面积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2吨重物产生的压力!如果没有保护措施的人冒里冒失到那儿去,必定会被压扁了。
塞紧的瓶子放下水,一下子破碎了,也是这个原因。没有瓶盖的瓶子,里外的海水压力一样,当然就不会破。
黄花鱼鼓眼睛,和两个瓶子的实验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不说了,闭紧嘴巴让大家仔细想。
想呀想,有的孩子越想越糊涂了:瓶子是从上面放下去的,一个瓶子因为受不了深处的巨大压力,一下子破碎了。黄花鱼却是从下面捞起来,怎么会鼓起眼睛,吐出肚子里面的内脏?
一个孩子想,这必定也是压力问题。
另一个孩子猜,黄花鱼习惯了在深处生活,一下子捞出水面不适应,是不是也产生了内外的压力差?
“说对啦!”老师点点头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包括黄花鱼在内的深水鱼类,出了海面后,因为体内的压力比外面大,所以才会鼓出眼睛,把内脏都吐出来了。”
噢,明白啦!海水是有压力的。生活在不同深度的鱼儿,承受的压力不一样。一旦深水鱼被捞起来,哪怕不出水面,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它们也会像塞紧盖子的玻璃瓶破裂一样死掉。这岂不可以算是被“淹死”的鱼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