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与生育行为的线性结构模型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全国“人口控制与社区发展24县试点网络”的终期评估问卷资料,运用统计手段构造社区发展与人1:/控制的线性结构模型,说明社区基础设施、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基层民主与群众参与等社区特征对生育行为现代化产生牡立影响,并描述其具体影响的途径。同时,本文也尝试探索宏观政策变量、微观家庭变量和社区中观变量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未来社区发展与人口控制一体化的深入开展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其他文献
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定量描述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本文应用定量描述方法,描述了辽宁省各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本文利用《199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科北京地区数据,对企业职工需求层次及其实现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以期回答为什么有的企业有很强的凝聚力,有的企业管理涣散,有的企业职工积极肯干,而有的企业则出现怠工等令人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结论和相应的建议。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流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双重作用。合理的人口流迁,极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不合理的人口流迁,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农村人口流迁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少其消极作用,关键在于人了流迁的合理化。
男孩偏好在中国普遍存在,早已为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然而,究竟已生子女的性别对生育率产生了多大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定量的回答。本文利用抽样调查的资料,应用寿命表分析及Arnold-指标方法,定量计算了妇女已经生育的子女的性别对妇女以后的生育行为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有无理论支撑?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抽泉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心理、交往、文化化等全面发展需要为宗旨;以人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逐步实现由物化资本为主向人力资本为主的转移;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基本模式,相应的理论体系为垒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发展论。
1980年开始,人口教育正式进入了中国普通中学的课堂。10年的实践证明,人口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5所农村地区人口教育试点中学和非试点中学1982~1986届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婚育行为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说明了人口教育对转变学生人口观,婚育观,对规范他们的婚育行为、自觉执行人口政策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证明,在中学普及人口教育是推动我国人口转变的前期工程。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项目于1992年对中国10省市所作的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资料,对城乡家庭的育前和育后生育意愿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城乡家庭生育前后生育意愿的不同特征,探讨了影响其特征的有关目素,以及它们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联系。
目前,中国乡一城劳动力迁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然而现有的西方关于乡一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或因其重要假设币能在中国得到统计验证(如两部门模型),或园其理论未能形成系统体系(如三部门学说),似乎均难以为中国现阶段乡一城劳动力迁移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有鉴于此,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两阶段乡一城劳动力迁移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