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多点切入实施美育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近些年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上、人格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点与亮点。这同时又与科学实践证明相吻合: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其浅近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个体审美心理;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完善个体人格。因此,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多点切入实施美育。
  
  一、实施美育的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具有体验性、自发性、主动性、享乐性等特征,所以学校的审美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而必须采取诱导方式。亦即教师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把学生诱导入自由主动的审美境界,让学生在自由的审美过程中自己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某种愉悦,在内心呼唤起某种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自觉自愿地投入受教育过程。
  
  二、实施美育的途径
  
  (一)创设审美教育的环境
  审美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着审美教育的质量。因此,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语文课堂是审美教育中最系统、最直接的教育领域,更适合创造一个独特的美育环境。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授业传道、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克服狭隘专业教育的弊端,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全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结合当代学生知识结构实施美育
  在校学生的美育课主要是通过文学来实施,学生们通过学习中外文学,结合现实生活,讲解文艺美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够透过形象逐步深入理解艺术典型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在复述和传达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中,运用想象力和理解力,表达艺术形象的审美意义。
  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美育应以科学知识为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本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由现代延伸到古代,由国内延伸到国外,将美学概念的阐述和艺术作品的鉴赏,与社会、历史、民俗、地域、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调动学生的全部文化知识和人生体验,接受审美教育。通过古今中外美的本质,以及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吸引学生步入美的殿堂。
  (三)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实施美育
  职高学生的美育,应根据青年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青年的活动动机比较清楚,从对学科的兴趣,开始转变为对本学科的相关科学的兴趣,同时又开始阅读各种科学读物。此时学生的兴趣有明显的选择性,富于幻想,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世界观已开始形成。而他们的情感也更加稳定、深厚,并且善于控制,比较含蓄,情感和表情的关系趋于复杂化。这时期的意志,也表现在果断、勇敢等方面。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实施美育课时可以通过诵读经典、讲解文艺美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们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把审美规律自觉地运用于审美实践,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人生。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并把它带入审美教育过程中,使之向审美方向发展。另外,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使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化,非常容易起到引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避免审美教育的单调和模式化。
  
  三、审美教育的意义
  
  美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审美教育的完善人格作用。如今,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也不单单起到了完善人格的作用,同时对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也起到了无可厚非的作用。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认为《诗》可以启发人的思想、感染人的情操,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中观察“风俗之盛衰”,可以借此交流情感,加深宗法制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还可以通过它倾诉对时政流弊的怨悱愤激之情。通过《诗》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开辟一条互通信息的渠道,从而发挥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我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作用最早的系统表达。
  显然,儒家的这些审美教育是在中国农业经济、文化背景不发达的条件下提出的,可能已经不合乎当今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审美教育的内容、方式及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对审美教育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已不再把美育与伦理、政治混同在一起了,而审美教育也已获得了独立地位。但是,从社会层面看,审美教育陶治情操,美化风俗,改变社会风气的一般作用是没有改变的。它沿袭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受用的。
  因此,学校的语文教育加强实施美育,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对社会安定团结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今社会教育是多形式、多元化的,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尤其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始至终都肩负着历史使命,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不仅追求唯真、求实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追求唯善、求美的人文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点切入实施美育,是实现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真正达到至善至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其他文献
处于信息社会的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搜集、提炼、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的实践能力;如何采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在普通中学的运用实践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本人尝试了一堂题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的网络教学课,现将课堂实践与思考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借助网络,拓展视野,创设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534页2005年5月第5版)中,对“秀色可餐”的注释: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26页2002年1月第1版)中。“
<正>很多年没有去过苏州了,白墙黛瓦的颜色已渐渐褪去,小桥流水的印象也淡淡模糊。这次从南通绕行苏州坐高铁回京,顺道在苏州一日访古。其实,仅仅是不想被滚滚的人流淹没,仅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较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一个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
<正>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恩爱夫妻,更是亲密战友、革命伴侣。他们在革命的征途中留下许多合影,而周恩来生前最喜欢、最珍爱的是1940年在重庆时拍摄的合影。 1939年5月初,日机狂
随着计算机尤其是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00kV变电站的区域集中控制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河北南网500kV变电站“集中监控,少人值班”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提出,使沧西500kV
我国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贯彻“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进行多方面、多环节的综合治理。下面根据当前腐败活动的现状,提出五条反腐败的对策措施,简称为
妇女成才是全社会极为关心的问题。社会发展到现在,已为妇女成才创遣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妇女的成才还是面临着重要的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
随着我国新一轮投资增长热潮的掀起,经济增长不协调的问题又再度表现出来。《再论我国经济的协调增长》一文,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增长关系失衡的状况,提出通过控制经济增长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