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正确运用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才能把文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一、对实现意义建构的认识
建构理论对知识学习的观点:知识的学习分为“同化”与“顺应”,若把“顺应”比作房子框架的建设,“同化”就是对框架的充实。
元认知理论的相关知识: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这种调节活动通过“监测”和“控制”而得以实现。
结合两个理论,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分析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理论给我们“教”的启示。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有自己的原有认识。如力的学习,学生的原有印象是举重、提水等需要力,于是“力气”也成了学生对力理解的一部分。这样就产生有的人“力”(其实是力气)大,有的人“力”小,不同人的“力”不一样,“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等一系列前概念,干扰了新知识的学习。对此,我们就应该设置情境,使学生排除原有认知的干扰,而准确掌握新知识,这就是“顺应”的过程。但学生建立了“力”的一般概念之后,再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就是对“力”的一般概念的分化,使“力”的概念更加丰富具体,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元认知理论给我们“学”的启示。这是一个从“教学”到“自学”的过程,从“理解知识”到“内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检查,从而发现自己有没有出错,并矫正思路,使思维活动不断纠错并沿正确方向进行。在调节活动中,监测和控制互相作用,监测得来的信息会指导控制过程,而控制的后果又通过监测为主体所得知,并为下一次控制过程提供信息,这种循环交替推动着认知活动的进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综合以上对两个理论的分析,笔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了以下的图解(如图1)。
知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新知识“生长”的过程,也有元认知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同化”过程中,思维发展是线路①,在不断解决任务中,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加深了理解,并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新知识。在“顺应”过程中,思维发展是线路②,在利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激发求知欲,从而主动吸取新知识,寻求任务的最终解决,同时实现了对知识的初步掌握。
随着不断尝试新问题的解决,反复体验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使得新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成为认知结构中一个新的部分,并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为下一次的新知识学习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对“同化”“顺应”方式选择的思考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析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对不同内容的思维发展线路而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筛选方式(如图2):
同化理论认为,有意义遗忘不完全是一个消极过程,因为知识只有经过加工和组织,才能有效地保持在认知结构中。所以在课堂及时反馈中,学生的表现不错,但经过一段时间再去测试,由于原有的较巩固的观念(如限流式接法)替代新的较不稳定的意义痕迹(如分压式接法),产生遗忘性同化,知识的掌握又回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屡做屡错的原因。所以,对于这些知识点,要真正实现意义建构,思维的发展应为图1的线路②,通过设置一个很强的 “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如限流与分压)知识的掌握由同化改为顺应。
三、认知冲突的设置
下面,以“限流与分压电路”的教学为例谈知识建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已熟练掌握变阻器的限流式接法,这既是继续学习分压电路的良好铺垫,也是干扰分压电路学习的困难所在。打破思维定式的关键就是布置一个限流式接法不能解决的任务。“测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的任务是描绘完整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而限流式接法只能画部分曲线,达不到实验要求。
仪器选择:市面上的小电珠主要有“1.5V,0.3A”“2.5V,0.3A”“3.8V,0.3A”“4.0V,0.7A”“6.0V,0.75A”“6.3V,0.25A”这六种,滑线变阻器主要有“5Ω,3A”“10Ω,2A”“20Ω,2A”“50Ω,1.5A”四种,从理论上来说,小电珠阻值大一些,滑线变阻器阻值小一些比较理想,考虑到学生的操作能力,电阻越小,灵敏度越高,越不易调节。最后选择了“6.3V,0.25A”的小电珠与“50Ω,1.5A”的变阻器组合,采用滑线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得到了以下数据(如下表)。
若采用限流式接法,实验中发现:即使滑线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小电珠上的电压也有2.45V,这时小电珠已经发光,无法完成实验任务。这个设置,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四、认知调节的实现
(1)学习的初始阶段:限流式接法中滑线变阻器是如何连接的?哪一部分电阻在起作用?要进行的实验有哪些要求?怎么设计电路去实现这些要求?
(2)遇到困难时的反思阶段:(如果成功)在这次成功的体验中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经验?(如果失败)原因在哪里?是电路连接问题还是电路的设计问题?对于滑线变阻器还有没有其他的接法?如何使被测量电路得到从零开始的电压?
(3)新知识的初步掌握阶段:分压式接法中滑线变阻器是如何连接的?哪一部分电阻实现了分压作用?与限流式接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两种接法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4)掌握新知识后的总结阶段:应用两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根据题目快速筛选方法?我能否设计几个题目来验证我所掌握的方法?在这个知识的学习中,我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要作出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2)学生设计电路并实验。引导学生按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可能作出的电路有以下四种(如图3)。
但实际中,出现最多的是图3-1(我对两个班106个学生进行了统计,作图3-1的有84人,作图3-2的有25人,作图3-3的只1人,作图3-4的0人)。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电路设计进行实验,并作出图线。
(3)形成认知冲突,诱发探究欲望。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电键一合上,小电珠就发光了,无论怎样调节滑线变阻器都无济于事。于是学生就会想:是哪儿出问题了呢?与元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电路结构上分析,寻求解决办法。
(4)主动探究,寻求解决方法。部分学生会从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分压知识想到,被测电路与滑线变阻器串联,总要分走部分电压,从而使小电珠的电压无法达到0伏,于是就会探索被测电路不分走电压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部分学生就会想到3-3或3-4的电路,并从理论上证明该电路的可行性。
(5)实验成功,初步掌握新知识。重新实验后,学生马上会发现新电路完全能解决实验的要求。在成功的喜悦中,重新审视限流式接法与分压式接法,分析两个电路的不同,实现了知识在头脑中的重组。
(6)在解决新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两个电路应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1:有一小灯泡上标有“6V,0.6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测量这个灯泡的 I-U图线,已知所用器材有:电流表(0~0.3A,内阻约1Ω)、电压表(0~15V,内阻约20kΩ)、滑动变阻器(0~30Ω,2A)、学生电源(直流9V)、开关一只、导线若干。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画出合理的实验电路图。
例2: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备用器材如下: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额定功率为0.5W)、电压表V(量程0~10V,内阻100kΩ)、电流表A(量程0~50mA,内阻30Ω)、电源E(电动势12V,额定电流2A,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电阻0~10Ω,额定电流2A)、电键及导线若干。为使测量尽量准确,应进行多次测量,请你画出电路原理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回顾两个接法的本质区别所在,并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类似电路提供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查。
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在遇到变阻器的连接问题时,都会从输出电压的范围上去思考接法的选择。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两个较接近、容易形成相互干扰的知识点,采用“顺应”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对相关性较高,前概念较少的知识点,采用“同化”的方法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中学)
一、对实现意义建构的认识
建构理论对知识学习的观点:知识的学习分为“同化”与“顺应”,若把“顺应”比作房子框架的建设,“同化”就是对框架的充实。
元认知理论的相关知识: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这种调节活动通过“监测”和“控制”而得以实现。
结合两个理论,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分析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理论给我们“教”的启示。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有自己的原有认识。如力的学习,学生的原有印象是举重、提水等需要力,于是“力气”也成了学生对力理解的一部分。这样就产生有的人“力”(其实是力气)大,有的人“力”小,不同人的“力”不一样,“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等一系列前概念,干扰了新知识的学习。对此,我们就应该设置情境,使学生排除原有认知的干扰,而准确掌握新知识,这就是“顺应”的过程。但学生建立了“力”的一般概念之后,再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就是对“力”的一般概念的分化,使“力”的概念更加丰富具体,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元认知理论给我们“学”的启示。这是一个从“教学”到“自学”的过程,从“理解知识”到“内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检查,从而发现自己有没有出错,并矫正思路,使思维活动不断纠错并沿正确方向进行。在调节活动中,监测和控制互相作用,监测得来的信息会指导控制过程,而控制的后果又通过监测为主体所得知,并为下一次控制过程提供信息,这种循环交替推动着认知活动的进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综合以上对两个理论的分析,笔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了以下的图解(如图1)。
知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新知识“生长”的过程,也有元认知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同化”过程中,思维发展是线路①,在不断解决任务中,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加深了理解,并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新知识。在“顺应”过程中,思维发展是线路②,在利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激发求知欲,从而主动吸取新知识,寻求任务的最终解决,同时实现了对知识的初步掌握。
随着不断尝试新问题的解决,反复体验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使得新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成为认知结构中一个新的部分,并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为下一次的新知识学习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对“同化”“顺应”方式选择的思考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析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对不同内容的思维发展线路而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筛选方式(如图2):
同化理论认为,有意义遗忘不完全是一个消极过程,因为知识只有经过加工和组织,才能有效地保持在认知结构中。所以在课堂及时反馈中,学生的表现不错,但经过一段时间再去测试,由于原有的较巩固的观念(如限流式接法)替代新的较不稳定的意义痕迹(如分压式接法),产生遗忘性同化,知识的掌握又回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屡做屡错的原因。所以,对于这些知识点,要真正实现意义建构,思维的发展应为图1的线路②,通过设置一个很强的 “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如限流与分压)知识的掌握由同化改为顺应。
三、认知冲突的设置
下面,以“限流与分压电路”的教学为例谈知识建构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已熟练掌握变阻器的限流式接法,这既是继续学习分压电路的良好铺垫,也是干扰分压电路学习的困难所在。打破思维定式的关键就是布置一个限流式接法不能解决的任务。“测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的任务是描绘完整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而限流式接法只能画部分曲线,达不到实验要求。
仪器选择:市面上的小电珠主要有“1.5V,0.3A”“2.5V,0.3A”“3.8V,0.3A”“4.0V,0.7A”“6.0V,0.75A”“6.3V,0.25A”这六种,滑线变阻器主要有“5Ω,3A”“10Ω,2A”“20Ω,2A”“50Ω,1.5A”四种,从理论上来说,小电珠阻值大一些,滑线变阻器阻值小一些比较理想,考虑到学生的操作能力,电阻越小,灵敏度越高,越不易调节。最后选择了“6.3V,0.25A”的小电珠与“50Ω,1.5A”的变阻器组合,采用滑线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得到了以下数据(如下表)。
若采用限流式接法,实验中发现:即使滑线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小电珠上的电压也有2.45V,这时小电珠已经发光,无法完成实验任务。这个设置,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四、认知调节的实现
(1)学习的初始阶段:限流式接法中滑线变阻器是如何连接的?哪一部分电阻在起作用?要进行的实验有哪些要求?怎么设计电路去实现这些要求?
(2)遇到困难时的反思阶段:(如果成功)在这次成功的体验中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经验?(如果失败)原因在哪里?是电路连接问题还是电路的设计问题?对于滑线变阻器还有没有其他的接法?如何使被测量电路得到从零开始的电压?
(3)新知识的初步掌握阶段:分压式接法中滑线变阻器是如何连接的?哪一部分电阻实现了分压作用?与限流式接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两种接法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4)掌握新知识后的总结阶段:应用两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根据题目快速筛选方法?我能否设计几个题目来验证我所掌握的方法?在这个知识的学习中,我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要作出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2)学生设计电路并实验。引导学生按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可能作出的电路有以下四种(如图3)。
但实际中,出现最多的是图3-1(我对两个班106个学生进行了统计,作图3-1的有84人,作图3-2的有25人,作图3-3的只1人,作图3-4的0人)。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电路设计进行实验,并作出图线。
(3)形成认知冲突,诱发探究欲望。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电键一合上,小电珠就发光了,无论怎样调节滑线变阻器都无济于事。于是学生就会想:是哪儿出问题了呢?与元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电路结构上分析,寻求解决办法。
(4)主动探究,寻求解决方法。部分学生会从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分压知识想到,被测电路与滑线变阻器串联,总要分走部分电压,从而使小电珠的电压无法达到0伏,于是就会探索被测电路不分走电压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部分学生就会想到3-3或3-4的电路,并从理论上证明该电路的可行性。
(5)实验成功,初步掌握新知识。重新实验后,学生马上会发现新电路完全能解决实验的要求。在成功的喜悦中,重新审视限流式接法与分压式接法,分析两个电路的不同,实现了知识在头脑中的重组。
(6)在解决新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两个电路应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1:有一小灯泡上标有“6V,0.6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测量这个灯泡的 I-U图线,已知所用器材有:电流表(0~0.3A,内阻约1Ω)、电压表(0~15V,内阻约20kΩ)、滑动变阻器(0~30Ω,2A)、学生电源(直流9V)、开关一只、导线若干。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画出合理的实验电路图。
例2: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备用器材如下: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额定功率为0.5W)、电压表V(量程0~10V,内阻100kΩ)、电流表A(量程0~50mA,内阻30Ω)、电源E(电动势12V,额定电流2A,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电阻0~10Ω,额定电流2A)、电键及导线若干。为使测量尽量准确,应进行多次测量,请你画出电路原理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回顾两个接法的本质区别所在,并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类似电路提供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查。
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在遇到变阻器的连接问题时,都会从输出电压的范围上去思考接法的选择。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两个较接近、容易形成相互干扰的知识点,采用“顺应”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对相关性较高,前概念较少的知识点,采用“同化”的方法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