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的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学习、生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耳聋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情绪反应强烈和不稳定性是耳聋学生心理的普遍现象。他们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的治安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作为特教工作者在教育活动时,应当使聋生的情绪自立得到提高与发展,使他们具有认知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情绪、自我激励的强烈动机、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和共感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他们的身心的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聋生也有着喜怒哀乐,聋生中的大多数孩子有着阳光心态,积极向上,乐观热情,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等等,他们还有一些健全人不及的地方,比如:专注、耐心、细心吃苦耐劳等。但由于听觉障碍,与健全人缺少沟通交流,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差,情感缺少含蓄性,很容易外露,高兴就喜形于色,不满意就垂头丧气,是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得不到满足,难以理解周围人们的思想,产生误会,发生冲突。教育孩子都是用语言来引导、提示、表扬、鼓励等,聋儿接收不到信息,只能凭眼睛的观察揣摩,难免理解错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对孩子品德、性格、心里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性格以及行为异常。聋生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教育观念落后,有的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他们只能提供日常的生存需求。
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对聋儿疏于管理、过于严厉简单粗暴、过于溺爱放纵。导致了聋哑儿童几种明显的心理现象:疏于管理的聋儿,从其他孩子的身上学到了一些粗俗,行为乖张,小偷小摸,不讲卫生,无理取闹等不良习性;过于严厉,简单粗暴的家庭的聋儿,对周围的人有莫名的恐惧,非常自卑、孤僻、寂寞与人交流交往有一定的困难;过于溺爱放纵的聋儿,无所畏惧,无法无天,不受规矩纪律的约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和事,表现得非常冷漠,不包容,霸道,不会和同学相处,不参与一些活动等。而且,聋儿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时,家长的态度表现也是延续着一贯的做法。聋儿来到学校,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也就把责任交给了我们。在学校里有些聋校的教育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只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上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心理疏导。虽然用校规校纪来约束限制规范聋生的日常行为,但太笼统,效果不好。
二、目前聋生在校期间心理问题的几大表现
①有抑郁倾向的:比如有的聋生在某一段时间,体验不到愉快,情绪抑郁,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去关注。②有暴力倾向的:平时生活中缺少爱,因为某事自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引发脾气暴躁,易怒,打架,动作不知轻重,或故意严重破坏公物。③有性骚动倾向的:聋生大多性早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片面,道德约束力差,加上现在电视、网络的刺激,出现早恋、早孕现象。④有厌学、逃学,离家离校出走倾向的:特校封闭式管理,业余生活单调,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社会不良聋人的滋扰,时常有聋生离校离家出走。⑤还有猜疑心理、焦虑心理、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的……
三、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针对聋生心理状况,需要教师关爱聋生心理健康,让聋生在师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目前有些人认为特教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这对聋生非常不公平,走进聋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多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引导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首先,要热爱学生,宽容学生。陶行知说过:“爱是教师的灵魂”。爱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特别是特校的教师,教师把爱融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鼓励的眼神随身带,将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位聋生,让和蔼的微笑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及时伸出你的拇指加上和善的目光,温馨的笑脸。其次,要淡化“师道尊严”。健全人之间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以平等为基础,聋生由于强烈的自卑,认为看不起他,不会尊重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热情,常以微笑面对学生,鼓励注视每一位学生,以赞美激励学生,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喜欢上教师,愿意与你交流沟通,真心接受你的建议,提示、批评等。再次,恰当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引导,教会聋生用恰当的方法宣泄,保持心理健康还要学会适度控制情绪上的躁动,教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踢球、跳舞、画画、找朋友聊天等。最后,鼓励交往。聋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聋生会有相对高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被排斥的聋生和被忽略的聋生孤独感、自卑感会更为严重。组织有益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消除不良情绪,宣泄压抑的情绪,会使聋生的心境得到缓解,心理平衡能逐步得到恢复,增强自信心,同学之间也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伙伴朋友关系,教会聋生找朋友,建立健康的友谊,助人为乐,进一步教给聋生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创造机会让聋生参与社会,在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聋生自然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丰富的世界,要走进这个世界去探索她的奥秘,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对于特效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更需要我们有超越父母的能力、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呵护、陪伴。
一、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聋生也有着喜怒哀乐,聋生中的大多数孩子有着阳光心态,积极向上,乐观热情,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等等,他们还有一些健全人不及的地方,比如:专注、耐心、细心吃苦耐劳等。但由于听觉障碍,与健全人缺少沟通交流,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差,情感缺少含蓄性,很容易外露,高兴就喜形于色,不满意就垂头丧气,是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得不到满足,难以理解周围人们的思想,产生误会,发生冲突。教育孩子都是用语言来引导、提示、表扬、鼓励等,聋儿接收不到信息,只能凭眼睛的观察揣摩,难免理解错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对孩子品德、性格、心里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性格以及行为异常。聋生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教育观念落后,有的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他们只能提供日常的生存需求。
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对聋儿疏于管理、过于严厉简单粗暴、过于溺爱放纵。导致了聋哑儿童几种明显的心理现象:疏于管理的聋儿,从其他孩子的身上学到了一些粗俗,行为乖张,小偷小摸,不讲卫生,无理取闹等不良习性;过于严厉,简单粗暴的家庭的聋儿,对周围的人有莫名的恐惧,非常自卑、孤僻、寂寞与人交流交往有一定的困难;过于溺爱放纵的聋儿,无所畏惧,无法无天,不受规矩纪律的约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和事,表现得非常冷漠,不包容,霸道,不会和同学相处,不参与一些活动等。而且,聋儿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时,家长的态度表现也是延续着一贯的做法。聋儿来到学校,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也就把责任交给了我们。在学校里有些聋校的教育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只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上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心理疏导。虽然用校规校纪来约束限制规范聋生的日常行为,但太笼统,效果不好。
二、目前聋生在校期间心理问题的几大表现
①有抑郁倾向的:比如有的聋生在某一段时间,体验不到愉快,情绪抑郁,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去关注。②有暴力倾向的:平时生活中缺少爱,因为某事自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引发脾气暴躁,易怒,打架,动作不知轻重,或故意严重破坏公物。③有性骚动倾向的:聋生大多性早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片面,道德约束力差,加上现在电视、网络的刺激,出现早恋、早孕现象。④有厌学、逃学,离家离校出走倾向的:特校封闭式管理,业余生活单调,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社会不良聋人的滋扰,时常有聋生离校离家出走。⑤还有猜疑心理、焦虑心理、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的……
三、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针对聋生心理状况,需要教师关爱聋生心理健康,让聋生在师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目前有些人认为特教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这对聋生非常不公平,走进聋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多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引导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首先,要热爱学生,宽容学生。陶行知说过:“爱是教师的灵魂”。爱学生就是教师的天职,特别是特校的教师,教师把爱融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鼓励的眼神随身带,将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位聋生,让和蔼的微笑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及时伸出你的拇指加上和善的目光,温馨的笑脸。其次,要淡化“师道尊严”。健全人之间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以平等为基础,聋生由于强烈的自卑,认为看不起他,不会尊重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热情,常以微笑面对学生,鼓励注视每一位学生,以赞美激励学生,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喜欢上教师,愿意与你交流沟通,真心接受你的建议,提示、批评等。再次,恰当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引导,教会聋生用恰当的方法宣泄,保持心理健康还要学会适度控制情绪上的躁动,教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踢球、跳舞、画画、找朋友聊天等。最后,鼓励交往。聋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聋生会有相对高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被排斥的聋生和被忽略的聋生孤独感、自卑感会更为严重。组织有益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消除不良情绪,宣泄压抑的情绪,会使聋生的心境得到缓解,心理平衡能逐步得到恢复,增强自信心,同学之间也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伙伴朋友关系,教会聋生找朋友,建立健康的友谊,助人为乐,进一步教给聋生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创造机会让聋生参与社会,在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聋生自然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丰富的世界,要走进这个世界去探索她的奥秘,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对于特效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更需要我们有超越父母的能力、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呵护、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