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s)对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创新的启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旨在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慕课”实现“翻转课堂”,将学习者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互动相结合,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慕课”这一教学形式,能充分发挥“慕课”的特色与优势,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切实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慕课 人文素质课程 人才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课程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为教学内容,旨在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修养等,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基本教学目标,同时还应突出能力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类研究性项目为载体。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融入“慕课”这一教学形式,凝练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文化素质课程的改革方向与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从根本上突破以往的说教式、纯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项目的设置和考核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做起。行动导向型、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切实地将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贯穿于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环节,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双重目标
  指导教师在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并非单一的灌输和复制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以激励性、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因势利导,共同讨论。以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带动和激发学生去获取课堂以外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范围,并在拓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性的获取知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发现自身知识领域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项目的完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学相长,实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双重目标。
  2.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锻炼专业技能相结合
  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去获取信息、筛选有用信息并处理。同时,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通过研究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估、完成等环节,引导学生走进各类实践场所如文化遗址现场,从中寻找问题并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在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个性品质、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和培养。
  3.考核环节,积极探索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体系中,强调科学性与导向性、公正性与多元化、以学为本与整体性,使得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更好地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做好准备。在文化素质课程的考核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小结,要求学生在课题等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地完成各个项目目标,分阶段地进行自我总结,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采用知识结构阐述、课题汇报、学习心得体会介绍、学习研究方法推见等考核方式,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慕课”教学形式适用于人文素质课程
  “慕课”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讨论、实践互动”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互动、作业测验、学习体验、课程考核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在线上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程的在线视频,这些教学视频大多简短模块化;在线下讨论、实践互动环节,针对观看视频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课程汇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并激发进一步的思考。在完成课程学习的整个流程后,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通过考核即获得学分。
  1.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性获取人文知识
  人文素质课程以内涵丰富的人文基础知识体系为教学内容,“慕课”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既相对全面系统又相对专一精炼地浓缩人文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地结合自身知识短板获取信息和扩容知识量。构建“慕课”时,教师将全部教学内容模块化,核心内容以每段10~15分钟的短小视频为主,学生看完教学视频后完成每个教学模块后设置的测试题,按照步骤完成所有线上教学内容的学习。“慕课”是碎片式学习重要的内容来源,使得知识能够实现结构化前提下的碎片化。
  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慕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某一模块的教学视频、完成习题以进入下一模块,以类似于网络游戏通关的形式完成在线视频学习,遇到问题,可以在线通过课程论坛、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与同学者、老师交流互动。“慕课”在课程设计上将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嵌入了交互式的问题设计,如课堂提问、讨论等,采用同学之间相互解答、相互评分,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推进教学,并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利用一些大众化的网络社交平台,促进学习者相互交流、答疑解惑、分享学习体验和心得,形成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社区。线下的互动交流、实践环节则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的深度探讨。“慕课”突破了知识灌输的传统式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为自主性的主动探究。
  3.“慕课”的大数据平台便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慕课”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教师可以从各教学环节中获取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相对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获知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学习特征和思维模式,一旦发现进度过慢、缺乏论坛互动、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并及时干预。另一方面,通过“慕课”的大数据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沟通方式,如在合理范围内灵活机动地调整线下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时间,在见面互动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主题汇报、分组讨论等,从而保障学习效果。   三、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创新引入“慕课”
  1.“慕课”的引入拓宽了人文素质拓展课程范畴
  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基本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相关性人文素质教育三项核心内容,以公选课、限选课等形式开设。拓展课程的设置,可以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学生可以结合兴趣爱好,通过各类“慕课”平台,选修各高校的精品“慕课”课程,充分利用了优质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2.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将“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相结合
  在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慕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施行动导向型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交互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基于微视频与交互练习的知识图谱式学习路径摆脱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基础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双重教学目标。根据各类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适当调整传统授课和“慕课”形式的比例,如以人文知识普及为主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加大“慕课”教学形式的课时比重;在以培养人文应用能力的课程中,可适度加大传统教学形式的课时比重。相比较而言,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要求更为迫切,还可以包括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公共意识和自律自谦精神等。
  3.人文素质课程融入“慕课”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人文素质课程融入“慕课”形式,需要任课教师做好各方面的教学设计。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主题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来串联完整的教学内容,“慕课”要求其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及高度精炼化,因此以历史发展脉络、关键人物和事件、文化要素等为线索衔接好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编织具有活性的知识网络,实现整体性又保持各主题的完整独立。第二,“慕课”的“翻转课堂”是实现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课堂外的知识内化这两个阶段的“翻转”,学习者通过视频预先学习,再由任课教师见面课上引导开展问题探讨、交流与答疑,实现知识内化,极大地考验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正如edX主席Attnang Aganeal所说:“慕课学习需要学生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人文素质课程融入“慕课”还需结合项目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研究项目,学生组成团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文化采风、历史追寻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承担项目的调研、分析、研究各项工作,最终以团队汇报的方式做好项目评估工作,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在文化素质课程的延续实施中,通过组建各类研究小组参与、承担相关研究性课程、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自主性学习,进而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人文素养。第三,在课程考核方面,结合“慕课”的在线考核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式,既有知识点考查的在线考试,也包含有面对面的评价考试。在“慕课”学习环节中的分项目实施,要求学生对研究内容与进展做汇报,指导教师作出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重点。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获得学生对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和进展速度等。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完成阶段,通过学生的总结性汇报,指导教师考查学生对课题和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完成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职业技能提高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进一步诊断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4.人文素质课程融入“慕课”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考验
  “慕课”这一教学形式的“翻转课堂”是将课堂从讲授知识的场所升级为问题讨论、知识探究、思想碰撞的场所。任课教师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传道者转变为答疑解惑、思想讨论的组织者。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任课教师要改变思维模式,主动学习和研究“慕课”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同时还要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掌握“慕课”的运用流程和操作方法。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他们大多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出身,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设备运行和管理技术是薄弱之处,因此,需要提升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等。其次,教师还要加强教育改革研究,接受教育新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还要提高科研能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慕课”,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重提升。第四,“慕课”要求任课教师由讲授者向开发者转变、由组织者向管理者转变、由本位者向引领者转变,因此,任课教师还要提高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适应新一代的学生群体。
  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慕课”的融入,同时也只有充分结合各类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吸纳“慕课”形式,才能发挥其效果,而不是拿来主义的简单运用。
  参考文献:
  [1]顾旭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7,(07):136-137.
  [2]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2-3.
  [3]张春平.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10-12.
  [4]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01):4-15.
  [5]李晓衡,王莉芬.普通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及效果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11,(02):95-97.
  [6]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06):53-63.
其他文献
摘要:大概是因为长期接受型的教学,使许多学生无形之中已把自己当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事实上,早已失去了其应有的个性,从不同程度上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依赖性。所以,我们数学课的教学,应注重服务于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大胆提问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数学课堂 个性培养 独立思考  一、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亲自发现和验证教学概念、公理并总结规律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前30min静脉预输注6%羟乙基淀粉对患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硬膜外阻滞麻醉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分析华蟾素注射液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食管癌化疗组
目的:探讨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变化情况,以了解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27例妊娠期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为A组,同期的27
先秦时期中原各国没有龙凤相斗的传说,在楚人的艺术作品中,龙风相斗却是屡见不鲜的题材。楚人在移植东夷族的龙凤图腾时,按照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行了改造,刻意保留了凤
鞋的历史源远流长。鞋起源于何时?又由谁发明?无从考证。民间有伏羲氏发明了在围捕猎物的时候,用兽皮裹住自己的脚,以防止磨破割裂,同时也能保暖,从而产生了鞋的传说。历史也表
中动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对事物某一方面性质的判断,其生成的逻辑基础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往往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即某种动作的参与。中动句的基本形式特征是施受不对称,即句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迅速风靡全球,它的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教师讲解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加重了学生课后消化吸收的负担。在剖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和需解决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对翻转课堂在医学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给病理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启迪。  关键词:翻转课堂 医学病理学 教学改革  病
探究UTT的类型、模式、结构和机制,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问题。根据学校类型、组织形式、课程或学科类别以及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等特点,UTT的类型分
"编辑学者化"在出版界讨论了很多年,是学术期刊面临的永久性课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稿件评审环节的要求、学术期刊发展的专业化取向要求编辑开展科研工作,而且学术期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