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用工荒的成因分析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工资水平、农民工结构、机会成本、社会地位及用工时间等方面分析了用工荒的原因。
  [关键词]用工荒;工资水平;农民工结构[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109-02
  1 较低的工资水平导致
  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个比较优势,由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普遍维持的一个较低水平,我国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也曾一度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推动。根据浙江省宁波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料显示:通常情况下,只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均会大规模雇用低成本的外地农民工,工资600~800元/月(2004年),工作时间通常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而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确认2004年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为18689元,相当于每月1557.42元。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水平。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一度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和“制造基地”,同时也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它们纷纷将制造基地从本国转移到中国。来自商务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全球500强已有480家在中国投资建厂,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地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近年来,先期进入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外资生产企业,许多都遇到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跨国公司选择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例如由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成本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且基础条件比较好,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为了需要,将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事实上,中国已成为越来越多日本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重点地区。当然,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增长。2011年,多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21.2%,10 多个城市最低工资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薪资水平虽然上扬,但工资的涨幅没有物价提高的多。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虽然每年增长近12%,但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如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农业等中国大部分产业的薪水依然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涨,还使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出现了下降。根据教育部《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课题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外来工平均月工资为1677.8元,比2008年增长了70多元,但月平均开支却比上年的850.8元增加了83.92元,实际收入相对下降。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劳动力价值即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和别的商品不同,在这种价值的决定上含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要素,不过在一定的国度,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总是一定的。生产劳动力必要的生活数据的总和,必须包含补充员——劳动者的儿女——的生活资料。从珠三角地区2009年外来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来看,每月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就所剩无几了(1677.8-850.8-83.92=743.08)。这样低的可支配收入,不仅无法维持劳动者一家人在城市中的生活,即便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显得杯水车薪,如果其再生产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等费用的话,这样的实际收入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所以,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很多的农民工不选择外出打工的方式,导致很多省份频频出现的用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
  从2005年起,我国对农村相继实行了减免农民的农业税、取消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的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并且连续多年都出台涉及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民工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和就业的收入要比原先增加很多,加上他们在家乡的生活成本要远低于在外打工的生活成本,降低了他们外出打工的依赖性。另外由于国家“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等战略举措的不断推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很多的企业也开始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也分流了不少原本想到东部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样一来,导致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提高了,这也成为不少省份出现用工短缺的原因之一。
  3 农民工外出打工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地位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市民与农民的区别。这种区别使市民从制度上获得了比农民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大量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由于身处城市但无法获得相应的城市户籍,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在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另外,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户籍制度形成的福利差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从事的一些低技能高体力的简单劳动。加上很多城市管理者仅仅把农民工看作匆匆过客,实行“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政策,使一些市民形成一种天生的 “优越感”,客观上形成了对农民工“歧视”。农民工不仅没有集体谈判确定工资的实际可能性,而且还享受不到本地区的市民化待遇,更要忍受当前户籍制度的羁绊。对于农民工而言,在缺乏正常的劳资谈判机制的前提下,“用工荒”其实就是农民工用脚投票,争取更高工资和更好福利待遇的一种方式。
  4 农民工结构发生了改变
  当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80后、90后农民工的大量涌现,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之后,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已成为中国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年的数据显示,这一部分人已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力量。   与他们的长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务农的经历,他们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因为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形成了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三高一低”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他们对外出打工也有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独立、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少城市给他们提供的依然是苦、累、脏,但挣钱却很少的工作岗位,与他们的需要相差甚远,许多企业找不到合适低廉的劳动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5 一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过长导致
  2010年,中国劳工观察(CLW)通过对广东省和江苏省46家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调查表明:在87%的被调查工厂中,工人每天加班的时间超过3小时或每周不能保证一天休息。没有一家被调查工厂的工作时间符合法定限额。在所调查的工厂中,月加班时数在100小时以上是常态,有的工厂月加班甚至超过200小时。造成工人超长时间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利润率低,低廉的劳动力是其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工厂为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只有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最大化地利用劳动力,才能保证或扩大自身的利润。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北京、江苏、广西等11个省、区、市餐饮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状况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劳动时间超长的问题。调查表明,他们之中只有45.3%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的只占9.9%,绝大多数每周工作6天,比例达71.7%,有16.8%的人每周要工作7天。总体上,有90%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每周工作6天成为业内的常态,且大部分企业没有相应的工资补偿。一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过长,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使很多人选择离开,带来了企业新的用工荒问题。
  用工荒问题客观上给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给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契机。用工荒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一些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发展转型。这些问题需要另外分析。
  综上可知,我国出现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资水平低、劳动时间长、社会地位低、机会成本高、用工结构发生改变等形成的。所以应从提高工资待遇、合理规范劳动时间、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入手解决用工荒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静宇.用工荒蔓延[N].中国经济时报,2013-11-11.
  [2]成展鹏.安徽缺工人数达25万节后打响“抢工”大战[EB/OL].中国新闻网,2011-02-13.
  [3]辛灵.多地再度上调最低工资“抢人”,2011年的“工荒”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N].南方都市报,2010-12-29.
  [4]张浩斌.经济学视角下的“用工荒”问题剖析[J].经济论坛,2011(4).
其他文献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学不能用”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本文基于与毕业生的交谈,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特点、就业单位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寻找原因,为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与思路,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不能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对涉“病态企业”执行案件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对执行不能转破产的实现路径进行思考,以期探索出一条执行与破产“双赢”道路。  [关键词]执行不能;破产;强制执行;病态企业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52-02  1“病态企业”中的执行困境  债务人镇江某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皮业公司”),现公司已停业,并“人去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研发的影响因素,利用1995到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21个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研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行业总产值、R&D经费及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R&D人员投入对医药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对部分行业的成果产出贡献较小。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6
期刊
[摘要]本文以滁州市居民为调查对象,以“3D产业了解程度”、“3D产业需求程度”、“经济承受能力”以及“3D产业的现有问题”为线索,了解居民对3D产业相关问题的回答,使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3D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及进一步的扩大3D产业市场,吸引消费者,提供现实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3D产业;3D市场;调查报告;娱乐消费;经济承受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厦门市2003—2010年的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对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厦门市房价和地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短期内房价和地价具有互动关系、长期内地价决定房价的结论。并由此建议针对厦门市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供给政策,兼顾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和
期刊
[摘要]社区支持农业(CSA)是构建都市社区消费生态化和可持续的一种模式。国外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发展经验和文献表明,CSA社区有着利于CSA模式可持续经营的成员高参与性等社区特征,但此类特征尚未被国内生态都市和社区研究文献深入讨论。本研究基于社区要素理论和消费者参与机制理论,探讨了对CSA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起重要作用的社区特征因素,得出一套可较好甄别可持续经营CSA模式的社区的市场细分因
期刊
[摘 要]基于产学研合作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展区域技术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通过引进科研单位、转移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建立研发创新平台等实现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科研创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烟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科技支撑体系。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烟台经济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县域经济的概念地位和作用入手,就乌兰察布县域经济的现状、优势及制约因素作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发展乌兰察布县域经济的战略规划和路径选择。为乌兰察布发展县域经济提供理论思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乌兰察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5-02  1 县域经济的地位及作用  县域经济既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又
期刊
[摘 要]我国各地统一按照当年实际缴入地方国库的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当年从地方国库中实际支付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等相关成本性支出项目后,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这是对水利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有效解决了宁德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长期紧缺的短板问题。  [关键词]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农田水利建设;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目的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可以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途径。以山东涂镀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调查问卷与采访两种调研方法取得数据,并运用SPSS来分析所得数据,从而总结出人力资源是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能为企业的营销提供竞争优势:①企业要有员工培训体系;②企业要有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③企业要加强内部交流,使上下级,平行部门能够无沟通障碍,并为这种沟通建立平台。  [关键词]人力资源;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