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之外的“境象”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9号,作为新加坡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之一,展览 “镜中之境,像外之象”—新加坡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经由策展人冯博一与陆新根据对新加坡艺术生态实地考察后,邀请了15位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与展览。
  展览由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带公众入场,其他作品围绕身体·社会、语言·叙事、境遇·比附、视觉·修辞四个方面为线索,展开“镜像”之外的“境象”之中的叙事诠释:其中作品《开国大典计划》是艺术家何子彦专门为此展览创作的作品,在苏州完成。作品以大家熟悉的中国著名艺术家董希文1953年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为蓝本,定制成209块游戏拼图,并一一编号,在现场观众可以取走任意一块,进行详细登记,并被要求一年后要将拼图归还给艺术家,以恢复拼图的完整原貌。艺术家用这种互动的方式展现图像出现的空位,观众按照艺术家规定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参与,呈现了整个展览过程中图像不同的碎片化视觉缺失,这也是艺术家在“互为图像”关系上对原作的一种结构,而一年后,被取走的拼图或破损、或丢失、或保留就不得而知。
  而作品《黑色森林》系列则运用了宏大的叙事题材,整个作品由油画《动物遗骸》、《死去的树》及装置《木炭》三部分组成,大块的黑色色块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毁灭、窒息的感觉,站在作品面前,仿佛置身于被燃烧过的森林中,残存的动物遗骸,横七竖八烧毁的树木,无一不是在警示着人们过度贪婪的开发欲。 直观地后果呈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知在“镜像”内外的这种呈现,是否能唤起人们的觉醒?(许晶)
其他文献
据市场情报公司和拍卖平台网数据显示,全球艺术市场在第一季度遭受打击,与2012年相比销售额下降7%。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市场在2013年头三个月的销售额下跌了50%,不过在隧道尽头仍出现了曙光。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日前报道称,不仅英美两国的销售额增长,而且也许将中国剔除在外还为时过早。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艺术的渴求帮助两位中国艺术家攀上了截至2012年的10年间的畅销榜榜首,同时去年该榜前10
期刊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  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  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的确,如今的忻东旺在画坛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而他得到学术界明显关
期刊
声音持续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耳朵。其中大部分都如同清风过耳,因为我们没有在聆听。聆听只有在我们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并主动与之形成关系时才会发生。我们听到声音,然后调动我们的智力、情感、记忆以及其他机能。“听”是个物理过程,“聆听”则是心理行为。当我们对声音进行聆听时,便开始了从中生成意义的过程。如果我们聆听的方法恰当,好奇心就会被唤起,我们便会开始对声音提问—不单是普通的关于发声体的问题,还有关于声音本
期刊
一些事情一些人可以说成是一种记忆。或许记忆难以用数量去权衡,但是可以在意识的边缘加以平衡。有时候记忆是一种声音,有时候记忆是一种气味,将人带入一个似乎被遗忘很久的地方。不管触发的因素是什么,一些记忆可以让人走向更深的理解的空间,或者重新体验曾经有过的经历。  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尽管我们一直相信大脑具有照相机般的视觉处理功能。然而照相机所构成的一张真实的照片,的确可以让我们分拣出曾经
期刊
“一个真实的哲学思想并不需要遵循一个内在的概念从自身编织蛛网,它恰恰是对某一外在真理事件(政治、科学、艺术或爱)的搅动反应,努力要描述的是这个事件的状况,以及对它的忠贞。”  —齐泽克  《教父》之所以在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在这个充满暴力和仇恨的故事中,最终的落脚点和最初的驱动力都是爱,父子之爱与兄弟之爱。老舍先生也曾说过,他想写一出悲剧,里面充满着笑声。由此可见,当技术和媒介不再是限制创
期刊
5月,香港遍地吹起艺术热,不仅是亚洲,更成为了全球当代艺术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拍卖行代表、收藏家及艺术家聚集于此,参观一连串艺博会、亚洲艺术周及拍卖活动。自ART HK成功跃出,继而被Art Basel收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看到了香港艺术环境的变化,世界顶级画廊不断进驻,新藏家和画廊的交易高企,媒体的关注度提升,跃跃欲试的新艺术家,扎堆的艺术活动,让曾经是“文化沙漠
期刊
马库斯·米森(Markus Miessen)—在思索未来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人们总是问我:艺术的未来是什么?  而我总是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作为策展人,我为何要预测艺术的未来?我不是一个预言者;我不是预言未来的大人物。我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出于这种莫名的不安,因为我几乎每周都要被问一次关于艺术的未来的问题,  我
期刊
粗糙的影像质量本身或许是想逆反“真像”的专制,但我想如果将这些巨大的“真像”摆进一个真实公园的草坪中的话,被日常经验所阻断的形象联想,是否还能生发出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或道德优越感呢?  在一大片被移植到展厅中的公园林荫道上,我脚踩着真实的泥土和白色石子儿,还能闻到绿色植被的清晰味道,同时又想到很多文字中对于没顶公司和徐震的习惯性描述,如“挑衅”、“对规则的反讽”和“不断触碰各种禁忌
期刊
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作为一所专业艺术学院堪称 “世界观察站”。一年一度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节之一。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开幕的由弗朗索瓦 · 艾贝尔(Fran?ois Hébel)担任特邀策展的“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摄影展中展出了2012年摄影节中代表突出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通过摄影为媒介,诠释了法国当代摄影的五个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丰富的社会学背景影响了樊尚
期刊
目的似乎在于探索物质和  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在威尼斯王后宫(Ca' Corner della Regina)呈现了一场名为“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的艺术展,该展由艺术批评家杰勒马诺 · 切兰特(Germano Celant)担任策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