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摄影展的五个关键词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作为一所专业艺术学院堪称 “世界观察站”。一年一度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节之一。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开幕的由弗朗索瓦 · 艾贝尔(Fran?ois Hébel)担任特邀策展的“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摄影展中展出了2012年摄影节中代表突出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通过摄影为媒介,诠释了法国当代摄影的五个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丰富的社会学背景影响了樊尚 · 福尼埃(Vincent Fournier)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方式。 福尼埃的作品均来自太空幻想和某种超现实的意象。作品中,他全部采用真实的场景。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共通的,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照片中的人物有航天员、机器人和科学研究人员等。他的作品有资料性的,也有传奇性质,可供观者做出多种解释,带有一种精致而充满诗意的美感。
  私密:多洛戴 · 施密特(Dorothée Smith)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具有私密特点,并让人感到揪心的肖像摄影,淡雅的床单上的单人或双人像,将私密生活完全展现在观者眼前。
  时光流逝:奥利维埃 · 美兹格(Olivier Metzger)的作品有抓拍的,也有用心摆拍的,使我们不由得会思考流逝的时间。系列作品 《永恒的笑(Smile (forever))》让人联想到,拍照时常常有人说“笑一笑”、“茄子”等,话音未落,照相机快门咔哒按下的一刹那,那短暂的“欢笑”时刻“永恒”地定格在照片上。
  “飞机稿”:亚历山大 · 格里高利(Alexandre Grégoire)在平面媒体上十分活跃,他在广告界的名声也颇为响亮,为索尼、巴黎春天、路易 · 维登、eBay、雪铁龙等大型公司拍摄了诸多广告作品。他的照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洗印的技术又十分老到,是尽人皆知的人像摄影师。他为诸多知名人士拍摄过人像。他以游戏的态度,天马行空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装的天地。
  巴洛克:奥罗尔 · 瓦拉德(Aurore Valade)心思缜密,对摄影画面力求刻画细致。他用极大的耐心摆拍的人像表现了一些以家庭为背景的人物,他喜欢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剪辑和修改每一张数码照片。背景中任何细节都经过仔细地设计,使作品呈现具有私密特点的巴洛克风格。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作为法国摄影界的风向标,近年来的作品似乎更倾向于纯艺术摄影。阿尔勒作为现代摄影术的发源地,结合了法兰西民族的浪漫,其历史地位更是不容小觑。“阿尔勒摄影艺术节北京摄影展”来华已有四载,摄影展在京多次举办已成为法国在中国举行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标志性展览。能不出国门就欣赏到法国重要摄影节中精选的重要性作品机会难得,能从这五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概览法国当代摄影的概貌和导向,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他文献
他像一个没有定性的“顽童”,  先前对无序的叙事“噪音”着迷,  现在则投向了线块的“魔方”之中。  然而,没有“定性”就是一种“定性”,  即对某种恒定秩序的持续解构,  并从中获得各种力量纠葛的深度体验。  他在这种纠葛中时而沮丧,  时而兴奋,直至筋疲力尽……  前些年,刘可一直在从事某种串联相似图形的游戏,不过混合的形体越来越驳杂,中西艺术史、流行事件抑或周遭环境等所触发的构型均以其独特的
期刊
谢克在雕塑中设定了一个阳光少年,以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姿态,主导了作品的积极取向。令人不禁联想至百年前梁启超撰写的《少年中国说》之激昂与振奋,而这也是谢克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期许: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谢克的雕塑艺术有一种理性气质,这既来自天生的禀赋,更出于西式现代文化的滋养。谢克是香港人,公平、正义、自由、民主这些最基本的现代性价值观早已
期刊
据市场情报公司和拍卖平台网数据显示,全球艺术市场在第一季度遭受打击,与2012年相比销售额下降7%。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市场在2013年头三个月的销售额下跌了50%,不过在隧道尽头仍出现了曙光。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日前报道称,不仅英美两国的销售额增长,而且也许将中国剔除在外还为时过早。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艺术的渴求帮助两位中国艺术家攀上了截至2012年的10年间的畅销榜榜首,同时去年该榜前10
期刊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  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  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的确,如今的忻东旺在画坛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而他得到学术界明显关
期刊
声音持续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耳朵。其中大部分都如同清风过耳,因为我们没有在聆听。聆听只有在我们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并主动与之形成关系时才会发生。我们听到声音,然后调动我们的智力、情感、记忆以及其他机能。“听”是个物理过程,“聆听”则是心理行为。当我们对声音进行聆听时,便开始了从中生成意义的过程。如果我们聆听的方法恰当,好奇心就会被唤起,我们便会开始对声音提问—不单是普通的关于发声体的问题,还有关于声音本
期刊
一些事情一些人可以说成是一种记忆。或许记忆难以用数量去权衡,但是可以在意识的边缘加以平衡。有时候记忆是一种声音,有时候记忆是一种气味,将人带入一个似乎被遗忘很久的地方。不管触发的因素是什么,一些记忆可以让人走向更深的理解的空间,或者重新体验曾经有过的经历。  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尽管我们一直相信大脑具有照相机般的视觉处理功能。然而照相机所构成的一张真实的照片,的确可以让我们分拣出曾经
期刊
“一个真实的哲学思想并不需要遵循一个内在的概念从自身编织蛛网,它恰恰是对某一外在真理事件(政治、科学、艺术或爱)的搅动反应,努力要描述的是这个事件的状况,以及对它的忠贞。”  —齐泽克  《教父》之所以在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在这个充满暴力和仇恨的故事中,最终的落脚点和最初的驱动力都是爱,父子之爱与兄弟之爱。老舍先生也曾说过,他想写一出悲剧,里面充满着笑声。由此可见,当技术和媒介不再是限制创
期刊
5月,香港遍地吹起艺术热,不仅是亚洲,更成为了全球当代艺术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拍卖行代表、收藏家及艺术家聚集于此,参观一连串艺博会、亚洲艺术周及拍卖活动。自ART HK成功跃出,继而被Art Basel收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看到了香港艺术环境的变化,世界顶级画廊不断进驻,新藏家和画廊的交易高企,媒体的关注度提升,跃跃欲试的新艺术家,扎堆的艺术活动,让曾经是“文化沙漠
期刊
马库斯·米森(Markus Miessen)—在思索未来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人们总是问我:艺术的未来是什么?  而我总是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作为策展人,我为何要预测艺术的未来?我不是一个预言者;我不是预言未来的大人物。我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出于这种莫名的不安,因为我几乎每周都要被问一次关于艺术的未来的问题,  我
期刊
粗糙的影像质量本身或许是想逆反“真像”的专制,但我想如果将这些巨大的“真像”摆进一个真实公园的草坪中的话,被日常经验所阻断的形象联想,是否还能生发出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或道德优越感呢?  在一大片被移植到展厅中的公园林荫道上,我脚踩着真实的泥土和白色石子儿,还能闻到绿色植被的清晰味道,同时又想到很多文字中对于没顶公司和徐震的习惯性描述,如“挑衅”、“对规则的反讽”和“不断触碰各种禁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