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埋深和微地貌对金川泥炭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甲烷功能基因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炭沼泽是长期储存碳最有效的陆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和微地貌可能会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影响泥炭地碳储存.本研究以长白山金川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选取-10、-1、0、4、10、13、14和18 cm八个水位埋深,并在各水位埋深点采集臌囊薹草(Carexs chmidtii)草丘和丘间微地貌的土壤样品,以探究水位埋深和微地貌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及甲烷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氮受水位埋深影响因土壤层不同而不同,两者在草丘30~45 cm和丘间0~15 cm 土壤层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循环相关的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与水位埋深呈显著正相关且受土壤层调控,磷酸酶活性与水位埋深无关.此外,水位埋深与甲烷还原菌丰度(每克干土的rncr4功能基因拷贝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甲烷氧化菌丰度(每克干土的pmoA功能基因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且水位埋深对甲烷还原菌丰度的影响更大.草丘微地貌显著影响微生物量碳,同为15~30 cm 土壤层,其含量表现为草丘>丘间;处于相同海拔的草丘15~30 cm和丘间0?15 cm,其含量表现为丘间>草丘.草丘微地貌也显著影响甲烷氧化菌丰度,同为15~30cm 土壤层,甲烷氧化菌丰度表现为草丘>丘间.本研究表明,泥炭地空间异质性对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定点研究到大尺度估算的尺度放大过程中,应对这一现象充分考虑.
其他文献
基于2个氮水平(低氮和高氮)下连续种植6年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及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钾素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以中团聚体(0.25~2 mm)为主,所分配钾素占土壤钾储量60.6%~65.0%。种植模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团聚体非交换性钾含量和储量,但对全钾、交换性钾无显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典型热带雨林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格局与动态产生强烈影响。利用NDVI变化趋势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基于MODIS数据的干扰指数(MGDI)3种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研究区植被动态变化,构建了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并利用冗余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NDVI变化趋势得出,2000—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