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和间作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分配及作物钾吸收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avajav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个氮水平(低氮和高氮)下连续种植6年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及玉米马铃薯间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研究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钾素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以中团聚体(0.25~2 mm)为主,所分配钾素占土壤钾储量60.6%~65.0%。种植模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团聚体非交换性钾含量和储量,但对全钾、交换性钾无显著影响。高氮水平下,间作比单作加权值提高大团聚体(>2 mm)全钾和非交换性钾储量57.6%和73.6%
其他文献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水稻生产及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强水稻植株抗性。增温或混栽单因子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影响已有报道,但二者耦合如何影响水稻生产及稻田CH_4和N_2O排放,尚不清楚。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产量、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影响。夜间增温设2
辣木(Moringa oleifer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土壤水分及氮素有效性对辣木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以辣木'PKM I'品种为研究材料,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教学实验基地温室
无患子分布范围广,不同种源果实经济性状差异明显,具体由哪些环境因子对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变异起主要作用尚不明确.本文以我国无患子自然分布的东、西、南、北4个边界的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