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教学成为新一轮课改中很受欢迎的全新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下面将我的一些教学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比如,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摘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该教学方法前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备课活动。备好课要弄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  关键词:有效;教材;学情;反思。  问40分钟要质量是当代教师要做到的头等大事,要做到这点就得从备课有效做起。刚工作时,我认为备课就是把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课前思考: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语法课堂呢?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传授,忽视  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把语法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鉴于此,我改变以前传统的英语
期刊
【摘要】体验学习是重要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种体验性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策略;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大
期刊
【中圖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  初中数学对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枯燥,而且繁琐,主要体现在讲起来很枯燥,听起来也很乏味,他不像文科那样,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很多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典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上除了计算、解方程,就是应用题和难缠的几何证明题,实在是毫无故事情节和诗歌的韵味,我们在教学新课时主要就是在讲例题,而书上的例题,分析、解题过程都是给我们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  數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它既重过程与方法又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根据本人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
期刊
【摘要】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有五个维度:“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后反思”。对每一维度进行针对性的策略研究,以期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备课范式陈旧、教学目标模糊、以教代学、以讲代练、过程无序、内容随意等低效的课堂教学面貌,更好地落实好教学常规与目标,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分段式模块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整体的提升。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搭建一个兴奋点,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同样,英语课堂如能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那么对于整节课的效率肯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关键词】兴趣;游戏;英语;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英语中有句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政治的具体选择题,分析意思指向性特别强的这一类型题,介绍正取向和负取向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选择题;正取向;负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  高中政治试卷中,第Ⅰ部分一般是选择题,而且选择题的分值几乎占总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做好选择题,考试结果就有了相对的优势。做选择题的方法技巧因题目类型的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讲究方
期刊
【摘要】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在课堂中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力、润物细无声的巧妙点拨,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在思考中生成,在拓展中应用,扎实训练,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表达;生成;应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  教学是培养人的精湛艺术,讲台之上,整洁有序,教师依托文本,善用资源,用自己的魅力与激情荡起学生心中的诗意。讲台之下,愉悦和谐,学生既有
期刊
【摘要】《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授式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思考。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深入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旅游文化》课程中的应用思路,也提出了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学生;旅游文化课程  【中国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  一、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