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应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然而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一方面又对丰富的学生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的学生资源流失。因此,关注并开发潜力最大,应用价值最高的生成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强大的“内存”,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活性资源。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主动学习;轻负高质
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界定及其特点
生成性资源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甚至错误的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
生成性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文字资料、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但对身边触手可及的人才资源却不太重视,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棠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以生成性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与利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借题发挥。弥合双边关系
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这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将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上课铃未响,705班教室格外静寂,后面一女生无奈地站着,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盯着我走入教室,还未等我明白过来,女生高喊:“老师,xx同学在我的凳子上吐了一大堆口水。”“肇事者”很紧张,脸色通红。我风趣地说:“真棒呀,为了征服世界,征服凳子,竟然温柔地亲吻它。”然后告诉学生: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改变自己。顺势把人生箴言《改变》——“八度幸福”送给每一位学生,感受——改变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这位调皮捣蛋的男生后来彻底变了,各方面进步很大。
2、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师生互动中创设情境。激起师生思想观念的交流和碰撞。在思想沟通中引导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情的基本策略。
例如:我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在琢磨每个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如何让他们深刻明白劳动者的义务,成为一名出色的劳动者,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起2009年感动中国人的湖北荆州的三名大学生为拯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事迹,于是就到网上下载了查找视频,课上给学生播放,播放前我请学生思考三名大学生为拯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到底值不值?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样的选择?学生们看得挺认真。我能感到许多学生的心灵被深深震憾了?一名男生说:“是责任,他们懂得,人性的光辉在于责任的承担。”一名女生说:“履行责任是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我觉得学生能获得这样的人生启示就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这一课堂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借助于恰当的案例,我们才能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关注教学语言,引导激发生命的潜能
教师以“舌耕为业”,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课堂才富有生命,学生才如沐春风。教学语言经教师创造性思考、处理也应美起来。学生渴望激情飞越,我们的教学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巨大宝藏。其中心灵智慧的开发,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生命潜能的认知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激励、赏识和关怀,努力营造成功状态,如自信、梦想、激情、愉悦,当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时,生命潜能已被挖掘。
例如:我在学习《丝绸之路》课时,设计了历史剧“请你当商人”的活动主题,让一位西域商人和汉朝商人在敦煌进行商品交流,双方分别选中自己国家的生产物品,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两天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表演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知识的理解与对它学习的情趣完整的结合起来。
4、巧妙点拨——驱散学生疑云
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德育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促使学生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突然提出一些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火花,如果教师消极回避,只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作出反应,信手拈来,巧妙解答及时驱散学生疑云,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的魄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时,提到了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以前测出的高度是8848米。有一位学生提问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问题。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小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大家面带困惑地望着老师,老师先是愕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急中生智。心平气和地说:“好,请坐!你敢于对书本内容提出抗议,很坦率,很有勇气!为了奖励你,我给大家理论理论。”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中国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布白艺术的运用
《教育艺术》上曾写到:“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有思维空间,诱发教育以自己的灵气去补自。”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在讲“西部大开发这一内容时,就没有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而是有意设置几处空白:其一,进行西部大开发,肯定是相对于东部而言。那么东西部为什么会有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什么地方?其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与西部大开发有什么联系?其三。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能达到什么目的?其四,实施西部大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空白,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结果,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意义、目的、措施等问题迎刃而解,这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教师绝不能搞“讲受垄断”,而应适时地创造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这样,效果才能更好。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课堂上如果教师注意从学生那里捕捉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深化具有很多的启发作用,只要我们时刻关注生成性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的课堂将是师生世界彼此融合升华的殿堂,教育成为知识的构建和生成的过程,没有歧视,没有嘲讽,没有功利,有的是新活的課程与思想,有的是创造的冲动与执着,有的是自由与多元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学生资源·贫乏班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新基础教育》叶澜
[3]《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0
[4]《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5]《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5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主动学习;轻负高质
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界定及其特点
生成性资源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甚至错误的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
生成性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文字资料、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但对身边触手可及的人才资源却不太重视,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棠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以生成性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与利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借题发挥。弥合双边关系
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这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将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上课铃未响,705班教室格外静寂,后面一女生无奈地站着,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盯着我走入教室,还未等我明白过来,女生高喊:“老师,xx同学在我的凳子上吐了一大堆口水。”“肇事者”很紧张,脸色通红。我风趣地说:“真棒呀,为了征服世界,征服凳子,竟然温柔地亲吻它。”然后告诉学生: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改变自己。顺势把人生箴言《改变》——“八度幸福”送给每一位学生,感受——改变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这位调皮捣蛋的男生后来彻底变了,各方面进步很大。
2、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师生互动中创设情境。激起师生思想观念的交流和碰撞。在思想沟通中引导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情的基本策略。
例如:我在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在琢磨每个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如何让他们深刻明白劳动者的义务,成为一名出色的劳动者,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起2009年感动中国人的湖北荆州的三名大学生为拯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事迹,于是就到网上下载了查找视频,课上给学生播放,播放前我请学生思考三名大学生为拯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到底值不值?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样的选择?学生们看得挺认真。我能感到许多学生的心灵被深深震憾了?一名男生说:“是责任,他们懂得,人性的光辉在于责任的承担。”一名女生说:“履行责任是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我觉得学生能获得这样的人生启示就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这一课堂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借助于恰当的案例,我们才能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关注教学语言,引导激发生命的潜能
教师以“舌耕为业”,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课堂才富有生命,学生才如沐春风。教学语言经教师创造性思考、处理也应美起来。学生渴望激情飞越,我们的教学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巨大宝藏。其中心灵智慧的开发,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生命潜能的认知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激励、赏识和关怀,努力营造成功状态,如自信、梦想、激情、愉悦,当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时,生命潜能已被挖掘。
例如:我在学习《丝绸之路》课时,设计了历史剧“请你当商人”的活动主题,让一位西域商人和汉朝商人在敦煌进行商品交流,双方分别选中自己国家的生产物品,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两天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表演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知识的理解与对它学习的情趣完整的结合起来。
4、巧妙点拨——驱散学生疑云
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德育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促使学生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突然提出一些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火花,如果教师消极回避,只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作出反应,信手拈来,巧妙解答及时驱散学生疑云,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的魄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时,提到了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以前测出的高度是8848米。有一位学生提问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问题。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小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大家面带困惑地望着老师,老师先是愕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急中生智。心平气和地说:“好,请坐!你敢于对书本内容提出抗议,很坦率,很有勇气!为了奖励你,我给大家理论理论。”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中国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布白艺术的运用
《教育艺术》上曾写到:“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有思维空间,诱发教育以自己的灵气去补自。”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在讲“西部大开发这一内容时,就没有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而是有意设置几处空白:其一,进行西部大开发,肯定是相对于东部而言。那么东西部为什么会有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什么地方?其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与西部大开发有什么联系?其三。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能达到什么目的?其四,实施西部大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空白,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结果,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意义、目的、措施等问题迎刃而解,这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教师绝不能搞“讲受垄断”,而应适时地创造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这样,效果才能更好。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课堂上如果教师注意从学生那里捕捉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深化具有很多的启发作用,只要我们时刻关注生成性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的课堂将是师生世界彼此融合升华的殿堂,教育成为知识的构建和生成的过程,没有歧视,没有嘲讽,没有功利,有的是新活的課程与思想,有的是创造的冲动与执着,有的是自由与多元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学生资源·贫乏班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新基础教育》叶澜
[3]《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0
[4]《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5]《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