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罪恶与拯救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在海明威文学创作生涯中可谓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文40万字却只描述出西班牙这片土地上三天内发生的故事。小说结合了时代特点,通过描绘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传达了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通过战争更深入地了解拯救与罪恶两种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
  一、《丧钟为谁而鸣》概述
  (一)内容概述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以战争为时代背景所撰写的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叫罗伯特·乔丹,是一名美国的西班牙语老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乔丹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共和事业中。加入西班牙政府军后,在一次完成炸毁石桥的任务中,乔丹联合地方游击队,突破了种种难关,最后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证明对共和事业的无上追求。乔丹最开始对待战争的态度是迷茫的,直到他遇到了玛利亚,他和玛利亚的爱情以及对游击队员的感情使其重新展开了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在战争进行时,他救赎的人性开始不断凸显。最后,在爆炸中失去一条腿的他也将活下去的希望留给了玛利亚和队员,将自己的精神与生命都奉献给共和事业。《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创作的最长的一部作品,足有40万字,但是文本所描绘的情节仅仅是从1937年5月的一个星期六到下一个星期二。
  (二)创作背景
  海明威一生和西班牙这片土地有着十分深切的联系,1919-1932年,他首次进入西班牙,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好感。而《丧钟为谁而鸣》创作于1940年。海明威在1936年参加了国际纵队,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到西班牙内战中,直到1939年才离开。这场内战是西班牙进步力量与法西斯之间的首次冲突,受时代环境与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进步力量处于弱势。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海明威亲眼看到战争一线的种种惨状,并着手创作《丧钟为谁而鸣》。从海明威以往创作的作品不难看出,其作品表现出对自由的高度向往,并且只关注自我的实现。在近距离接触西班牙内战时,他曾经给朋友写过这样一句话“战争是糟糕的,战争中没有哪一方是无辜的”,而这一观点也贯彻了《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的道德思想。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突破了这一局限,首次将角度放在整个民族的视野上,通过乔丹的经历,思考战争与民族信仰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了战争对于人类道德产生的意义。通过塑造乔丹、安塞尔莫等角色,该小说凸显出人类在战争中从罪恶到拯
  救的转变。
  二、《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罪恶与拯救的体现
  (一)《丧钟为谁而鸣》中罪恶的思考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充分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即“战争是一切罪恶的开端”。战争带来的罪恶凌驾于每个人的头上,无论是玛利亚遭到长枪队的强暴,还是游击队杀死了守桥士兵。每个人都是战争中的施暴者,战争背景下,没有哪一方是无辜的。海明威在小说中对罪恶的思考从文本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游击队的老队员在杀人以后感到十分愧疚与不安,并且对那些执行任务时被杀害的守桥士兵报以同情。对于战争中人性展露出的残忍,每个人都心有余悸。同样地,贝伦多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士兵、朋友、同伴一个一个死去,所以尽管胜利以后,他也并没有表现出多么高兴,反而是一阵感慨。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也许战争进行时,每个人之间没有共同的信仰,但是他们在战争中感受到了相同的痛苦。战争背景给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其表达政治态度奠定了基础。
  (二)《丧钟为谁而鸣》中拯救的思考
  安塞尔莫是小说文本中第一个接触到“拯救”概念的被救者,随着故事的推进,安塞尔莫的身份也从“被救者”转变为“拯救者”。这个老人始终都在思考着关于“拯救与赎罪”这个问题。安塞尔莫用赎罪的态度,和桥共存、和炸药包共存、和若干的英国人共存,“共存”是安塞尔莫在战争中总结出的“赎罪”方式,他用自己手中的电线迈向了“拯救”。这个68岁的老人一生都是共和事业的忠实拥护者。安塞尔莫对于“救赎”的态度同样体现在《上帝为何化身成人》中,美国作家斯坦贝克曾经说过,《上帝为何化身成人》中如果是将天主教定义为神学救赎,那么《丧钟为谁而鸣》则是以人为代表,用安塞尔莫的行为给现代人拯救自我建立良好的榜样。伴随着安塞尔莫的死亡,主人公乔丹有关罪恶的私欲也开始挣扎,他说战争缺失会让人失去自我,赋予人类肆意犯罪的权利,战争中的任何自我也都会被抛弃。主人公乔丹的名字同样含有深刻的关于拯救的含义,《新约》中,耶稣为约翰在约旦河中施洗,约翰作为圣子用爱和牺牲拯救了人类,肩负起承担人类罪恶的责任。与《新约》相同的是,《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乔治也在牺牲中感受到救赎的意义,能够洗涤罪恶的只有爱,只有通过正义的行为才能使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达成完整的关系,进一步对自身的罪恶进行救赎。
  小说结尾处对爱和救赎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讨论,乔治在文本结尾处在林中所处的位置、方式、姿势都和文本开始时一样,但是这时他能够感受到心跳。这种感觉建立在爱和拯救的基础上,乔治对玛利亚的爱、乔治和游击队员之间的联系都是唤醒乔治拯救意识的关键。
  (三)对于拯救与罪恶关系的思考
  在小说描绘的短短三天中,乔治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一直以来,他对于共和事业的态度都受到祖父的影响,所以他才会自然地投入到西班牙内战中。但是,这场战争的本质意义他并不了解,尤其是他在一开始接触到游击队员时,只是将自己看作一个接收任务的“领导者”,这一时期,他和战争互为一体,乔治没有救赎的心态,更没有认识到自然世界的伟大意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任务”。但是,在认识女主人公玛利亚以后,他开始逐渐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这不仅仅是玛利亚教会他的,更是那些抱有生命希望的西班牙农民以及年迈的游击队员安塞尔莫教会他的。
  玛利亚作为乔丹的爱人,她也是“救赎”这一概念在人物角色身上的集中体现。文本中有一段玛利亚自述生平的桥段,在《圣经》里,玛利亚是圣女,也是无暇、纯洁的代表。但是,在小说中,同樣寓意纯洁的玛利亚遭受着战争的荼毒,例如,亲眼目睹亲人被残忍地杀害,侵略者剃光了她的头发并且强暴了她。后来,遇到乔丹后,这些伤痛才成为玛利亚向往和平的不竭力量,这些情节也揭露了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迫害,西班牙这片原本干净的土地正被战火无情地吞噬,唯有爱与和平才能拯救。海明威通过描写这些情节,传达了人类可以犯下罪孽但也可以救赎罪孽的观点。在战争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幸运的,例如,华金在死之前不断祈祷,但是战争的残酷已经无法依靠上帝的力量来拯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可以说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有关人类的“信仰”,如果真正热爱这片土地,就要有奉献的精神,战争吞噬着每一个人,只有用爱和正义去拯救他人,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就像文本开头所说——不必去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也为我而鸣。
  三、结语
  《丧钟为谁而鸣》作为海明威的经典作品,充分表达了其对西班牙的特殊情感。小说文本结构紧密,其中关于罪恶与救赎的讨论充满人文情感,发表后也一举超过了《飘》,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该小说传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认识,战争会赋予人摧毁人性的罪恶力量,只有用爱和正义去拯救他人,人们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白光(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之一,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用指点江山的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条勃勃生机的浪漫主义诗词发展新路。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探求总结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的体现及其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直以来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浪漫主义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常用
期刊
一个好的剧本离不开它的框架,只有了解剧本大体框架的构成,剧作者才能往里面充实人物、故事,这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内容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能反映出真实的人物生活,又能表现出故事的戏剧性,这就需要人们多下功夫。影片剧作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反映出某些时代特征,让观者不仅能从中得到娱乐,也会收获很多。受思想艺术性格转变的影响,影片的质量离不开剧本的质量。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要写什么,当知道了这一点后,一切便容易
期刊
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之作,其在遣词造句、文字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即使在今天,《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特色也可以给人深刻的影响与一生受益的启示。基于此,笔者在多次拜读的基础上,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特色加以简要探析,以供参考。  《傲慢与偏见》以清新、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虽然著作叙事结构简单、情节相对平淡无奇,但其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文字的巧妙处理使无数读者手不释卷。作为一部经
期刊
《乐队的夏天》是2019夏季最为独特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它重新引发了国内大众对于摇滚音乐的关注,也带来了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孰是孰非的争论以及商业与艺术能否完美结合的思考。高开低走的数据背后,也透露着这个节目、节目中那些音乐人以及中国独立音乐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综艺的商业化价值、摇滚音乐的艺术化内涵以及当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市场状态,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商业和艺术领域进行解构和延
期刊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模式理论研究日本社会的典范作品。“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日本的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菊与刀》总结了典型的日本人性格,如“双重性格”“耻感文化”等。其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回答日本会不会投降和是否应该保留日本天皇制度的问题,为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悲怜以及对于当时时代的愤慨,探讨了人性与民族未来的发展选择。其意义深远持久,很快从奥地利延伸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卡夫卡和中国的关系似乎相较于西方其他大家来说更有渊源,从他的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即可见一斑。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卡夫卡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在流放地》这部作品对鲁迅和余华两位大家的影响。  《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很简
期刊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以著名的诗人所写下诗歌作品作为歌曲创作的素材。歌曲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内容十分生动,表现手段更是不尽相似。《玫瑰三愿》由黄自谱曲、龙榆生作词,这首声乐佳作篇幅较为短小,但内容充实完整,传统中带有新颖的创作技法鲜明又具代表性,是中国新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歌曲的旋律线条婉转、动人,又不缺乏激情,曲式结构严谨。歌曲将玫瑰花构想为主人公,许下三个愿望,抒发自己的美好向往,同时
期刊
冬是形声字。上半部“夂”为钟(鐘)之本字。先有“夂”,后有“冬”再有“终”。“四时尽,冬之为言终也”之说也不符合夏商周三代历法变迁。  冬,《说文》云:“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四时尽也。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会意。亦声。都宗切。九部。”  仌,即冰字。冬上半部“夂”,说文以为是古文“终”字,因冬乃四时之尽,一岁以
期刊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首都,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了特洛伊与希腊联军十年的战争,最后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而毁灭,究其原因,贪婪和自私导致特洛伊的毁灭。  特洛伊在今土耳其的希萨利克。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各城邦及英雄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导致特洛伊的毁灭。《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记录了这场战争。  一、《伊利亚特》  《
期刊